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并发症多 ,病死率较高。发病后 ,如病程在 6 h内应行紧急溶栓治疗。但溶栓可引起部分患者出血。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 6例溶栓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 ,就此谈谈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了我科 1992年 9月~ 2 0 0 1年 4月共 6例溶栓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48~6 3岁。前壁心肌梗死 2例 ,下壁心肌梗死 1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 3例。本组患者使用的溶栓剂均为尿激酶。4例患者出现呕吐咖啡色液体与黑便症状 ,2例患者出现黑便症状。2 护理2 .1 心肌梗…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金木  王梅  李征 《现代医学》2007,35(4):322-32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结果73例中再灌注率为80.82%。溶栓开始后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4.91%,其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4例,均发生在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7例,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指标。一过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93年起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旨在了解不同剂量尿激酶对AMI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3年5月至2006年9月我院收治61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溶栓组和大剂量溶栓组。小剂量溶栓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9~78岁,平均72岁;其中,急性前(间)壁梗死11例,急性广泛前壁梗死5例,急性下壁梗死9例,急性侧壁梗死4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MI)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血栓形成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一种心肌急性坏死性心脏急症。其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心源性休克。溶栓治疗是使血栓堵塞的冠脉再通 ,从而救治相当数量濒死心肌 ,缓解缺血性胸痛 ,缩小梗死面积的治疗新方法。一般发病后越早应用溶栓效果越好 ,现将 2例急性心梗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例患者 ,男女各 1例 ,年龄分别为 6 5岁和 6 6岁 ,男性患者诊断为冠心病 ,急性广泛前壁伴右室心梗。女性患者诊断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65例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53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为房性早搏、4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31例患者为单纯性室性早搏、5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为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3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颤动。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可将部分心律失常作为再灌注指标。熟练掌握其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严格的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所致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判断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溶栓治疗后,60例患者再通率为85.00%(51/60)。血管再通患者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为主,占74.51%。33例前壁梗死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5例(75.76%),27例下后壁梗死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3例(48.15%)。60例均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可作为判定再通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7.
杜志国 《黑龙江医学》2001,25(9):672-67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一旦确立后 ,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已成为共识。我院 1998- 10~ 2 0 0 0 - 10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收到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溶栓的纳入标准及除外标准〔1〕。 2 0例中男 18例 ,女 2例。发病年龄为 45~ 73岁 ,平均 6 2岁。高血压病史 4例 ,其余 16例即往均无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史。 2 0例中 ,急性下壁 7例、急性前壁 6例、急性前间壁 4例、急性下壁合并广泛前壁 3例。发病 6h内 8例 ,6~ 12h 7例 ,12h以上 5例。2 治疗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已不为罕见 ,为评价其安全可靠性及治疗后栓塞血管再通的预后 ,本文观察 5 0例 ,并对给药时间、剂量及溶栓治疗后 ,判断栓塞血管是否再通 ,如何确定下一步治疗和远期预后做进一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对 象 近 5a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 (ICU) ,符合AMI溶栓治疗适应症的 5 0例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男性 41性 ,女性 9例 ,年龄 36~ 72岁 ,平均 6 2 8± 4 8岁。梗死部位前壁 (包括前壁 ,前间壁 ,广泛前壁 ) 39例 ,下后壁(其中 6例合并右室壁 ) 11例。1.2 入选标准及溶栓方法 参照中…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轻则早搏、重则猝死,治疗往往不尽人意。我科2004~2006年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2~88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3例,前壁2例,下壁并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Q—T离散度 (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已有报道[1] 。而校正后Q—T离散度(QTdc)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报道较少 ,本文旨在探讨QTd、QTdc变化在AMI时对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对溶栓疗效评价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1996年 3月— 1999年 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 40例 ,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 9例 ,年龄 49~ 75岁 ,平均(6 3 .5 ,± 9.5 )岁 ,诊断依据为典型心前区疼痛 ,心电图动态演变及酶学变化。其中前壁梗死 18例 ,高侧壁 6例 ,下后壁 16例。并发高血压 11例 ,并发糖尿病 5例。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溶栓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积极进行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28例中冠状动脉再通22例,再通率为78.57%,其中3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后早搏消失;2例溶栓后出现局部出血,停药3 d后出血停止;3例溶栓后出现低血压,给予升压药物后血压迅速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对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晓炜  宋梅 《中原医刊》2003,30(16):59-60
1998年 11月 2 0 0 2年 10月我院急诊科对早期 (起病 6h内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溶栓前后护士密切配合 ,对病人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 ,能提高溶栓患者冠脉再通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现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32例早期AMI患者的护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2例早期AMI患者 ,男 30例 ,女 2例 ,年龄 3975岁 ,平均年龄 6 0 1岁。心电图梗死部位 :前壁 2 1例 ,广泛前壁 5例 ,下壁 3例 ,后壁 3例。1 2 治疗方法 :确诊AMI后急行血液检查 ,包括血脂、血糖、出凝血时…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金永范 《黑龙江医学》2002,26(9):699-699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后出现的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 (RA) ,可能是造成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 ,本文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卡托普利对其进行防治 ,并与单独应用尿激酶者进行比较。1 临床资料本文符合溶栓指征的AMI 5 6例 ,其中男 30例 ,女 2 6例。年龄 37~ 70岁。AMI部位 :前壁 30例 ,下壁 18例 ,前壁合并下壁 8例。胸痛至治疗时间为 1~ 6h ,平均 4h。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组 2 8例 ,尿激酶和ACEI混合组 ,简称ACEI组 2 8例 ,2组在年龄、性别及治疗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2 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2年用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静脉注射进行溶栓治疗3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8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17例,下壁13例,下壁+右心室+正后壁5例。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2月 ,对 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早期溶栓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8~ 6 5岁 ,平均 5 0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5例 ,冠心病史 3例 ,吸烟 2例。10例患者胸痛均持续 >30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4例 ,前壁心肌梗死 4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 2例 ,发病时间均 <6h。 10例患者均无溶栓治疗禁忌证。接诊患者后 ,立即给以吸氧 ,卧床 ,心电监护 ,嚼服阿斯匹林 0 .3g ,发病时间均 <6h给国产尿激酶 (UK)15 0× 10 4…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而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肯定的疗效。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1] 。我们对确诊为AMI的 85例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AMI患者 ,其中男 6 2例 ,女 2 3例。年龄 18~ 78岁 ,平均 (5 8.9± 6 .7)岁 ;根据心电图 (ECG)梗死定位 ,前壁 2 2例 ,下壁 4 0例 ,复合型 2 3例 ;并发心源性休克 2例 ,急性肺水肿 3例 ,1例为心肺复苏后。溶栓距发病时间 0 .5~ 2h。所有病例符合WHO规定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芳  吴静 《北京医学》2005,27(4):217-2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为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19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且仅发生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患者15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 158例再灌注101例,再灌注率为63.9%,溶栓后2小时内 R A出现7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8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13例,发生率为70.1%.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秦红  李乃庆  冯红兵 《华夏医学》2004,17(2):165-166
目的:分析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病例38例。溶栓药物尿激酶,每例150~2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人。治疗前后观察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判定再通及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38例中再通29例,其中25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与心梗部位无相关。结论: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与心梗部位无关,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