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彤昊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488-3489
由Thomson在1975年提出并由很多学者支持的肛垫下移或脱垂学说[1],成为痔的发生原因。而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手术机制为将肛垫提拉复位,减少肛垫的血流量,使肥大的肛垫逐渐萎缩,达到"断流、复位、固定、减体积"的目的[2]。根据此原理PPH手术成为治疗Ⅲ~Ⅳ期脱垂痔有效的方法,但其不切除痔核,痔核近期有再次脱出和便血的可能性。我院采用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重度脱垂痔40例,与4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术后均随访6个月~15个月。PPH联合消痔灵注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方面明显尤于外剥内扎治疗(P〈0.01)。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董昳 《苏州医学》2009,32(2):124-126
痔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且复发率高。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严重脱垂的内痔、环形混合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PH术是由Longon 在1998年基于肛垫下移理论首次提出的,手术原理是环行切除直肠下端2—3cm黏膜下组织,使肛垫悬吊复位,恢复直肠下端正常解剖结构。同时,黏膜下组织的切除,阻断了痔上动脉对痔区的血液供应,术后痔体逐渐萎缩,从而达到治疗Ⅲ、Ⅳ期脱垂内痔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PPH术治疗重度痔疮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痔的发生机制一直未有明确的阐述。痔现代概念的解剖生理学是“肛垫”学说的提出[1]。当黏膜下层的血管因调节障碍发生淤血或肛垫的支撑组织Parks韧带和Treitzs肌发生变性断裂时,肛垫下移肛垫即变为痔。肛垫理论的提出,使得对于痔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改进。PPH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又称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基于肛垫理论近年开展起来的一种借助医疗器械治疗痔疮的新方法,具有技术安全、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应用。我院自2007年10月-2008年8月共完成PPH手术38例,在围手术期护理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局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建立在肛垫学说基础上的,以肛垫病变引起痔疮这一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理论根据运用吻合器治疗环状脱垂痔的新技术[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PPH吻合器手术治疗重度痔临床疗效.[方法]利用国产吻合器(PPH)治疗重度痔15例患者作吻合器痔上黏膜及黏膜下层环切术,并以分析.[结果]随访l~3个月,一次性治愈80%,无大便失禁、肛周感染、脓肿、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PPH吻合器手术治疗重度痔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向下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液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经肛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通过上提下移的肛垫,恢复肛管黏膜的正常解剖结构来治疗痔川,是治疗Ⅲ、Ⅳ期痔的新方法.PPH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2-3].因此,本科自2007年起对常规PPH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良,并作了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华汉巨  林建江  叶锋 《浙江医学》2006,28(9):743-745
近年来随着对痔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Thomson的肛垫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根据痔肛垫下移理论,新近发展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ioids,PPH),用来治疗以脱垂为主的痔或者直肠黏膜脱垂。临床上痔脱垂常合并其它肛门疾病,如肛裂、单纯低位肛瘘、直肠前膨、肛乳头肥大,或者痔不均一脱垂,存在所谓的优势痔,既往不将这类疾病列入PPH适应证。本院近2年用PPH治疗单纯痔脱垂或直肠黏膜脱垂(包括合并有其它肛门疾病,但以脱垂为主的病例),同时在PPH基础上再行合并手术,并与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适用于各类痔疮,尤其是重度内痔和部分直肠黏膜脱垂的治疗.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不是曲张静脉,而是肥大、下移的肛垫.基于这一理论,意大利的Longo在1998年首先报道采用PPH治疗痔病,2000年6月,姚礼庆教授完成国内首例PPH手术,本文对PPH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痔上黏膜环切术(stapled haemorrhoidectomy或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与传统的痔病手术不同,它并不直接处理痔本身,而是用一种称“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垂脱带行环形切除,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从而消除痔病发生的根源。PPH手术保留了肛垫及齿状线的完整性,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对排便功能影响小[1,2]。我科于2003年7月~2006月7月施行PPH手术3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2~68岁,平均45.6岁。在36例中,Ⅲ期痔29例,Ⅳ期痔7例;伴直肠黏…  相似文献   

10.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laaemorrhoids,PPH)是Longo根据肛垫下移学说所创的新术式,2001年初引进中国,现已成为临床治疗Ⅲ°~Ⅳ°痔病的常规手术之一[1].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痔切除手术会引起严重的术后疼痛,为减轻手术后疼痛,多种技术方法被应用到痔治疗。1998年Longo等[1]报道了根据肛垫下移理论和Whitehead手术特点设计的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该技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本科于2004年3月至12月使用该方法共治疗各类痔病患者7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混合痔Milligan-Morgan手术(M-M术)和痔上黏膜环形钉合术(PPH)术中切除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PPH术与M-M术在痔的手术治疗中的创伤程度差异。方法 :搜集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2008年9月—2010年12月行PPH与M-M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PH组30例,M-M组28例,所有患者切除组织均行常规HE染色及NSE、CD34免疫组化检查,分析切除痔组织的组织层次深度、微血管数量(MVD)以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M-M组切除组织多为黏膜下层及痔核组织(即病理性肛垫),而PPH组多为正常直肠组织,多深达肌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M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PPH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节细胞计数则PPH组显著高于M-M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PH并未切除病变的肛垫,不是一种痔的对因治疗;组织损伤明显大于M-M手术,不是一种微创手术;PPH术较易损伤内括约肌,可能更易发生远期控便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痔吻合器环形切除术也被称为痔脱垂经吻合器直肠下端黏膜环切术,传统的痔切除Milligan-Morgan手术基于痔发生的静脉曲张学说,一直作为痔手术的金标准,其优点是有确切的治疗效果,缺点是术后疼痛较重、伤口愈合慢、并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肛门狭窄或便失禁等并发症,但随着肛垫学说的提出和被广泛接受,这种切除肛垫治疗方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近年来广泛开展的PPH手术基于肛垫下移学说.  相似文献   

14.
    
姚远  张正涛  胡宗举 《安徽医学》2012,33(11):1514-1515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应用PPH治疗26例环状痔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脱出痔核全部回纳肛门内,术后不适症状轻,恢复良好。全组无一例复发、肛门狭窄或大便失禁及肛周感染发生。结论 PPH治疗环状痔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痔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肛垫下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此术式2000年以来在我国沿海大城市较广泛的开展。本院自2001年在辽西地区率先采用PPH技术治疗Ⅲ、Ⅳ度痔病16例。现就其临床效果和术后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在Thompson肛垫下移学说的基础上,治疗Ⅲ-Ⅳ期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或环形内痔。1998年意大利Longo教授首先用该方法治疗痔病,为痔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2004年7月-2011年12月以来,我院采用PPH治疗混合痔3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手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一种新方法,1975年Thomson认为,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及下移是痔的主要成因,Longo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去除多余的脱垂粘膜,恢复肛垫的正常解剖,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方法.现将我院采用PPH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向下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液淤滞形成的局部团块[1].1998年Longon提出经肛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Ⅲ、Ⅳ期内痔的新方法,PPH是通过环状切除齿线上方的松弛黏膜,使肛垫上移,恢复正常解剖.  相似文献   

19.
黄向阳 《广东医学》2004,25(4):480-480
自 2 0 0 1年 6月以来 ,笔者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PPH术 )治疗急性嵌顿痔 35例 ,疗效极佳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2 1~ 79岁 ,平均 4 9岁 ;全部病例既往均采用了药物治疗 ,其中 5例行硬化剂注射治疗 ,4例行激光治疗 ,2例曾行痔切除术。1 2 手术器械 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PH圆形痔吻合器PPH0 1,包括 33mm圆形痔吻合器 (HCS33)、带线器(ST10 0 )、环形肛管扩张器 (CAD33)和肛镜缝扎器 (PSA33)。1 3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肠道准备 ,腰麻 ,患者取截石位 ,肛周皮肤及肛管…  相似文献   

20.
李鹏飞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310-1311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是1998年发明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痔疮发病机制中的肛垫下移学说。其原理是:保留肛垫,将部分内痔及痔上黏膜、黏膜下组织环行切除吻合的同时,进行瞬间吻合,既阻断了痔的血液供应,又将滑脱组织悬吊固定,将病理状态的肛管直肠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