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的主要宿主动物(鼠类)和指示动物(家犬)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情况,掌握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生态学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的啮齿动物和犬类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从62份啮齿动物标本检出4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35.5%;从171份犬类标本检出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26.3%;13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1A型;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3型、血清O∶3型结论 啮齿动物较犬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携带率高。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为优势菌型。在鼠疫疫源地内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长期保存、变化的机理以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糊精发酵试验是鼠疫菌菌种生化鉴定的常规项目之一。一般报道为部分菌株发酵糊精,也有部分菌株不发酵或不完全发酵糊精。 我们对甘肃省鼠疫疫源主要贮存宿主喜马拉雅旱獭及其体外寄生虫体内分离的302株鼠疫菌(其中肃南县66株,肃北县217株,阿克塞县19株)所做的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见表1),肃北和阿克塞的菌株全部发酵糊精,而肃南的菌株不发酵糊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及流行现状。方法 选择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5个县,采集鼠盲肠及犬肛门拭子标本,通过冷增菌后提取增菌液DNA并对foxA、ail、inv、caf1等特异基因进行PCR检测,基因阳性可疑标本进行菌株分离纯化后进行菌落PCR鉴定,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集标本1 631份,其中鼠盲肠段标本985份、犬肛门拭子标本646份。自鼠肠道中共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4株,分离率为2.44%(24/985),自犬肛门拭子中共分离到14株,分离率为2.17%(14/64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分离率为2.33%(38/1 631),且3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自昭通永善县犬肛门拭子中分离到唯一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分离率为0.15%(1/646);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鼠和家犬中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云南省首次自鼠疫指示动物犬中分离到假结核耶尔森菌,未发现鼠疫耶尔森菌的相关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动物中的种间带菌分布情况及其特征,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选择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3个不同生态环境,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动物的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各类样本3 260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5株,总检出率为1.99%;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携带O∶3/3、O∶5/1A、O∶4/4 3个血清生物型;其中O∶3/3型致病性菌株携带ail、ystA、yadA、VirF、rfbc毒力基因;且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样本均可检出阳性菌,以农区最高,检出率为9.95%。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中分布较广,以农区为重;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5.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西部,境内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其主要贮存宿主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称旱獭)有较广泛分布,截止目前,已判定疫源面积,发现疫点分布在肃北、阿克塞、玉门、酒泉4个县(市)6个乡(镇)。多年来在本区开展以早獭为主的鼠疫监测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范围,现将本区动物(旱獭)鼠疫监测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肃有3块2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即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草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甘南高寒草甸草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陇中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0个县(区)96个乡(镇),面积达80198.72km^2,截至2010年共分离鼠疫菌1671株,  相似文献   

7.
张掖地区鼠间鼠疫与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掖地区自1961年首次在南部祁连山山地的肃南县扎科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简称旱獭)体内分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本地区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先后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查出肃南、山丹2县为疫源县[1]。自此,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进行鼠疫自然疫源调查、“灭獭拔源”、鼠疫监测工作已经整40年的时间,在40年的时间内,查出张掖地区旱獭分布面积为 93.89万 hm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高寒湿润地带,景观除山丹军马三场 1500hm2疫源地目前已改变成为农田耕地外,其余均分布在肃南县境内高寒草甸、灌丛草原上,林间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甘肃省甘南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监测数据,了解鼠疫流行特征,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EXCEL建立甘南鼠疫监测信息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2005—2018年甘南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共调查74 281.2 hm2,见喜马拉雅旱獭8 911只,平均密度为0.12只/hm2;共布放鼠夹(笼)64 100次,捕获小型啮齿动物355只,捕获率为0.55%,分属于2目5科8属11种;梳检喜马拉雅旱獭4 766只、染蚤1 364只,总平均染蚤率28.62%,共获蚤3 978只,总蚤指数0.83;共探洞16 611个,有蚤洞1 451个,总平均染蚤率8.74%,共获蚤1 875只,总蚤指数为0.11;1950—1969年甘南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内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7起,发病43例,死亡36例,1970—2018年无人间疫情;1959—1969年,共分离出33株鼠疫菌,其中分离自人体7株、自毙喜马拉雅旱獭24株和斧型盖蚤2株;1971—2018年未分离出鼠疫菌。结论甘南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是甘肃省最早判定的疫源地,60年代初动物间鼠疫活跃,时有人间鼠疫发生;70年代后动物间鼠疫基本处于稳定控制状态,但有重新活跃迹象;该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密度持续处于高水平,进入疫源地务工、旅游人员逐年增加,存在非法猎捕贩运旱獭现象;应加强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动物鼠疫流行线索调查,提高人间鼠疫快速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甘肃鼠疫及其防治(1958—1980)》、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及历年鼠疫监测总结等资料,按《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诊断鼠疫病例,以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四步检验方法检验鼠疫菌。结果 1958—2018年全省9个县发生人间鼠疫32起71例、死亡44例,病死率为61.43%;其中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发生21起、发病31例、死亡25例,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发生1起、发病26例、死亡11例,民乐县、肃州区和甘州区非鼠疫疫源地发生10起14例、死亡8例;动物间鼠疫检出鼠疫菌主要在6—8月,除1968年、1979—1981年未检出鼠疫菌外,其余年度均检出菌,共计2 023株,年均检出鼠疫菌34株,菌株主要来源于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占全省检菌数的98.27%。结论甘肃以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流行为主,动物间鼠疫流行几乎连年不断,约十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人间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甘肃省鼠疫预防和控制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区域间、部门间联防联控,夯实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全员培训、灭獭灭蚤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牧羊犬作为传染源的科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策略;引进新的检测方法并采取更有效的监测,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动物间疫情动态,做好突发人间疫情的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耶尔森氏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查明在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存在其他2种致病性的耶尔森氏菌分布。方法 将疫源地捕获的啮齿动物取其舌、肠系膜淋巴结、盲肠末端及肠内容物放入PBS缓冲液中,在4℃条件下冷增菌3周,接着经KOH溶液处理后,涂布在IN、VYE培养基上,28℃培养24h。最后在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做菌株的鉴定。结果 未检出假结核菌,但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菌65株。结论 在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致病性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证实巴塘县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为四川省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巴塘县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细菌培养自毙喜马拉雅旱獭1份,分离鼠疫菌1株;胶体金检测牧犬血清52份,阳性血清12份,阳性率为23.08%;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牧犬血清52份,阳性血清10份,最高滴度为1∶40 960,阳性率19.23%;反向血凝试验(RIHA)检测反向血液1份,其滴度为1∶12 800。结论四川省巴塘县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并且动物间鼠疫正在流行,做好鼠疫防治工作,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试验证明,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检测鼠疫抗体时,将被试血清与相应的阴性对照血清的结合比定为≥3作为反应标准是适宜的;用RIP检测假结核,小肠结肠炎菌等抗血清30份,这些抗血清在1:10到1:100的各种稀释度中与~(125)I-鼠疫FI抗原均无交叉反应,从非鼠疫疫区收集的2196份哺乳动物血清,亦未发现阳性反应,说明该法特异性强。由于RIP是用分离剂沉淀鼠疫抗原-抗体复合物,故能检出不完全抗体,检出率不仅高于常规的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且滴度往往高十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所以用RIP检测潜在性鼠疫疫源地、考核灭源效果以及在科研中用于检测微量鼠疫抗体具有重要意义。加之该法自动化程度高,测试信息以数字显示,因而指标客观,容易分析,适于大规模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对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探讨甘肃省鼠疫菌地区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1962-2014年间甘肃省各市县(区)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菌198株,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4+1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确定每对引物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的拷贝数。应用BioNumerics 5.10软件对菌株的VNTR位点拷贝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甘肃省鼠疫菌分为10个群,群内的菌株依据分离地点继续细化为5-28个分支。10个群分别为:阿拉善黄鼠疫源地菌株聚为1个群;甘南高原疫源地菌株聚成1个群;阿克塞县菌株分成2个群,为当金山群和加尔乌宗村群;肃北县菌株分为3个群,为马场群、党城湾镇群和鱼儿红群;玉门市菌株聚集在肃北县鱼儿红群内;肃南县菌株分为3个群,为大河乡群、马蹄乡群和康乐乡群。结论 MLVA可以清晰地区分甘肃省不同鼠疫疫源地的菌株,将疫源地内菌株继续细分为不同分支,直至精确的分离地点。MLVA分型方法可用于鼠疫菌株的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65株耶氏菌,了解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抗原抗体与鼠疫菌的相关性,探讨疫源地的现状和性质。方法65株菌用3种致病性耶氏菌诊断血清,分别做玻片、试管凝集试验、生化试验、生长特性,挑选14株菌做毒力因子、毒力基因、致病性、交叉免疫原性、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药敏试验。结果 63株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血清型42株O∶3、21株O∶9,中间型1株,假结核血清II型1株;VW+2株,VW±10株,VW-2株;14株菌F1Ag、F1Ab全阴;小肠结肠炎5株菌均有2个毒力基因(ail、ystA)阳性,VW+和VW±对小白鼠、家兔有致病性,动物感染一种耶氏菌后有交叉免疫力,抗原、活菌交叉吸收鼠疫抗血清后血清学IHA、RIHA没有交叉性,常用抗菌素敏感。结论目前动物感染小肠结肠炎菌普遍,猪感染最高,局部已爆发流行,假结核菌偏低,鼠疫处于静息期。  相似文献   

15.
隆林县鼠疫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隆林县2000年鼠疫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疫区鼠疫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用IHA法检测指示动物、鼠和人血清中鼠疫FI抗体。结果 鼠疫疫情波及2个乡(镇)7个村13个自然屯及1个水泥厂,共发生腺鼠疫病人42例,发病率达1.06%。7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人多为天生桥水库库区后靠移民,以0-29岁青少年儿童为主。从53只自毙鼠和11份病人淋巴液中分别分离出鼠疫菌11株和4株。119份鼠血清、71份犬血清、13份猫血清中分别检出FI抗体阳性l份、8份和6份。结论 2000年隆林鼠疫疫情流行特征与云南省相似。静息多年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遭到人为破坏后,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可能是导致本次动物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徐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在常见宿主及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在不同季节,采集不同地区各类样品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生物学分型,耐药检测,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结果Y.e在该地区各类宿主、肉制品中均有分布,宿主的带菌率春季明显高于秋季(P<0.005)。猪是带菌率最高的宿主(8.2%),狗次之,二者是致病性Y.e的宿主动物。致病菌株占总菌数的10%,0:3/生物3型为致病菌的优势菌型(9/10)。结论该地区Y.e的分布有季节和地区性差异,猪,狗是重要的宿主动物,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1-2009年全国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及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分布.方法 查阅2002-2010年全国鼠疫监测报告文献资料,对2001-2009年全国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疫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9年在贵州、广西、云南、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7个省(区)共分离出鼠疫菌2966株.其中,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测各种动物1 138 000只,分离出鼠疫菌1998株;检测媒介动物379 227组,分离出鼠疫菌927株;人体分离出鼠疫菌41株.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各种动物血清1 169 702份,判定动物IHA阳性血清3177份,人IHA阳性血清168份;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各种动物材料53 323份,判定RIHA阳性材料500份.在12个类型的疫源地中,有9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生和流行动物鼠疫,共分离出鼠疫菌2925株.判定2种动物、6种跳蚤为新的染疫动物和传播媒介;有6个省(区)的23个县(市、区)被判定为新的鼠疫疫源县.结论 2001-2009年我国动物鼠疫疫情仍然比较严重,有9个类型疫源地处在活跃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 of the plague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09, and human and animal plague distribution. Methods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of the plague surveillance report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0, national plague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from 2001 to 2009. Results From 2001 to 2009, 2966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in the seven provinces which were Guizhou, Guangxi, Yunnan, Qinghai, Tibet, Gansu and Inner Mongolia. Of these, 1 138 000 animals were detected by bacteriological method, 1998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379 227 groups of intermediary animals were detected, 927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41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body. Animal serums of 1 169 702 were detected by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 of these 3177 animal serums were positive, 168 human serums were positive;53 323 animal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RIHA), of these 500 were positive. There were outbreak or epidemic of plague in 9 types of plague foci, 2925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Two animals and 6 fleas were judged as new reservoir and new vector. There were 23 counties of 6 provinces were judged as plague new natural foci counties. Conclusions The plague epidemic in China is still serious between 2001 and 2009. There are nine types of foci in the active sta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甘南州近年来鼠疫监测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预测该疫源地旱獭鼠疫复燃的可能性。方法对1990年以来鼠疫监测中应用IHA、RIP和ELISA方法,检验该块疫源地的动物及人血清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鼠疫流行现状。结果夏河县自1991年至今用IHA方法检出22份旱獭阳性血清,用ELISA方法检出1份人阳性血清(滴度为1∶64);碌曲县用RIP方法检出2份旱獭阳性血清;历史鼠疫疫源地玛曲县用RIP方法检出1份犬阳性血清。结论该块旱獭鼠疫疫源地已渐入复燃期,应进一步加强当地旱獭鼠疫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开展牧羊犬血清鼠疫FI抗体检测,同时开展历史鼠疫疫源性的调查。做好群众以"三报三不"为主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鼠疫防治全员培训,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德格县2株疑似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德格县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的2株疑似鼠疫菌株进行生化特征、毒力鉴定,确定四川省是否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毒力、营养需求、质粒、基因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结果 光镜下,2株被检菌株均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球杆状,两极浓染、两端钝圆;在赫氏普通琼脂上24-48 h,被检菌株形态呈中心发暗,有黄褐色粗糙颗粒,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薄而透明的花边;在赫氏血琼脂上,菌落隆起,色泽深,花边消失或残留锯齿状痕迹.2株被检菌株均能酵解阿胶糖、麦芽糖、甘油,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阳性;毒力因子均为F1+、VW+、Pgm+,Pst I+;携带鼠疫菌常见的质粒,相对分子质量(Mr)为6.0×106、45.0×106、65.0×106,具有鼠疫菌的毒力相关质粒基因Pla、calfl、LcrG;对小鼠的毒力试验,绝对致死量(LD100)均为50个菌;营养需求上,对苯丙氨酸、甲硫氨酸依赖;基因型是Genomovar 5;与假结核菌(PTB)在鉴别培养基尿素、奥腾、枸橼酸盐上有明显区别,含鼠疫菌特有的Pst I和F1抗原,22℃下能被鼠疫噬菌体完全裂解.含有鼠疫菌特有的3a片段.结论 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早獭体内分离的2株疑似菌株均为鼠疫耶尔森菌,具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株的特性,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