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人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显示正常胸骨及胸骨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胸骨成像方法及在诊断胸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和薄层低对比图像重建108例,其中胸骨病变组8例、对照组100例.所有病例均应用标准和曲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08例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胸骨.在显示细微骨质结构方面,矢状位MPR模式优于轴位MPR模式(U=14.107,P=0.000),冠状位曲面MPR模式优于冠状位MPR模式(U=11.882,P=0.000);在显示胸骨形态方面,VRT成像模式优于MIP和SSD 2种成像模式(UVRT:MIP=13.553,UVRT:SSD=12.102,P值均=0.000).8例胸骨病变组中,胸骨骨折5例,胸骨转移瘤3例.结论 冠状位曲面MPR、矢状位MPR和VRT技术是显示胸骨的最佳MSCT成像方法,在评价胸骨疾患方面较常规平片和(或)CT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30例,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图像重组。比较各重组图像与横断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及其周围特征的显示情况。结果:MPR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及阻塞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SSD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MIP对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SSD、MIP对小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阻塞征的显示率,分别显著低于横断薄层图像和MPR(P〈0.05)。结论:h/LSCT后处理图像较横断薄层图像能够更直观、清晰、全面地显示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基本形态特征,在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病变的潜能。方法23例临床疑诊下肢深静脉病变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47~76岁,平均61岁)均经MSCT血管成像及在AW4.2影像工作站上进行的血管成像后处理。对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下肢深静脉病变的潜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以及CT仿真内窥镜(CTVE)对下肢静脉瓣膜异常(n=15)的显示优于曲面重建(CPR);MPR和CTVE对下肢静脉血栓(n=5)的显示优于CPR、VR及MIP;VR、MIP、MPR以及CPR对下肢静脉瘤样扩张(n=8)的显示优于CTVE。结论MSCT各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为下肢深静脉病变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在几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具有较高的诊断潜能。  相似文献   

5.
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理想扫描参数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DSCTP)理想扫描层厚,螺距,三维成像技术,资料与方法:采用Elscint双螺旋CT机扫描,94例患者,分为3组:A组:螺距1,层厚2.5mm,B组;螺距1.5,层厚2.5;3C,螺距1,层厚5mm,以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地(SSD)重建门静脉三维影像。比较不同层厚和螺距组合,不同成像技术对门脉显示的差别。比较各组横断面图像噪声大小及对DSCTP的影响。结果:(1)DSCTP图像质量,A、B组的效果均佳,优于C组。(2)MIP较SSD显示的血管丰富,小分支显示优于SSD。(3)B组噪声最大,但对DSCTP无明显影响。结论:DSCTP最佳扫描层厚为2.5mm,螺距为1.5,MIP为理想三维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SCT及MSCTP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全面了解肝脏情况。结果 MSCT及MSCTP能清晰显示肝硬化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位置关系、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范围以及腹水等情况,为TIPS联合GCVE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信息。结论 MSCT 及MSCTP 是无创性检查并明确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可靠方法,对 TIPS 联合GCVE术中准确引导门静脉穿刺及曲张静脉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的7例脾动脉瘤的MSCTA表现,血管成像方法为容积再现(VR)、表面覆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法(CPR)。结果:7例均发现脾动脉瘤,其中单发5例,多发2例。VR、SSD、MIP、MPR、CPR均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但以VR为最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准确显示脾动脉瘤,可作为诊断和随访脾动脉瘤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在我国已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也已成为目前应用的趋势。MSCT工作站三维成像功能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发展也日益丰富和强大起来。用于观察胆道结石的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成像方法主要有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和表面透明法(Raysum),曲面重建(CPR)是将弯曲的胆管人为的“拉直”在一个平面上观察的二维成像方法,以及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MSCTVE)观察胆管腔内的结石。我们利用MSCT胆道三维成像技术检查了48例临床怀疑胆道系统结石的患者,目的在于探讨M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胆管系统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并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海绵窦扩张,与眶上静脉沟通,并呈多条迂曲血管影或多结节样强化,以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MPR)显示最清楚.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空间结构好,5例仿真内镜(VE)显示海绵窦呈“镂空”状改变(38.5%),MPR和加厚MIP可以不同程度显示海绵窦引流静脉的扩张.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也被应用。结果:在评价肝动脉解剖识别方面,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01)。在评价肿瘤病灶供血动脉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多平面重建(P〈0.05)。在评价肿瘤血管的连续性和血管形态方面,MIP优于VRT(P〈0.001);MIP优于MPR(P〈0.001);VRT优于MPR(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评价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胡兴平  崔国产  殷标  徐春林  彭陵  陶俊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30-103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纤维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63例大肠病变的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影像资料。结果:63例大肠病变中结直肠癌44例;息肉6例;血吸虫病肉芽肿7例,其中3例恶变;内分泌癌1例;脂肪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及黏液性囊腺瘤1例。63例的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镜(VE)、结肠平铺显示(PE)及透明化显示(Raysum)等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4%、68.3%、85.7%、85.7%及71.4%,MPR分别与SSD、VE、PE及Raysum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χ2=2.019,P〈0.05;χ2=1.518,P〈0.05;χ2=1.518,P〈0.05;χ2=1.699,P〈0.05)。结论: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MPR显示病灶更佳,检出率更高,是纤维肠镜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而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应用价值各异,应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3例大肠癌患者应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进行一次屏气完成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应用软件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分别获取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透明法显示(Raysum)及CT仿真内镜成像(CTVE),综合多种后处理成像技术与原始扫描轴位图像相结合进行分析,并与肠镜或/和手术病理对照观察。结果:33例大肠癌患者中MSCT大肠成像,共检出34个癌灶,肿瘤检出率为100%、肿瘤浆膜面浸润诊断准确率90.3%(28/31),淋巴结转移准确率87.2%(95/109个),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100%(5/5),显示供血血管准确率100%(32/32),按照改良Duckes分期总准确率为87.9%,其中术前DuckesA期(1/2),DuckesB期(3/5),DuckesC期(20/21),DuckesD期(5/5)。结论:MSCT后处理及各相同性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有独特的优越性,对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SC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 50例患者的MSCT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诊断左肾静脉变异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8层螺旋CT对8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MIP)及容积再现(VR),对左肾静脉进行二维及三维观察。结果:8例患者中,共发现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腰静脉注入左肾静脉4例,双左肾静脉伴腰升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干1例。在重建技术中,thin-MIP显示左肾静脉操作简便,8例均显影清楚,VR显示3例,MPR只能节段显示左肾静脉。结论:MSCT结合thin-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左肾静脉变异情况,图像清楚,诊断明确,能够为外科手术及血管造影术前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副肾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显示副肾动脉(ARA)的能力。方法: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100例,对比剂90~100ml,流率3ml/s,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共显示ARA38例,其中单侧26例,双侧12例。后处理方法中,MIP图像显示ARA29例,18例患者VR图像显示了ARA解剖走行,MPR只能节段显示ARA。结论: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够显示ARA,MIP是显示ARA大体解剖的最佳方法,两者结合,能够为血管造影术及外科手术前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CT显示脾静脉狭窄或闭塞28例,胃冠状静脉曲张14例(14/28),胃短静脉曲张15例(15/28),胃网膜静脉曲张25例(25/28).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bility of CT angiography to depict the pancreaticoduodenal arcades and the dorsal pancreatic arter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three-dimensional (3D) volume rendering,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shaded-surface display (SSD). SUBJECT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t random from a group of 42 patients undergoing arterial-phase helical CT angiography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 CT angiograms were constructed from identical data sets using 3D volume rendering, MIP, and SSD. RESULTS: Seventy-two vessels were evaluated in 27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depicted 24 anterior and 22 posterior arcades and 26 dorsal pancreatic arteries; combined MIP and SSD depicted 14 anterior and 13 posterior arcades and 19 dorsal pancreatic arteries. Thirty vessels with diameters of between 2 and 3 mm were well seen with 3D volume rendering but were incompletely depicted with MIP and SSD. Sixteen vessels with diameters of greater than 3 mm were well seen using all three techniques. Twenty-six vessels with diameters of less than 2 mm were faintly seen with 3D volume rendering but were unidentifiable with MIP and SSD.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is superior to MIP and SSD in the depiction of pancreaticoduodenal arcades and dorsal pancreatic arteries. Unlike the other rendering techniques, 3D volume rendering can also sh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vessels and pancreatic parenchyma and adjacent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诊断胸骨肋软骨骨折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胸骨骨折和6例7条肋软骨骨折患者,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对获得图像进行观察。结果:9例胸骨骨折中,在CT平扫轴位图像上显示6例骨折,而1例胸骨柄骨折、2例胸骨体骨折漏诊,在6例7条肋软骨骨折中1条肋软骨骨折漏诊,三维重建图明确显示9例胸骨骨折和6例7条肋软骨骨折,其中以MPR图显示骨折线最佳,MIP、VRT图显示骨折部位胸骨和肋软骨整体观较佳。结论:MSCT通过MPR、MIP、VRT不同技术相结合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完整清晰地显示胸骨骨折和肋软骨骨折部分、形态,提高对细微骨折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