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营养状况关系,为防治老年人高血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手检分卡法和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①男、女高血脂症总检出率分别为42.57%和32.34%。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高脂血症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最高为18.08%,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11.91%,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检出率为7.39%,差异有显著性(χ2=12.79,P<0.05),且各型的检出率男性大于女性。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脂血症危险因素是年龄、BMI、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及吸烟。④高血脂患者在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摄入量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高血脂患者维生素C摄入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1)。⑤热量摄入、蛋白质、脂肪与高血脂呈正相关,维生素C与高血脂负相关。结论:应针对55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高脂血症预防,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检,追踪观察,以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徐鸣  李勇 《中医药学刊》2003,21(8):1407-1407
总结了11项膳食脂肪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其中5项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呈负关联或饱和脂肪酸与血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化痰逐瘀汤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我科收治的160例患者分两组,对照组只采用西医疗法,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子化痰逐瘀汤口服。结果:治疗前中药组与对照组TC、LDL—C、HDL—C、TG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治疗前比较TC、LDL—C、TG显著性降低,HDL—C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追访6个月,中药组发生缺血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逐瘀汤可调理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虎杖解毒汤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病 ,发病率逐渐增高 ,传染性强。近年来 ,笔者以自拟虎杖解毒汤治疗 12 8例 ,疗效满意 ,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 ,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本组 12 8例中 ,男 96例 ,女 32例 ;年龄 13~ 17岁 2 8例 ,18~ 4 5岁 10 0例 ;病程 1个月以内 86例 ,2~ 3月 4 2例 ;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HBsAg、HBeAg、抗 -HBc均为阳性。2 治疗方法虎杖解毒汤 (自拟 ) ,药用 :虎杖、金钱草各 30g ,败酱草 2 0 g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 10 g ,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长春税务学院教工体检的血脂水平,总结血脂异常的发生规律及发展趋势。方法:对长春税务学院984名教工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对象依年龄、性别分为男女各6组,共12组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性别TG、TC、HDL-C及LDL-C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84名受检者中,有血脂异常652例,其中男性异常者468例,异常率占74.1%,女性异常者184例,异常率占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组血脂异常率最高,女性C组、D组血脂异常率最高。A组男性LDL-C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C组男性TC和TG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校教工血脂异常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进行早期预防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性锻炼、合理安排膳食、控制体重等,并定期进行血脂水平监测,才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及其与cTnI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梗患者93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分型结果、cTnI及血脂水平观察记录,归纳分析。结果:急性心梗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其中以气阴两虚兼血瘀最为多见。各证型间cTnI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cTnI水平及血脂水平不能作为中医证型客观化分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被称为富贵病之一的动脉粥样硬化(简称ATS)的发病率逐所增高,且发病年龄有提高趋势。而高血脂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高血脂症是降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和预防CHD,我们于2002年1月-2003年11月,对新生儿血脂水平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20例肝病患者和120例健康查体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脂水平都较对照组低,其中仅有肝硬变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脂水平测定能反映肝病患者肝脏的合成、储存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正常孕妇和妊高症妇女血脂水平的改变。通过测定正常孕妇及妊高症妇女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以非妊娠妇女为对照,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各期血清TG、TC、HDL—C均高于对照组、LDL—C在中孕期最高,妊高症组血清TC、TG均高于妊娠各期以及对照组,HDL-C低于妊娠期各组。研究证明妊高症妇女脂代谢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徐鸣  李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8):1407-1407
总结了 11项膳食脂肪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 ,其中 5项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呈负关联或饱和脂肪酸与血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温和灸神阙、双侧足三里穴。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疗程为12星期。结果治疗后FBG、TC、LDL-C下降(P<0.01);TG下降(P<0.05);HDL-C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灸治疗高脂血症患者,不仅能改善血脂代谢,同时还改善调节糖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汤加味对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9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作为治疗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柴胡桂枝汤加味4周,分别测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中ET及NO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ET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浆ET水平降低(P<0.01),血清NO水平提高(P<0.05)。结论柴胡桂枝汤加味能降低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ET水平及提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速效降脂舒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口服速效降脂舒肝汤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阿拓莫兰1.2g加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持续4周后停用.继续口服熊去氧胆酸片.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中医辨识调查广西汉壮两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将2017年10月一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部接诊的300例汉壮两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中华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计算标准分后,确定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结果 共收集...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水平研究进展及治疗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乙肝基因水平的研究进展和治疗动态进行综述,分别对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与地域、血清学、临床类型、基因变异、抗病毒药效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抗病毒药物、基因疫苗、免疫调节及中药各种治疗对策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其各自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肯定了中医药治疗肝病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调节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效应.方法 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0例),A组在恩替卡韦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的乙肝免疫调节方,B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A、IgG、IgM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降低,A组降低幅度大于B组(P<0.01).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均升高,CD8^+均降低,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P<0.05).结论 自拟乙肝免疫调节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中医证型、血常规检验结果等,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可知,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RBC、HGB水平最高,而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WBC、PLT水平最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4项指标可达正常水平。结论临床中医医生可利用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性帮助判断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为今后对证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慢乙肝HBV前C区1896变异、肝纤维化指标的分析,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研究组为慢乙肝患者前C区变异阳性和阴性各70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献血员。分别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系列,HBVDNA前C区变异等指标。结果:肝纤指标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和对照组,阴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阴性组内HA、PCⅢ、Ⅳ.C水平重度>中度>轻度;阳性组内HA、PCⅢ、Ⅳ.C、LN水平重度>中度>轻度。结论:联合检测HA、PCⅢ、Ⅳ.C、LN或许可作为血瘀证辨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五养肝方.两组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10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3+、CD4圾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CD4+及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IL-17、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在HBeAg阴性CHB的发病及转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五养肝方与恩替卡韦联用能显著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调节细胞因子IL-17、IL-10的水平,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