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将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BUP 1次,8h~7d后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负压峰值为-22.4 ~-63.3kPa的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第2、3排外毛细胞散在性缺失,甚至节段性外毛细胞缺失、纤毛融合甚至巨纤毛形成及胞浆溢出,纤毛内微丝解聚、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数量增多和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不同强度的BUP暴露可导致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且BUP强度越高,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的启动方式。方法:将大鼠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4 dB SPL的脉冲噪声100发,分别于噪声暴露后10 m in,3 h,6 h解剖取耳蜗,应用细胞核DNA染料碘化丙锭(prop id ium lod ide,PI)标记耳蜗基底膜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结果:强脉冲噪声暴露后10 m in可见到核固缩的外毛细胞,3 h出现少量核肿胀和核缺失外毛细胞,6 h可见到外毛细胞核大片段缺失。结论:毛细胞凋亡发生于脉冲噪声暴露后即刻,坏死出现于凋亡之后。细胞凋亡过程迅速,噪声暴露后6 h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核的缺失主要源于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3.
中文 目的:观察噪声损伤引起的豚鼠耳蜗内硝基酪氨酸变化,探讨耳蜗外毛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SIN1耳蜗灌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噪声暴露组动物暴露于120dBSPL的宽带噪声环境中每天4小时,连续2天;耳蜗灌流组向动物耳蜗内灌流的5 mg/ml外源性氮自由基供体SIN1 30分钟。豚鼠耳蜗分离解剖后,用碘化丙啶(PI)染色细胞核,以便观察噪声损伤前后细胞核形态变化,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耳蜗外毛细胞及耳蜗外侧壁内硝基酪氨酸的分布及噪声损伤后的变化;按表面制备法行耳蜗铺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及耳蜗外侧壁的荧光信号变化。结果:(1) 噪声暴露及耳蜗外淋巴灌流SIN1后均发生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和坏死。(2)在正常情况下,耳蜗外毛细胞内有少量硝基酪氨酸分布,在暴露于上述噪声后,耳蜗外毛细胞内的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3)发生凋亡的耳蜗外毛细胞的细胞核及其周围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4)在正常情况下,耳蜗外侧壁有少量硝基酪氨酸分布,噪声暴露后,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内的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噪声刺激导致的耳蜗内硝基酪氨酸增加与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有关,提示氮自由基参与了噪声性听力障碍的耳蜗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
耳蜗毛细胞凋亡早期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耳蜗毛细胞凋亡早期的检测方法。方法:将豚鼠暴露于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于噪声暴露后5min解剖取耳蜗。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FITC-labeled phalloidin)进行毛细胞表皮板和纤毛肌动蛋白的染色,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进行细胞核染色,标记鉴别毛细胞死亡方式。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进一步确认凋亡的毛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的毛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和PI双重染色发现毛细胞核发生轻微固缩时,其表皮板结构完好。TUNEL阳性标记物存在于固缩的细胞核内。结论: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和PI双重染色法能够发现凋亡早期的毛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对豚鼠听器的防护效果。方法防护方法分为给动物佩戴防护耳塞或者将动物全身置于防护筒内。与无防护组豚鼠进行对比,判断防护效果的观察指标有脑干听性反应(ABR)阈值变化、鼓膜和听骨链创伤情况,以及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的变化。将防护组动物冲击波负压暴露前后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并与未加任何防护的动物进行对比。结果在压力峰值为-64.5~-69.3kPa冲击波负压暴露后,无防护组动物ABR阈值比暴露前明显升高(P<0.001),鼓膜穿孔率达87.5%,负压暴露后14d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为(19.46±5.38)%;耳塞防护组和防护筒组动物ABR阈值,在负压暴露后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所有鼓膜均未发生穿孔且听骨链保持完整,外毛细胞缺失率也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而且防护筒组动物的ABR阈值升高和外毛细胞缺失率,又明显低于耳塞防护组动物(P<0.01)。结论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均对豚鼠听器有肯定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护筒的保护作用优于防护耳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时听力改变情况。方法:对20只豚鼠药物造模,诱发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应用TUNEL技术观察凋亡表达,测试ABR阈值观察听力变化。结果:应用丁胺卡那霉素1天即可诱发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连续应用3d,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但ABR阈值无明显改变;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加,甚至出现部分毛细胞缺失现象,此时ABR阈值明显升高。结论: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早期对豚鼠听力无明显影响,随着耳毒性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豚鼠ABR阈值升高可能存在两种原因:毛细胞凋亡或毛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时听力改变情况.方法对20只豚鼠药物造模,诱发耳蜗外毛细胞发凋亡.应用TUNEL技术观察凋亡表达,测试ABR阈值观察听力变化.结果应用丁胺卡那霉素1天即可诱发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连续应用3d,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但ABR阈值无明显改变;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加,甚至出现部分毛细胞缺失现黎,此时ABR阈值明显升高.结论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早期对豚鼠听力无明显影响,随着耳毒性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豚鼠ABR阈值升高可能存在两种原因毛细胞凋亡或毛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噪声致感音神经性聋豚鼠模型听觉电生理及内耳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承德医学院选取豚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实验组豚鼠给予白噪声暴露1周,暴露声压级(A计权)为110 dB,每日暴露1次,每次1.5 h,连续暴露1周;对照组豚鼠安静环境中饲养,未给予噪声暴露。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后1、2及4周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及80 dB nHL下Ⅰ波潜伏期,并通过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噪声暴露后1、2、4周体质量下降(P<0.01),且ABR阈值均不同程度上升,Ⅰ波潜伏期也逐渐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界限清楚;实验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出现紊乱、融合及缺失。光镜显示:对照组耳蜗外毛细胞未见明显缺失,实验组耳蜗外毛细胞数有显著缺失,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致感音神经性聋后豚鼠听觉系统受到损害,毛细胞出现缺失、坏死,考虑永久性阈移(PTS)的产生可能与耳蜗外毛细胞异常及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米卡星(amikacin,AMK)在不同给药时间内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AMK的耳毒性。方法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MK3d组、AMK7d组和AMK11d组。采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方法,并结合听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观察用药前后耳蜗毛细胞形态及听功能的改变。结果AMK首先损伤耳蜗底回的外毛细胞,并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向顶回发展,外毛细胞缺失明显增多,而AMK对内毛细胞的损伤要轻于外毛细胞。听功能改变与形态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AMK可损伤豚鼠耳蜗毛细胞,导致听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稳态白噪声对豚鼠螺旋器损伤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豚鼠分别暴露于125 dB SPL 和132 dB SPL 的稳态白噪声中1h 后.即时、1、3、7、15和30 d进行螺旋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主要是第3回和蜗顶螺旋器受损,表现为外毛细胞听毛肿胀、融合、倒伏、断裂和丧失,甚至外毛细胞缺如.暴露于132 dB 白噪声后即时有10 mm 耳蜗螺旋器受损,125 dB 为7 mm.前者有70%外毛细胞受损,后者为50%.噪声强度越大,螺旋器病变范围和外毛细胞受损数量增大,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减轻.得到恢复的主要是轻度病变的外毛细胞,如静纤毛肿胀和融合,但中、重度损伤时静纤毛倒伏和消失未能恢复.白噪声暴露早期(125 dB 组暴露噪声后7 d,132 dB 组15 d),及时采用治疗措施的重要性.本文对噪声所致螺旋器损害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莪术注射液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寻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方法:采用MTT法,以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和羟基脲作对照,了解莪术注射液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和DNA凝胶电泳,观察莪术注射液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莪术注射液对K562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增殖抑制作用,功效明显强于对照DNR、Ara-C和羟基脲;而它更主要的作用是诱导K562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增殖抑制作用,功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人乳腺癌原代细胞以及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S中乳腺癌干细胞的含量和细胞表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人乳腺癌原代细胞以及MCF-7、MDA-MB-231S进行检测和分选,并测定不同细胞亚群在裸鼠体内重建肿瘤的能力。结果人乳腺癌原代细胞以及MCF-7、MDA-MB-231S细胞的CD44和CD24表达与分布不同;和人乳腺癌原代细胞相比,MCF-7、MDA-MB-231S细胞中乳腺癌干细胞的含量更高(P<0.01)。结论和人乳腺癌原代细胞相比,人乳腺癌细胞系中含有更高比例的乳腺癌干细胞,并且细胞表型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迦维  陈宝安 《现代医学》2005,33(2):126-128
本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移植后宿主体内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1);(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电泳,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通过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枯否细胞(KC)影响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能力。方法用卡介苗加脂多糖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肝脏原位灌流分离大鼠KC和HSC,观察共培养的形态学改变,观察Pae作用后的KC培养上清对HSC增殖的影响。结果免疫性肝损伤大鼠KC能明显促进HSC的增殖,在Pae作用后,KC培养上清能抑制HSC的增殖。结论KC是Pae发挥作用的靶细胞之一,Pae可通过作用于KC抑制H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影响细胞融合的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产的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DMSO)、植物血凝素(PHA)和甘油作为融合剂诱导人类食管癌上皮细胞系(Eca-109)和中国田鼠卵巢细胞系(CHO)在悬液中融合。研究了PEG的分子量和浓度,DMSO、PHA和甘油的浓度,两亲本细胞的比例,细胞的总数量,融合后接种培养的密度对细胞融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亲本细胞以1:1混合,用40%的分子量为1000的PEG诱导融合,之后以1×10~5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培养,获得了最高的融合率。DMSO、PHA和甘油均可加强PEG诱导融合的活力。PHA毒性较强,尤其是浓度高、作用时间长时更甚。此外,甘油本身可诱导融合获得比PEG更高的融合率。甘油作为融合剂尚未见报道。细胞的总数量(在1.6×10~6~1×10~7个之间)和PEG溶液之PH值(在5~9之间)对细胞融合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Stem cell plasticity: the growing potential of cellular therapy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tem cell biology is that cell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both self-renewal and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into one or more cell types may be found in a given tissue. The corollary of this principle is that the stem cells give rise to tissues in which they reside, the so-called expected tissues. Many exciting discoveries report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challenge this paradigm by showing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s that differentiate to the expected mature cells, but also that tissue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unexpected cell lineages, suggesting an enormous plasticity of differentiatio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which have drawn the most attent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neural stem cell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many investigation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directed towar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ave disputed the concept of stem cell plasticity, suggesting that experimental artifact or somatic cell fusion may account for reported observations of plasticity. Although the data are mounting, stem cell plasticity, strictly defined, has yet to be rigorously proven. Animal models to meticulously define the biology and potential plasticity of stem cells and pilot clinical trials to begin to explore the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stem cells will both be vital to advance the field over the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 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 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清蛋白(albumin, 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 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人原始生殖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5~9周人流组织中的人胚生殖嵴,获取人原始生殖细胞。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在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10μmol/L福司克林(forskolin)和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液中培养、传代,并对子代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体外分化实验。[结果]原代培养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由人原始生殖细胞组成的集落,约5~7d传代。传代后,集落生长,变大。细胞培养到第七代,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为强阳性,体外分化实验有拟胚体形成。[结论]人原始生殖细胞可以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培养。用高糖DMEM培养基,添加forskolin和bFGF有利于人原始生殖细胞增殖。体外分化实验初步证实人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衰老、增殖和凋亡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增殖、衰老和凋亡的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等技术原位检测了20例银屑病患者(试验组)皮损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皮肤细胞中与衰老细胞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细胞。结果:银屑病皮损中衰老细胞、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数均比正常人皮肤增多,试验组与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55%/10%、80%/30%、70%/20%,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衰老细胞与凋亡细胞的增加共同对银屑病增殖代谢加快起到部分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