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内经》对“男性学”认识论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其对男性学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诸方面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认为对经文不但要从文理上理解,更重要应从医理上阐发:并强调脏腑功能认识对男性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消渴病进行一级预防,可以减少消渴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文章从调理脾胃、情志等方面探讨消渴病的预防问题,以启迪具有消渴倾向的人及消渴病患者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5.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其渊源和基础,但因其文辞古奥,往往使初学者望而却步,甚至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中医药理论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尝试着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内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逐渐加入学导式和自学式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整体教学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内经)‘三段’教学法”。(内经)“三段”教学法研究的宗旨是变学生被动…  相似文献   

6.
洞泄这一古病证名称,散见于传世本《黄帝内经》。然考察古今学者相关注解,不难发现诸家对于泄为泄利泄泻之义绝无争议,而对于洞字含义为何多置之不理,现有的解释也远未能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洞字含义不明,这必然会妨碍我们对洞泄的理解,故笔者尝试从《内经》文本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陷脉"一词进行分析,揭示"陷脉"本义有四:外界寒气侵入部位之"陷入"脉中;根据穴位特点不同之经脉腧穴所处"深陷""凹陷"之处;针刺部位之体内脉之表浅部位;人体经脉循行上部之脉四层含义。正确理解"陷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经文中所具有的四种不同含义,对于澄清《内经》全文中"陷脉"本义的理解、正确阐释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相关概念术语、全面理解中医经典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经学大家黄以周,以考据学方法校勘《黄帝内经》。现其书多不存,通过查阅史志文献,探索其研究过程,发现其先后校本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本》、《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内经针刺》和《黄帝内经九卷集注》、《黄帝内经明堂》、《旧钞太素经校本》等;并有多名弟子于民国时间成为著名医家。  相似文献   

9.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积聚,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疾病,《内经》中早有记载。对《内经》中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预后等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2.
拜读吴润秋同志的“《内经》‘逆从’与《太素》‘逆顺’考”(载《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12)后,受益非浅,启迪颇深。但细玩其文,其中似有可商之处,为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同道,并与吴润秋同志商榷。 1.吴氏关于“《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之说不确切。总览《内经》全书,只有在《素问》(不包括王冰补入之运气七篇)中,有关“逆从”并称之处,在《太素》多称作“逆顺”。而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和《灵枢》原文中,“逆顺”并称者则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内经》的由来,书名的考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阐述了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一人为二的观点来学习《内经》。  相似文献   

16.
积聚,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疾病,《内经》中早有记载。对《内经》中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预后等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7.
<正>《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甘乃是土之正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土中而生,且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因此,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甘之本义为味美,我们从《内经》的角度对五味之甘进行论述。1甘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对甘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1]33甘味属阳,其为中央之味,能灌溉四旁,有向四周运  相似文献   

18.
对《素问》与《灵枢》所论“五十九刺”的穴位和主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讨论了二者所论“五十九刺”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对咸味的相关论述,结合气味学说,探析咸味功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咸的条文,在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对咸之内涵、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名家医案加以论证。[结结果]咸味属水,位北色黑。从功效而言,咸味具有涌上泄下、软坚散结、软心补心、利胃关行脾气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消积除滞、潜阳镇惊、平喘止呕及扶阳滋阴。当咸味药与其他气味药物配伍时,其临证应用更为广泛灵活,包括咸苦合用软坚泄下,咸辛合用散邪通络,咸甘合用降逆补虚,而咸苦甘寒更是温病热入营血证之用药大法。而过食咸味,则可引致泄津凝血、损肾凌心之害。[结论]现代临床应遵循《内经》气味学说,对咸味作用、配伍及禁忌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识,方可有效指导临床并拓宽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面部色诊理论、“尺”诊理论是阐述人体部分与整体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开窍理论则是阐述人体部分与部分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基于全息胚学说的“全息胚近滞效应”原理是其符合生物全息理论的理论基础;五轮学说不是全息理论;《内经》也触及到了时间全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