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79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Ab—ox—LDL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302,P〉0.05),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r=0.706,P〈0.01);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r=0.36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以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105名患者分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和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呈低度正相关,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结论 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张军涛  牛凡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70-71,74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探讨其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2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hs—CRP和IL-10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和IL-10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组患者血清hs—CRP/IL-10比值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IL-10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升高,hs—CRP/IL-10比值增大,示有炎症反应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反应不平衡可能与ACS患者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已行冠脉造影确诊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148例,分成3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的浓度(8.7±6.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1±4.7)mg/L(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的浓度(23.9±11.8)m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人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n-30例)及对照组(CO)组(n=10例),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OPG、hs—CRP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ACS组患者血清OPG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CO组,SA组血清OPG及hs—CRP水平高于CO组(P〈n01或P〈O.05)。血清OPG、hs—CRP含量均随冠脉病变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且血清OPG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OPG、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提示OPG系统可能通过干预血管炎症反应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M—CSF浓度,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P-选择素含量。结果 ACS患者血清GM—CSF、血浆P-选择素、vWF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指标亦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ACS患者血清GM—CSF分别与血浆P-选择素、vWF呈正相关(r=0.588及r=0.579;P均〈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M-CSF浓度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的激活、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1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4例1及健康对照组8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含量检测。结果SA组、UA组、AMI组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2个月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UA组及A/VII组)11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SA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L(P〉0.05);随访ACS患者2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发生者(P〈0.01)。结论炎症在CHD尤其是ACS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KP含量测定可作为CHD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hs—CRP对ACS患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及4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1)AMI组与UAP组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AMI组高于UAP组,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hs—CRP和cTnI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3)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MACE,MACE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钙蛋白1(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对75例ACS患者进行了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并与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S组的cTnI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cTnI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1)。结论cTnI和hs-CRP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Chemerin水平、hs—CRP、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分析Chemerin、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疗程结束后,普伐他汀组血浆Chemerin、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Chemerin与TG呈正相关(r=0.48,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1,P〈0.01);血清脂联素与HDL—C呈正相关(r=0.56,P〈0.01),与Chemerin、hs—CRP均呈负相关(r=-0.43、-0.36。P〈0.0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以降低hs—CRP浓度及血浆Chemerin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共110例,分为四组:其中对照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分别测定其γ-GT、hs—CR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γ-CT、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γ-GT与hs—CRP(r=0.18,P=0.01)、Lp(a)(r=0.15,P=0.03)具有显著正相关,与EF(r=-0.23,P〈0.01)有显著负相关,γ-G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r=0.11,P=0.1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氧化应激,γ—GT水平升高所致心血管病死率增加可能与心脏功能下降以及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有关,而与冠脉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XCChemokineLigand16(CXCLl6)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4例。另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2.61±10.37)岁。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CXCL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生化指标。同时,根据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ai),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脉病变程度。观察各组之间CXCLl6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1R1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CXCLl6、hs—CRP水平、IRI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O.05);冠心病患者中,ACS组hs—CRP、IRI和Gensini积分高于SAP组(P〈O.05);SAP患者Gensini积分与CXCLl6,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6,0.591,P均〈0.05)。结论血浆CXCLl6水平和IRI均为冠心病的预测指标,它们对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血清中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关系,观察其对ACS患者严重程度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8名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60例,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的GG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GT、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GGT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间LDL—C无明显差异。结论GGT水平与ACS发生密切相关,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能力,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助于ACS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董淑娟 《中原医刊》2011,(17):90-92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入选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ox—LDL和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ox—LDL、hs—CRP浓度在UAP和NSTEMI组中显著高于SAP组(P〈0.01)。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ox—LDL和hs—CRP浓度明显升高,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曾燕波  郑海斌 《浙江医学》2010,32(1):52-53,5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f冠心病组)及20例体检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hs—CRP(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及IL-18(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的含量,并作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冠心病组中心肌梗死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P〈O.01)。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问hs—CRP及IL-18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hs—CRP与IL-18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02,P〈0.05),而对照组hs—CRP与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hs—CRP及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s—CRP及IL-18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维义  石娟  彭永权  李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4):3800-3802,380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与HO-1活性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从接受冠脉造影者中选择冠脉正常者45例(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9例(B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6例(C组),抽取肘静脉血栓测血清OX—LDL、MDA浓度及HO-1活性,B、C组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2个月后再复查上述指标。结果B组及C组血清OX—LDL、MDA浓度及HO-1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相比之下,C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O-1活性与OX-LDL及MDA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445,P〈0.05;r=0.419,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组血清OX—LDL、HO-1及C组血清OX—LDL、MDA、HO-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升高的氧化应激水平。HO-1是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一个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性C反应蛋白及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生化分析仪测量LDL-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85例CHD患者的hs—CRP和PPARγ,并与3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CHD组血清LDL-C、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PARγ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DL-C、hs—CRP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P〈0.01),PPARγ水平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3)LDL—C、hs—CRP与PPARγ负相关(P〈0.01)。结论LDL-C、hs—CRP和PPAR1可能参与CHD的发病讨程。且与病变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