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9月~2011年8月182例经EBUS-TBNA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和(或)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阳性.结果 该组182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5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或新辅助治疗.阴性者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6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5例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8%(151/156),100%(26/26),97.3%(177/182),100%(151/151)和83.9%(26/31).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对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2例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EBUS-TBNA的资料.结果 132例患者共穿刺171个淋巴结,其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85例,转移癌3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结核4例,结节病1例,其他35例中淋巴结炎26例,假阴性9例,诊断率为93.2%,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4.3%.EBUS-TBNA过程安全,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诊断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术(EBUS-TBNA)在肺癌淋巴结分期和病理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CT检查拟诊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59例肺癌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EBUS-TBNA检查,并与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9例患者术前EBUS-TBNA检查诊断淋巴结阳性55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57例,诊断敏感性为96.5%;病理分型符合率为91.2%;术前EBUS-TBNA检查N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N分期对比准确性为93.2%。59例患者接受EBUS-TBNA检查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经EBUS-TBNA检查对肺癌淋巴结分期及病理分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且创伤小、安全性高,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肺癌术前肺门纵隔淋巴结CT检查结果和手术时淋巴结情况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探讨CT检查对于诊断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自99年6月至2002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30例资料完整的肺癌,全部病人均有术前胸部CT、术中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和术中检查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结果。CT和手术诊断淋巴结异常的标准是:淋巴结最小径≥1mm。CT检查和术中检查淋巴结异常相一致者定义为敏感性,CT发现异常且病理报告为淋巴结转移者定义为特异性。结果:CT检查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总的敏感性为66%,总的特异性为51%。结论:影响CT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淋巴结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 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经胸部CT解剖显像后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扫描及经食管超声解剖显像,着重评估无创检查对NSCLC术前分期准确性及价值。方法 56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术前患者经CT扫描、全身^18F-FDG PET显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所有56例NSCLC患者肺部及相应转移部位^18F-FDG摄取增高,^18F-FDG PET对预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91%,CT扫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58%,特异性为78%,其中38例行经食管超声解剖显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7%,特异性为72%。^18F-FDG PET对NSCLC对纵隔淋巴结优于胸部CT解剖显像和经食管超声解剖显像。结论 ^18F-FDG PET在对NSCLC的术前分期均优于CT等常规检查,但PET在精确定位方面仍然需要结合解剖显像,图像融合技术等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561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cN0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不同肺叶肿瘤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的情况。结果:在271例上肺叶肿瘤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7例(13.7%),隆突下淋巴结转移8例(3.0%),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0.7%);在217例下肺叶肿瘤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20例(9.2%),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11例(5.1%)。结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于早期NSCLC患者是一种合理的淋巴结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清扫淋巴结823枚,其中72枚淋巴结有转移。N1转移8例(15.1%);N2转移4例(7.5%),其中跳跃性N2转移1例,跨区域纵隔转移1例,未见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的肺癌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癌残留;但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以及肺功能差、高龄、有胸腔广泛粘连等的T1和T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仅行区域纵隔淋巴结采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术前癌胚抗原(CEA)血清浓度和肿瘤影消失率(TDR)的变化,探讨其在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对肺癌淋巴结廓清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29例肺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EA,术前1个月内行胸部CT检查,测量并计算TDR。术中均行系统纵隔淋巴结廓清及肺切除。分析CEA和TDR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EA阴性、TDR≥0.8对诊断肺腺癌pN0的特异性、阳性预测率(PPV)比由CT中淋巴结大小来判断肺腺癌pN0明显增高。结论:术前CEA测定有助于判断肺癌pN0,TDR水平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CEA阴性、TDR≥0.8对诊断肺腺癌pN0比由CT中淋巴结大小诊断pN0更有价值,可以用来预测肺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指导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搜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我院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肺癌患者50例,术前均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所有患者肺癌类型、CT影像中病灶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50例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对右肺上叶肺癌总确诊断率92.00%(46/50)。病理类型:鳞癌42.00%(21/50),小细胞癌26.00%(13/50),腺癌24.00%(12/50),鳞腺混合癌8.00%(4/5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64.0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认率为90.63%(29/32)。CT影像特征为右肺上叶肿块伴不张,肿块下缘光整,形成反"S"改变;支气管鼠尾状狭窄、中断,纵隔偏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央相对低密度。结论: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联合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功能正常肺组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所采用的标准术式为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目前关于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标准还很不规范,术前及术中确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至今缺乏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切除所有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技术,完全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是否是NSCLC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仍存争议。广泛盲目清扫,势必引起转移病灶残存及组织过度创伤,导致患者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12.
经纤维支气管镜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对137例肺癌患者X线体层、CT、MRI提示纵隔淋巴结不肿大者经纤支镜行TBNA检查。结果该方法准确性为96.4%,对肺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的转移诊断率为24.1%,其中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率为13.2%。结论该方法能够明确肺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对肺癌术前诊断分期、术中确定纵隔淋巴结清除范围及估计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结果准确、操作方便、安全的临床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病理检测(LCT)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96例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经组织学确诊的并最终行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例,术前均行TBNA纵隔淋巴结分期,穿刺物分别行常规涂片(CS)法与LCT法处理,所有患者行肺癌根治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分析LCT法检测结合TBNA在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96例患者经TBNA检查7个部位共258组淋巴结,TBNA穿刺成功519针(96.29%,519/539)。LCT法阳性的219组(84.88%,219/258)高于CS法阳性的141组(54.65%,141/258),P0.01。LCT法与CS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96.51%、100%及76.92%,和61.84%、100%、66.28%、100%及25.64%,CS法、LCT法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和0.867,LCT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性及准确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CS法,P0.01。结论 LCT法结合TBNA能有效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187例临床上诊断肺癌的患者使用电视纵隔镜进行肺癌分期诊断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术中配合,包括术前物品的准备、手术体位的摆置和安全管理。认为术中配合中标本的正确留取和及时送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经食道超声探测食管癌局部淋巴结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81例中晚期食管瘤纵隔局部淋巴的食道超声检查结果。TUS局部淋巴结显示率约41.0%。TUS图像上食管旁淋巴结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的较均匀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切面直径>10.0mm的淋巴结或直径5.0~10.0mm但S/L>0.5的淋巴结应提示有癌转移。多数转移淋巴结的边界清晰、锐利。癌肿旁淋巴结相互粘连,结聚或与肿瘤融合常是淋巴结转移的直接征象。TUS判断局部淋巴有无转移的准确率为77.2%,这有助于临床上食管癌的术前TNM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天斌 《临床医学》2005,25(10):18-19
目的了解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合理的术式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支气管类癌外科治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支气管类癌在临床上与一般肺癌相比无特征性表现。组织来源虽与小细胞未分化癌都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神经内分泌细胞,因临床特点不同应将其分开为另一类。16例均予手术治疗。全肺切除3例,肺叶切除8例,双肺叶切除2例,袖切2例,探查1例。典型类癌11例,有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不典型类癌5例,有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全组病例进行2~18年随访,典型类癌与不典型类癌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手段。术式应根据患者年龄及肺功能状况及肿瘤位置、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术前放射治疗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易发生淋巴道转移,其淋巴液主要流入腋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确定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对于肿瘤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化疗与否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术前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患侧腋窝淋巴结有无癌细胞转移,可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盲目性[2]。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穿刺组织学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CT/MRI扫描结果为标准,分析150例纵隔B超检查结果,探讨B超检查纵隔淋巴结的价值,参照美国胸科协会的分区法,将纵隔淋巴结分为8个区。正常情况下5区、8区不能被显示,其它各区显示满意者占81%~97%,以上段气管旁区最高(97%)。B超扫描对纵隔各区淋巴结检出率为33%~93%,以上段气管旁最高,右侧93%,左侧88%)。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患者的某些纵隔区不能满意显示。作者认为B超是CT、MRI的一种有意义的辅助手段;B超扫描对肺癌N分期及淋巴瘤分期价值下大,对随诊食管,贲门癌患者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有帮助,对淋巴结肿瘤的疗效观察、疗后残留肿块的性质判断及疗后随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