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96例,入院后予PCT、NT-proBNP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均小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64,P<0.05)。结论 PCT和NT-proBNP能有效评估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和病情,PCT和NT-proBNP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及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住本院急诊科(包括普通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感染科的109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24 h 内 PCT 值、白细胞计数 WBC 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APACHEⅡ评分等)。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临床结局(存活组和死亡组)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MODS 组和非 MODS 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中各指标差异,分析 PCT 与 APACHEⅡ评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 PCT、APACHEⅡ评分和 APACHEⅡ评分+PCT 在评估患者预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价值,及分析 PCT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效应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脓毒血症组中 PCT 值、APACHEⅡ评分均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血症组中 WBC 明显低于脓毒性休克组(P <0.05)。死亡组较存活组中的 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PCT 值、WBC、Neut%在两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 MODS 组中 APACHEⅡ评分、WBC、Neut%、PCT 值均显著低于 MODS 组(均 P <0.05)。PCT 与 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 =0.403,P <0.01)。通过绘制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三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情况,得出三者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899、0.917,而APACHE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PCT 的预后评估价值均较 PCT 高(均 P <0.01),且 PCT、APACHEⅡ评分的截断值(cut-off)、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40 ng/mL、88.24%、38.04%)和(20分、94.12%、81.52%)。同样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三者评估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AUC 分别为0.824、0.796、0.871,PCT 分别与 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 PCT、APACHEⅡ评分的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6 ng/mL、88.24%、63.79%)和(17分、64.71%、87.93%)。PCT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 COR、AOR 分别为1.008、1.014,性别与 APACHEⅡ评分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T 值、APACHEⅡ评分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三者间均呈正相关关系。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较 PCT 能更好评估患者预后,且 PCT 不能作为预后评估的独立指标;而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对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评估效能均较好。PCT 研究需考虑混杂因素,性别与 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肽素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感染患者149例,其中普通感染患者(普通感染组)50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49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组)50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和肽素浓度,并与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相互比较,观察其与脓毒症诊断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普通感染组血清和肽素、PC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脓毒症组与普通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组血清和肽素、PC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加重有不断升高趋势.脓毒症生存组血清和肽素、PCT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和肽素浓度及PCT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和肽素有助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肽素、PCT和APACHEⅡ评分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及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判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77例脓毒症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内PCT、suPAR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比较suPAR、PCT和APACHEⅡ、SOFA评分的差异.后再根据28 d的结局比较suPAR、PCT和APACHEⅡ、SOFA评分的差异.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uPAR为(7.9 ±6.5) ng/mL,低于严重脓毒症组[(8.4±4.5) ng/mL]和脓毒性休克组[(13.9±8.0) ng/mL],但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严重脓毒症组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患者血浆PCT为(6.3±3.5) ng/mL,低于严重脓毒症组[(23.7±3.9) ng/mL]和脓毒性休克组[(25.7±4.3)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血浆suPAR水平及APACHEⅡ、SOFA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CT水平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1 (P >0.05),suPAR的AUC为0.803 (P<0.05),APACHEⅡ评分的AUC为0.832 (P <0.05),SOFA评分的AUC为0.767 (P <0.05).其截断值suPAR为9.905 ng/mL.结论 监测脓毒症患者入院当天血浆suPAR及APACHEⅡ评分有助于早期对脓毒症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抗菌肽LL-37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分为脓毒性休克组44例和脓毒症组46例,另选择同期轻度感染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外周血清抗菌肽LL-37、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抗菌肽LL-37、PCT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随访28 d,根据预后的不同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2组血清抗菌肽LL-37、PCT水平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抗菌肽LL-37联合PCT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血清抗菌肽LL-37、PCT、hs-CRP、IL-6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高于脓毒症组,且脓毒症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抗菌肽LL-37、PCT分别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803、0.826,P=0.024、0.019),也分别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84、0.811,P=0.029、0.022)。死亡组血清抗菌肽LL-37、PCT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抗菌肽LL-37、PCT和SOFA评分均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OR=2.913、2.887、2.457,P=0.029、0.036、0.045)。ROC曲线显示,血清抗菌肽LL-37联合PCT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访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82.4%。结论血清抗菌肽LL-37与PCT水平联合检测能有效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并预测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血小板(PLT)对脓毒症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160例ICU危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按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组分为非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所有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10分。收集入院24h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间的PLT、CRP、PCT差异,脓毒症组PCT、PLT与SOFA、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CT、PLT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PLT明显低于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CRP、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CRP、PCT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组PCT与SOFA、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LT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确定PLT≤100×10~9/L,PCT≥2.0μg/L为最佳截点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57,灵敏度分别为89.4%、87.4%,特异度分别为74.2%、69.8%。结论 PCT联合PLT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动脉血乳酸动态变化情况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监护室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163例,入院后给予PCT和动脉血乳酸等检查,并给与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入院后6h复查血乳酸,5d复查PCT,随访28d根据预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PCT和乳酸区别和2组乳酸和PCT的变化情况;比较脓毒性休克和严重脓毒症组的PCT,乳酸和APACHEⅡ评分的区别;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CT和动脉血乳酸预测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患者PCT、乳酸和APACHE II评分大于严重脓毒症组;死亡组PCT和乳酸均大于存活组(P0.05),6h乳酸和5d的PCT的差别更明显,死亡组乳酸和PCT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乳酸和PCT较前明显下降(P0.01);PCT预测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动脉血乳酸曲线下面积为0.79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T和动脉血乳酸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PCT和乳酸含量持续保持高水平的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前体(N—proBNP)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ICU病房收治的重症脓毒症休克期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28d内的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复苏成功组(A组)28例、病情恶化或复苏无效组(B组)38例及死亡组(C组)32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人院治疗1d、3d、5d、7d后血浆PCT及N-proBNP水平的差异,同时记录三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急性肺损伤评分(Murray)、健康状况系统评分II(APACHEII)及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ARDS发生率、Murray评分、APACHEII评分、Marshall评分、PCT及N—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而C组各指标则高于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人院第5d后血浆PCT及N-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入院治疗1d及3d水平,同时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脓毒性休克期患者血浆PCT及N—proBNP水平越高,其预后越差。血浆PCT及N—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老年脓毒性休克期患者病情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在脓毒症时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的各种原因引起的9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国际脓毒症指南将90例患者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6例)、严重脓毒症组(29例)和脓毒性休克组(35例);按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3例)和死亡组(17例)。另选择本院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HBP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受试者血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血浆乳酸(Lac)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HBP、PCT、WBC、Lac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上述各指标升高程度较一般脓毒症组更显著〔HBP(μg/L):61.7±12.5、25.1±4.9比24.4±3.8,PCT(μg/L):32.3±6.4、31.5±5.7比25.5±3.9,WBC(×109/L):30.8±3.7、28.1±4.2比15.6±3.6, Lac(mmol/L):11.6±3.7、8.7±3.6比5.8±3.8,均P<0.05〕;脓毒性休克组与严重脓毒症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分:22.0±6.8、19.2±7.1比12.4±3.9,均P<0.05);脓毒性休克组HBP明显高于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与严重脓毒症组PCT、WBC、Lac、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器官功能障碍数患者血清H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器官功能障碍1、2、3、4、5个的患者HBP水平(μg/L)分别为19.6±7.9、27.5±5.3、32.0±3.6、20.5±5.8、24.8±4.1〕;死亡组血清HB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μg/L:101.4±16.2比27.3±4.8,P<0.01)。结论血清HBP是预测脓毒症发生休克和早期死亡较好的特异性指标,但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数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作为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指标的作用.方法 收集入住ICU的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54例.记录患者创面大小,早期液体复苏前、复苏后24小时平均动脉压(MAP),复苏前后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血肌酐、氧合指数,28天生存情况、ICU停留时间,并按患者入ICU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最差值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血乳酸清除率、MAP、创面大小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患者按28天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各临床及预后指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升高、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P<0.05).同时,死亡组复苏后24小时血肌酐值升高、复苏后24小时降钙素原升高、ICU停留时间延长(P<0.05).患者液体复苏后24小时血乳酸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0.773,P<0.05),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5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OR=3.288)、复苏后24小时降钙素原(OR=0.886)、APACHEⅡ评分(OR =0.596)、复苏前乳酸水平(OR=0.072)为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以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危险性最高.结论 乳酸清除率可以评估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严重脓毒症患者41例和脓毒症休克患者10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主要感染部位、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病死率,检测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浆NT-ProB-NP及肌酐水平,并计算eGFR。按预后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NT-ProBNP、eGFR的变化及相关性,并以eGFR为协变量,比较两组NT-ProBNP的变化。结果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合计病死率为45.1%(23/5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NT-ProBNP和eGFR与存活组比较有差异(P<0.05)。NT-ProBNP与eGFR呈负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死亡组NT-ProBNP水平仍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及RT-ProBNP的改变均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NT-ProBNP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探讨其在脓毒症中的意义.方法47例脓毒症患者(进一步分为非严重脓毒症组25例及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组22例),一般感染组患者18例及健康组人群17例,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入院12h、入院24h、入院72h的血清NT-proBNP水平.并同时动态观察相同时间点各组的血清PCT、CRP水平,及测定入院时、入院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评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一般感染组及健康组(P<0.01);血清NT-proBNP水平与血清PCT、血清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较非严重脓毒症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发现入院72h血清NT-proBNP对诊断脓毒症28d死亡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意义.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临床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水平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并测定其血清PCT水平,按评分的高低不同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患者的PCT水平和预后;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PCT水平及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PCT水平为(0.074±0.02)μg/L,观察组PCT水平为(4.23±1.05)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三组间PCT水平和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与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PCT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应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2012-03入住我院内科ICU的231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39例)和死亡组(92例),比较2组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早期不同时段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入院后6h及12h乳酸清除率、入院后各时段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入院后24h、48h和72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与同时段APACHEⅡ评分存在负性直线相关关系。结论: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对于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MEDS)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脓毒血症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102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治疗早期MEDS评分、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并建立ROC曲线观察三者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MEDS评分、PCT和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差异,且MEDS评分、PCT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明显相关;MEDS评分和PCT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和0.78,ME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6%和86.7%,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3%和78.4%,MEDS评分对脓毒血症预后的评估特异性优于PCT、敏感性逊于PCT;两种联合应用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86.3%、89.9%)。结论:MEDS评分和PCT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联合使用可提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对脓毒血症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发病早期PCT、NT-proBNP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并建立ROC曲线观察两种标记物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 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两组患者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标记物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明显相关;PCT和NT-proBNP预测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822和0.843,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和71.4%,NT-proBNP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6%和85.7%,NT-proBNP对脓毒血症预后的评估优于PCT,两种标记物联合应用特异性更高(90.0%)。结论 PCT和NT-proBNP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联合检测可提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血小板(PLT)监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脓毒血症患者分别在人ICU第1、3、5、7天进行PCT和PLT检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60例)和死亡组(n=30),比较两组间PCT、PIJT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PCT明显增高,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P〈O.05);PLT明显下降,且呈进行性下降趋势(P〈0.05)。PCT、PIJ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P〈0.05)。结论:PCT、PLT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APACHEⅡ评分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方法:选取因急性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51例,分为存活组(24例)、死亡组(2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死亡患者截止死亡前)进行APACHEⅡ评分、N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测定、床旁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N末端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N氨基末端脑钠肽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的情况下,但APACHEⅡ评分存在差异(P〈0.01),可以预测病死率。治疗过程中死亡率与N氨基末端脑钠肽的下降率(下降30%为界限)以及APACHEⅡ评分相关。结论:APACHEⅡ评分联合N氨基末端脑钠肽指标与急性心力衰竭危重程度相关,可以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判断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