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玲  郝玉娟 《护理研究》2004,18(11):2063-2064
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呈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眶内肿瘤。女性病人多见,多发生于一侧眼眶,偶见两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毛细血管瘤腔内压力增高,管腔扩张而形成的,且由于血管壁中查出平滑肌细胞,按血管的发展过程,属于毛细血管以后更成熟血管发生的肿瘤,属于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眼睑和结膜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眼底改变、眶缘肿物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瘤结节位于红髓内,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形态不规则,腔隙常形成乳头状突起或呈囊性扩张。其中可见两种细胞,一种是衬在腔隙内表面的体积较小的细胞,立方形或扁平状,核位于基底部,形似窦岸细胞;另一种是高柱状内皮细胞,体积大,胞质嗜酸性,核大,空泡状,部分高柱状细胞脱落于窦状腔隙内,胞质呈泡沫细胞样,可见吞噬的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颗粒。两种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小细胞均呈CD31、多克隆第八因子相关抗原阳性,CD34阴性,不表达组织细胞分化抗原;大细胞表达多种组织细胞抗原,包括CD68、CD163和溶菌酶,少数大细胞表达CD31,但不表达CD34;大小细胞均不表达S-100。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发现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3.
眶内肿瘤是最常见的眼眶疾病,约占40%,且多为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得名,又叫窦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约占眶内肿瘤手术量的15%~20%[1-2].海绵状血管瘤常引起渐进性轴性突眼,部分有视力下降,一般需手术摘除.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5年内经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的1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8例在常规产前检查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2例在产后胎盘病检时发现;均为单胎妊娠。6例肿瘤体积较大者中,2例出现妊娠高血压症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2例出现羊水过少,2例出现羊水过多;其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体积最大者孕30周时发展为重度妊高症并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4例肿瘤体积较小者未见伴发妊娠合并症及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等改变。病理检查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样的血管腔隙和中等量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2例肿瘤表面覆盖增生的滋养细胞,为2~3层,伴轻度异型性。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肿瘤占位越大并发症越严重,围产儿结局则越不良。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伴不同程度滋养细胞增生并不罕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于长期随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3例LC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的、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1、CD8、CD68、Ⅷ因子和lysozyme(+),CD34和D2-40(-)。结论LCA是很少见的、仅发生在脾的血管肿瘤,CT和B超检查可以发现病变,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该肿瘤常伴有其他内脏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衬细胞血管瘤,是仅发生于脾脏的一种较为罕见的、具有特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学特征的良性肿瘤。该肿瘤来源于脾窦岸细胞,而窦岸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因此,它具有向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双向分化特点。LCA于1991年由Falk~([1])首次报  相似文献   

7.
张玲  郝玉娟 《护理研究》2004,18(22):2063-2064
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呈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眶内肿瘤。女性病人多见 ,多发生于一侧眼眶 ,偶见两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毛细血管瘤腔内压力增高 ,管腔扩张而形成的 ,且由于血管壁中查出平滑肌细胞 ,按血管的发展过程 ,属于毛细血管以后更成熟血管发生的肿瘤 ,属于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1 ] 。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眼睑和结膜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眼底改变、眶缘肿物等[2 ]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7岁 ,主诉左眼复视 ,视力下降 ,眼球突出 ,眼痛 1a入院。常规检查 :远视力 :右 0 .2 5 ,左 0 .2 5 ;近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四肢,其组织学特点为:(1)假血管瘤样出血性囊腔;(2)瘤细胞似纤维母细胞和组织样细胞;(3)瘤周形成假包膜及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标记CD 68阳性,肌源性标记DES、SM A,神经标记S-100,血管标记CD 34均为阴性支持组织细胞起源。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预后的中间型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提高对其形态学的认识、结合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陈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6):1077-1079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的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诊断提供指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血管瘤患者肿瘤内血管分型,肝脏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同时lo-gistic分析肝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80例患者中,72.5%(58/80)为肿瘤斑块内血管型,肝脏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平均为Vmax=55±4.23,RI=0.54±5.13;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均为HV0,瘤体内外静脉血流Dv/Sv=0.53±0.132,Sv〈60 mm/s。体重指数大于28、有遗传史以及患有抑郁症为肝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彩色多普勒评价肿瘤内血管分型,以及检测动静脉血流速度,管腔直径和瘤体内外静脉波形有利于肝血管瘤诊断,并且认为体重指数大于28、有遗传史以及患有抑郁症为肝血管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CT增强扫描提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脾内有多发性、大小不一的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延迟期病灶部分强化,密度与正常脾组织相似。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由互相吻合的腔隙组成,部分区域呈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细胞无明显异型,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均呈阳性。例2伴有食管小细胞癌。结论脾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CT增强扫描可能有助于诊断。由于该肿瘤常伴发内脏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是由扩张、增生的血管或充满血液内壁衬覆以内皮细胞的间隙和腔窦所构成。由中胚叶组织发展而来。由于胚胎时发育失常,其原始细胞离散残存、不受约束地生长可以发展成血管瘤。多发生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还可见于口腔和深部组织。由此,血管瘤多被发现于婴幼儿。  相似文献   

12.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衬细胞血管瘤,是仅发生于脾脏的一种较为罕见的、具有特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学特征的良性肿瘤。该肿瘤来源于脾窦岸细胞,而窦岸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因此,它具有向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双向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例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通常无症状,肿瘤细胞间有大量血管样腔,并突向腔内形成乳头,瘤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实性团块,瘤细胞间可见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区。结论: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肿瘤,诊断须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发生于左肩的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9岁。左肩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镜检:瘤细胞为增生的组织细胞样细胞或肌样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和假血管样腔隙、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和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CD57和CD99均(+),SMA、CD68和结蛋白部分(+),CD21、CD31、CD34、CD117、CKpan、S-100、calponin和synaptophysin均(-)。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中间型肿瘤,临床上易与血肿、血管瘤混淆。其诊断主要靠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肿块局部扩大切除,必要时可局部放疗,术后随访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胎盘血管瘤又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原发性良性非滋养层细胞肿瘤,较少见.肿瘤大小不一,小血管瘤产前易漏诊,多无并发症;而较大血管瘤(肿瘤直径>5 cm)可引发母儿并发症,血管瘤越大,越接近脐带胎盘入口处,引发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常见并发症为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体重儿、早产;其他少见的并发症有胎儿非免疫性水肿、胎儿宫内窘迫、死胎[1].本文结合文献对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例胎盘巨大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及妊娠结局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与神经内分泌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对1例罕见的肺硬化性血管瘤合并类癌(类癌在硬化性血管瘤中)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异位ACTH综合征及肺部阴影,行肿物及肺叶切除术。大体表现为近肺膜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楚。镜下可见结节中心约2/3区域为典型类癌样区:条索状、小梁状肿瘤细胞巢被纤细的胶原纤维所分隔,瘤细胞AE1/AE3、CgA、Syn、TTF-1和ACTH弥漫(+),vimentin(-);而1/3似环状或新月体样包绕中心区的部分为典型PSH样区,包括实片状及乳头状结构等。PSH内有两型肿瘤细胞:一型为形态一致的圆形细胞成片排列,TTF-1和vimentin弥漫(+),AE1/AE3、CgA和Syn(-);另一型为腺腔或乳头表面被覆的立方上皮细胞,AE1/AE3和TTF-1(+),vimentin、CgA和Syn(-)。类癌与PSH在交界处相互移行,分界不清,有时可见两者间有一拉长的挤压变扁的腺性腔隙,两种瘤细胞均位于两侧的腺上皮下,但仍有灶性肿瘤细胞团可越过腺腔而在对侧相互交叉。结论PSH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PSH合并类癌可能与PSH起源的原始呼吸道上皮细胞多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心脏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21年原发心脏血管瘤存档切片,整理相关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复习组织病理形态,并进行随访。结果 共获得23例原发心脏血管瘤病例资料。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17~71岁。单发病灶22例,多发病灶1例。来源于心腔内10例,心脏表面13例。肿瘤最大径为1.0~11.3 cm。组织形态上,海绵状成分为主的血管瘤18例,毛细血管瘤成分为主的4例,另有一些少见细胞形态和生长模式。病灶均完整手术切除,随访时间8~88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心脏血管瘤以单发为主,起病隐匿,常伴有心包积液,预后较好。组织学以海绵状形态为主,可出现少见细胞形态,有潜在误诊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窦岸细胞血管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表现均有乏力、血小板减少和脾大。其中3例具有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典型镜下形态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另外1例因出现窦岸细胞异型性,合并出血、坏死及梭形细胞区域,并且梭形细胞仍表达CD8,提示肿瘤细胞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故诊断为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结论 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诊断依靠典型的形态学特点和特征性的免疫标志物,但不可忽略组织中出现的其他特殊病理学形态,因此需要广泛取材排除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是一种少见的分化未定的软组织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别于2021年9月和12月收治的2例颈部实体型AF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例均为老年男性,病例1因CT发现颈部实性包块2 d入院,病例2因发现颈部皮下豌豆大小包块2年,近来包块逐渐增大入院。2例均行单纯手术切除术,大体检查见肿瘤切面灰白,质韧,均未见明显出血性囊腔。光镜下肿瘤周边由纤维性假包膜构成,包膜下可见淋巴浆细胞套,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片状聚集,肿瘤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形态温和,偶见核分裂象(1~2/10 HPF),未见出血性囊腔或假血管瘤样间隙。免疫表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CD99(+),结蛋白(Desmin)(-),SOX10(-),Ki-67(+,热点区约8%)。荧光原位杂交(f...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肿瘤抑素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过程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PD98059组、肿瘤抑制素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除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给予PD98059(10μM)处理2 h,肿瘤抑制素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μM、10μM、100μM的肿瘤抑制素处理2 h。免疫印迹法或荧光定量法分析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9、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RK1/2和MEK及氧化应激蛋白NOX4的表达,DHE染色法分析各组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98059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9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而肿瘤抑制素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作用与PD98059作用一致,且具有剂量依从性。结论肿瘤抑制素通过激活氧化应激状态、ERK信号及抑制细胞凋亡蛋白通过发挥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