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减少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高异位骨化率,改善髋关节功能,作者以骨盆内髂腹股沟入路有选择地替代骨盆外入路,手术治疗双柱骨折3例、T形骨折2例、横形骨折4例、前柱骨折2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1例。结果显示: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2例。经1~5年随访,关节功能8例优(67%),4例良(33%);X线片表现8例优(67%),3例良(25%),1例尚可(8%),单纯髂腹股沟入路者无1例异位骨化。作者认为,骨盆内入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异位骨化率低等优点,可用于手术治疗某些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并可获得理想暴露、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63例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手术前入路的治疗过程回顾性分析,获得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方法.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髂腹股沟前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63例,男45例,女18例;年龄12~68岁,平均(37.71±13.41)岁.分别选用标准前入路和改良前入路手术处理,标准前入路(A组)手术处理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38.49±13.64)岁;改良前入路(B组)手术治疗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36.62±13.29)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切口(从切皮至完成髂腹股沟前方3个“窗口”)暴露时间、其间失血量、切口关闭时间,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比较,B组手术从切皮至完成髂腹股沟前方3个“窗口”暴露时间较短(P=0.006),失血量(暴露过程中出血)较少(P=0.002),关闭髂腹股沟切口时间短(P=0.002),而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全组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6±9.2)个月.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螺钉钢板断裂.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标准评定:A组优28例,良8例,可1例;B组优20例,良5例,可1例.髋关节功能根据Ma-jeed评分标准,A组优20例,良12例,中4例,差1例,平均(82.51±9.72)分;B组优13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平均分(80.54±10.79)分.结论:改良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术野暴露范围,不易损伤到腹股沟韧带下方股神经及股动静脉,无须切开腹股沟管,可以避免出现腹股沟疝的发生,也减少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5例髋臼前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8 ~53岁,平均36.8岁;骨折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6例,横形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6例.6例前柱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包括耻骨联合上切口和髂嵴切口)复位和固定,其他9例患者加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复位并固定.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个月(9~19个月)随访.1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3.2 ±85.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93.3±416.6)mL.术后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平均评分为16.9分(14~18分),其中优6例,良8例,可1例.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能够良好复位并固定髋臼前部骨折,具有创伤小、不显露股动静脉和股神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 对16 例髋臼前柱骨折、10 例耻骨支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 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 于髂结节至髂前上棘做3~5 cm 斜行切口, 沿髂骨内侧骨膜下剥离至 髂前下棘、髂耻隆起、髋臼前柱, 再于耻骨结节向外2~3 cm 横行切口, 沿耻骨支前上方骨膜下剥离显露 耻骨支, 两个切口分别向中间潜行剥离后形成沿耻骨支髋臼前柱相贯通的骨膜下隧道, 复位骨折, 将重 建钛板预弯后导入隧道, 固定骨折。 结果 根据Matta标准, 术后解剖复位13 例, 复位良好11 例, 复位 较差2 例。23 例患者获得平均15.6 个月随访(6~30 个月)。髋关节功能按照D’Aubigne 评分:优13 例, 良6 例, 可4 例。骨盆功能按照Majeed评分:优12例, 良9 例, 可2 例。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 脉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创 伤小, 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相对较高。髂耻前柱放置钢板对钢板塑形的要求低, 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臼前柱骨折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82例164个成人半骨盆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男80个,女84个年龄18~80岁,平均(49.1±18.4)岁.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模拟逆行拉力螺钉固定,计算其最大直径、长度、方向以及置入点(A)到耻骨联合(B)和耻骨上支上缘(C)的垂直距离.在相同的三维重建模型上,垂直髋臼前柱前侧面进行模拟截骨,测量截骨面的直径.找出最小的截骨面,用圆盘法测量其直径.结果 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8.16±1.21)mm,最大长度为(109.39±8.95)mm,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9.66°±3.92°、20.81°±4.58°和42.66°±3.23°,AB和AC的长度分别为(18.42±4.82)mm和(17.76±2.63)mm.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长度以及AB的长度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截骨面的平均最小直径和最小截骨面的圆盘直径均明显大于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结论 所有男性髋臼前柱可容纳6.5 mm的螺钉,但部分女性无法使用6.5 mm的螺钉,且男、女的进针点不同.螺钉的直径不能仅靠截骨面的直径确定. 相似文献
6.
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评价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某些复合类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2003年10月,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6例复合类型髋臼骨折,对患者的功能结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有完整随访结果者40例,平均随访40.4个月,40例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1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5%。结论髋臼骨折中,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有些T形骨折可以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完成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手术中能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功能良好。经单一入路完成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 5月 至 2010年 5月, 应用 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23例, 男 17例, 女 6例;年龄 21~71岁, 平均 37岁;车 祸伤 14例, 坠落伤7例, 跌倒摔伤 2例。髋臼骨折按 Letournel分型: 前柱骨折 7例, 前柱加后半横行骨 折 6例, 横行骨折 6例, 双柱骨折 4例。患者均采用 Stoppa入路手术, 4例双柱骨折及 4例前柱加后半 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 110~320 min, 平均 166 min;术中失血量为 300~2500 ml, 平均 647 ml;输红细胞 0~12个单位, 平均 3.3个单位。术后 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所有 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2~36个月, 平均 20个月。±据 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 优员5例(65%), 良 5例(22%), 差 3例(13%);优良率为 87%。根据 Matta改良的 Merled爷Aubigne和 Postel髋关节功能 评分标准, 优 11例(48%), 良 7例(30%), 可 3例(13%), 差 2例(9%);优良率为 78%。术后 1例患者发生伤口浅表感染, 经清创后愈合;1例因牵拉闭孔神经致股内收肌肌力下降, 1年后恢复至 4级。末次随 访时, 无一例发生坐骨神经、股神经以及主要血管损伤, 亦未出现与切口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于具有适应证的髋臼骨折患者, Stoppa入路不但可以获得满意的显露, 而且便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特(对) 别是对伴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及髋臼内壁内移明显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5月-2003年12月共收治髋臼前柱骨折和前壁骨折(A3型)31例,其中A3—1型5例,A3—2型9例,A3—3型17例。其中1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8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3例,髂股入路5例。结果:随访1~4年,平均2年。结果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7例,可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0例,可2例,差1例。结论:骨折块较大、移位比较严重且伴有髋关节前脱位的髋臼前壁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高位型前柱骨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低位型前柱骨折多数行非手术治疗,少数移化非常严重的骨折需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伴有髋臼前柱骨折的27例患者进行了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固定治疗,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0~61岁,平均35岁。按髋臼骨折Tile分型:A型5例,B型18例,C型4例。对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及螺钉位置进行观测。结果:术后摄骨盆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所有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复位根据Matta标准:优10例,良15例,差2例。所有骨折愈合,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技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61岁,平均41.6岁。前环损伤按Tile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9例,B3型1例,C1型3例。单纯前环骨折15例,前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2例,前后环均骨折3例。观察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I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2例,良7例,可1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Majeed评分94.3±6.0。结论: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经骨盆内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介绍经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内壁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7年10月~2001年4月,共有51例患者(53髋)因髋臼发育不良造成髋关节疼痛而接受经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periacetabularosteotomy)。患者平均年龄30.6岁(13~48岁,其中1例13岁患者的髋臼骨骺已完全闭合),男∶女=1∶10。术前患者平均疼痛3.4年(3个月~15年);髋关节活动度正常或基本正常(235°~360°,平均300°)。术前X线片显示CE角?15°~15°,平均1.1°;臼顶倾斜角为15°~55°,平均28°;髋关节间隙正常或轻度狭窄。53%的髋关节伴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24例(24髋)有12~38个月(平均26个月)的随访结果。24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髋关节活动度保持正常。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9.8分(64~8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8分(75~100分)。术后CE角平均为40°(20°~60°),臼顶倾斜角平均为9°(0°~20°),Shenton线不连续率降为3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神经损伤1例,膀胱功能障碍1例,切口疝2例。结论骨盆内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该术式的特点为:在保持骨盆环和髋外展肌完整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的解剖关系。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 相似文献
13.
《Injury》2017,48(7):1510-1517
Purpose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educti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associated both 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wall involvement that are treated through single ilioinguinal approach and fixation of posterior wall by lag screws only.Methods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involving ninety-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ssociated both column fractures of acetabulum treated through single ilioinguinal approach.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consisted of 35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both column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wall involvement that fixation performed with lag screws. This group was compared to a second group of 64 patients with both column fractures without posterior wall involvement. The quality of reduction was assessed using criteria described by Matta. The size of posterior wall fragment was measured. Functional outcome was evaluated using Modified Postel Merle D’Aubigne score. Radiographs at the latest follow up were analyzed for arthritis (Kellgren-Lawrence classification), and femoral head avascular necrosis (Ficat/Arlet classification).ResultsThe study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preoperative variables (P > 0.05). Whil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operative time in group 1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to group 2,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height, relative depth and peripheral length of posterior wall respectively were 27.8 ± 2.5 mm (range: 24–35 mm), 71.5 ± 5.4% (range: 65–88%), 23.0 ± 2.3 mm (range: 17–28 mm). The mean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displacement is 5.0 ± 3.2 mm (range: 0–11 mm).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re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excellent to good clinical outcome was around 71.4% in the group 1 versus 73.4% in the group 2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rat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ConclusionsLag screws fixation of posterior wall through single ilioinguinal approach in associated both column fractures of acetabulum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Our results shown that the presence of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in cases of associated both column fractures does not compromise the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骨盆骨折和7例髋臼骨折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1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例,B2型2例,B3型3例;C1-1型4例,C1-2型2例,Cl-3型2例,C2型2例。7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l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16例骨盆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9例,联合髂窝入路6例,联合后路l例。7例髋臼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4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入路1例。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50~350min,平均130min;出血量100~1200ml,平均320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16例骨盆骨折均复位优;髋臼骨折复位优4例,良3例。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2个月。螺钉松动1例,l例屈髋轻度受限,无钢板断裂,无腹壁疝情况。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其操作安全简捷、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8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8例,双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髋臼后壁;其中15例合并骨盆环骨折,9例合并四肢骨折,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3例为多发损伤。手术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直视下复位髋臼骨折,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四方体的内侧面固定前柱,通过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经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6.5 mm空心螺钉导针后,沿导针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X线及CT检查均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按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优2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2%(25/28)。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周。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26/28)。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行走时出现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口服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及后柱内侧面,并能直视下对髋臼前、后柱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与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31例(31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26例,女5例;受伤时平均年龄(41±12)岁。患者因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3~132个月,平均(20.6±26.9)个月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关节活动度,并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髋关节VAS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0个月,平均(43.2±11.7)个月。其中出现关节感染1例,假体松动1例,脱位1例,无继发坐骨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所有随访病例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有明显改善;至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平均(7.6±1.2)分,降低到术后平均(1.2±0.9)分,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5±1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8.5±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除后伸外,前屈、外展、内收、内旋及外旋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髋臼假体无不稳定发生,1例股骨柄假体下沉3 mm,2例发生异位骨化。结论:正确处理内固定物,提防潜在感染,合理重建髋臼骨缺损,是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路钛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52例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36例获得随访,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9岁,平均43.5岁.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5例,横形骨折4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T形骨折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后行重建钛板及经钛板3 ~5枚皮质骨螺钉(方形区螺钉)部分经骨表面内固定.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12 ~ 72个月(平均41.7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9例,良好复位12例,不满意复位5例,复位优良率为86.1%.所有患者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6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0.6%.本组患者功能优良率与骨折复位质量呈明显正相关(r=0.513,P=0.001).无一例患者发生方形区螺钉松脱、断裂.结论 前路钛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可靠,无进入髋关节腔之虞,是治疗以前柱损伤为主的双柱骨折、向前移位的横形骨折、部分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及部分T形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联合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在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从1998年1月~2001年8月对31例复杂的髋臼骨折行联合入路治疗。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32.3岁,均为高能量损伤。其中交通伤26例,坠落伤5例,合并有其它骨折或内脏损伤14例,平均损伤到手术时间17.6d,平均手术时间252min,术中失血1986ml。按Letournel分类,横行骨折4例,横行 后壁6例,双柱9例,T型8例,前柱 后半横骨折2例,后柱 前半横骨折2例,伴有股骨头移位17例。全部用重建钢板或/和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0.2个月,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20例,满意10例,不满意1例;临床结果优良21例,一般8例,差2例。结论联合入路有显露好、复位方便、固定牢靠和异位骨化率低的优点,适用于波及两个柱、复杂的髋臼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经髂腹股沟和 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 疗复杂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 2月至 2009年 12月, 采用经髂腹股沟和 K-L联合入路治 疗 66例复杂移位髋臼骨折, 对其中获得随访的 45例患者进行分析, 男 27例, 女 18例;年龄 23~57岁, 平均 41.5岁;车祸伤 36例, 坠落伤 9例。按 Letournel分型: 野T冶形骨折 18例, 双柱骨折 17例, 前柱加后 半横行骨折 10例;骨折移位均在 3 mm以上。其中 15例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 21例合并股骨头后上 脱位。结果 45例患者手术时间 1.4~5.7澡, 平均 2.8澡;术中失血 530~2300 ml, 平均 1250 ml;骨折均愈 合, 愈合时间为 8~16周, 平均 10.4周。随访时间 8~45个月, 平均 26个月。根据 Matta评定标准, 优 33 例, 良 6例, 差 6例, 优良率 86.7%。按 Matta改良的 Merled爷Aubigne和 Postel的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 优 33例, 良 6例, 可 6例, 优良率 86.7%。异位骨化: 玉度 6例, 域度 3例。 6例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 其 中 3例于半年后恢复, 3例于 1年后恢复。 9例发生医原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均于术后半年至 1年逐 渐减轻并恢复; 6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玉期 1例, 域期 2例, 芋~吁期各员例;3例玉、域期患者给予保 守治疗, 3例芋~吁期患者因疼痛及关节活动严重障碍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 血性坏死、切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结论 对复杂移位髋臼骨折, 采用经髂腹股沟和 K-L联合入路有利 于复位及内固定, 可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 减少组织损伤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