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1a、CD83、IL-10、IFN-γ在不同时期CTCL皮损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早期CTCL皮损中IL-10阳性细胞及CD83阳性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晚期C3EL(P<0.05).IFN-γ阳性细胞随肿瘤的发展,数量减少,晚期皮损IFN-γ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TCL中,DC及IFN-γ可能在抑制CTCL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CTCI的发展,IL-10阳性细胞数增加,IFN-γ阳性细胞数减少,可能促进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 ,广泛分布于血液、肝、脾、淋巴结及其他非免疫器官组织中。DC表达丰富的MHC分子、粘附分子及辅助刺激分子而具有很强的抗原递呈功能 ,它不仅能启动激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而且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 (naiveTcell)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表皮内的树突状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 (LC)以及真皮内的树突状细胞如真皮树突状细胞 (DDC)都是启动免疫应答的重要抗原递呈细胞。据报道在富含LC的皮肤处使用接触致敏物会诱发接触超敏反应 ,而在缺乏LC的皮肤… 相似文献
3.
真皮树突状细胞是一类抗原递呈细胞 ,存在于正常皮肤和某些皮肤病真皮中。在不同皮肤病中 ,真皮树突状细胞的种类、表型特点、表达数量与方式都各不相同。近年来 ,不断发现新的表型真皮树突状细胞如FXⅢa+ 真皮树突状细胞、CD3 4 + 真皮树突状细胞、Thy1 + 真皮树突状细胞、促生长素抑制素真皮树突状细胞、凝血调节蛋白真皮树突状细胞等。它们存在于皮炎、银屑病、皮肤肿瘤等皮肤病真皮中 ,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真皮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有助于对某些皮肤病机理的了解 ,对真皮树突状细胞的监测和调节可能为一些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化和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皮损部位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8例瘤前期MF和2例斑块期银屑病皮损表皮和/或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表达IL-2和/或IFN-γ,未见IL-4的表达,而2例进展MF、2例SS、2例急性期异位性皮炎,表皮和/或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表达IL-4,未见IL-2,IFN-γ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正常细胞免疫功能和早期MF 相似文献
5.
阐述皮肤树突状细胞在蕈样肉芽肿(MF)皮肤损害中的改变及其与MF的病情发展关系和对MF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克隆性T细胞的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PCTCL)外周血中克隆性T细胞的存在及其与临床疗铲的相关性,分别对25例PCTCL患者经重组α干扰素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通用引物扩增T细胞受体(CR)γ链编码基因中Ⅴ(可变区)-J(连接区)的结合序列,检测代表克隆性T细胞分子标志的TCR基因重排(GR)。结果发现,25例PCTCL外周血样品,17例见克隆性T细胞(示TCRG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蕈样肉芽肿(MF)疾病进程和树突细胞(DC)的关系。方法皮肤肿瘤组织冰冻切片,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多染及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结果MF斑片斑块期肿瘤组织Pautrier微脓肿内及真皮T细胞浸润区内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或凋亡小体,肿瘤期真皮T细胞浸润区内可见大量凋亡瘤细胞或凋亡小体(P<0.01)。部分肿瘤组织真皮深层凋亡细胞成片分布,这些区域常见许多未成熟的DC及包绕吞噬有凋亡瘤细胞或凋亡小体的未成熟的(Lag ,CD1a )DC存在,斑片及斑块期不易见到这种现象。结论凋亡瘤细胞或凋亡小体的出现和增多可能是MF疾病进展的一个病理征象,肿瘤期中包绕吞噬凋亡瘤细胞或凋亡小体的未成熟的CD1a DC出现提示在诱导抗肿瘤免疫方面存在交叉呈递,可能诱导抗肿瘤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占绝大部分。肿瘤细胞早期有丝分裂指数较低及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反应差,提示细胞凋亡缺陷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为重点,对凋亡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T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DC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及皮肤慢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在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异性的调节DC与T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银屑病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拔毛诱导的小鼠毛发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探讨二者与毛囊周期的关系。方法:选用自然休止期C57BL/6小鼠,拔毛诱导毛发进入生长期,应用ABC免疫组化法连续观察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结果:(1)密度变化:拔毛后1天LC及DETC与拔毛前无明显变化。拔毛后第2天开始二者密度较拔毛前升高(P<0.05),拔毛后第4~8天二者密度最高(P<0.01),以后逐渐下降,至拔毛后第17~20天二者密度基本恢复到拔毛前数值。(2)形态变化:拔毛前后2天内,多数LC及DETC胞体小,树突短小不明显;第4~8天,二者多数细胞体大,树突多且粗大,分枝明显;9~16天,胞体大小不一,树突变细;17~20天,胞体较小,树突短小。结论:拔毛诱导的小鼠毛发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与毛囊周期具有相关性。这种变化在皮肤免疫应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皮肤透明细胞淋巴瘤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透明细胞淋巴瘤(clearcellymphoma)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比较少见。我们近见3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33~52岁,平均45.3岁,病程2~5个月,平均3.5个月。2例伴有发热,1例年前有皮肤淋巴瘤病史,3例皮肤损害均表现为红色浸润性斑块,质硬,边界清楚,浸润深浅不一,大小不等,蚕豆大至拳头大,1例压痛明显,1例浸润性斑块中心坏死结痂,1例局限于右乳房(见图1),2例广泛分布于胸背部及躯干四肢(见图2),1例伴有口腔粘膜糜烂和溃疡,1例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 相似文献
13.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与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与基因表达的研究张春雷刘永生李世荫宫恩聪沈力已发现p53基因突变是与人类肿瘤有关的最常见的基因异常。检测p53基因的改变对了解肿瘤的发病机理,对寻找肿瘤诊断和预后估计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均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非同位素PCR...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Hut78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将紫杉醇按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分别处理Hut78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Hut78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及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诱导Hut78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紫杉醇明显下调端粒酶活性表达,对Hut78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且呈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性。表现为G2/M期阻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明显的凋亡峰。结论:紫杉醇能下调端粒酶的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MF和Sezary综合征是最先表现在皮肤上的非何杰金病。早期病变局限于皮肤,最好选用局部治疗,例如局部外用氮芥,PUVA及全层皮肤电子束放疗等。对出现红皮病的患者首选体外光置换疗法;全身治疗通常用于病情顽固者及一开始就表现出皮外受累的病人;维甲酸类药物主要用于早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α-干扰素早期斑块内注射及对晚期病人均有效。 相似文献
16.
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系Hut-78细胞FHIT基因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FHIT在Hut 78细胞中的缺失情况。方法 用巢式RT PCR方法研究FHIT的缺失情况。结果 Hut 78细胞中FHIT基因mRNA比正常缩短 ,外显子 5丢失。结论 FHIT基因外显子 5的缺失可能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FHIT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 ,在皮肤淋巴瘤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病理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逐渐成为进展期CTCL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与之相关的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维A酸类X受体激动剂、融合毒素、单克隆抗体、Toll样受体激动剂、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等。与传统药物相比,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良好。该文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研究瘤型麻风病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及其逆转机制,是研制麻风疫苗和发展免疫治疗的基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共同培养,是研究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式。本文综述了有关麻风病在抗原递呈及诱导T细胞反应的研究;比较和分析DC递呈麻风完整菌及麻风菌组分抗原及其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的机制;揭示了麻风菌是一个很独特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它可能含有阻碍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成分,而DC递呈麻风菌的组分抗原却可活化T细胞这为逆转免疫无反应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作为人体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决定Th细胞的分化方向;而银屑病是Th细胞介导的以Thl反应为主的免疫性疾病,因此就树突状细胞及其分泌的诱导Thl反应的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认识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男女各6例,中位数年龄26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3例伴发热、消瘦等症状。做血常规检查的6例中3例血象降低。获随访的7例中3例死亡。组织学见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分裂较少;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和瘤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