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应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确诊为ALL的940例初诊患儿应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运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940例初诊ALL患儿,男性570例,女性370例,中位年龄为5(1-15)岁。完全缓解(CR)率为96.7%。对获得完全缓解的916例患儿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4(3-123)个月]的生存分析显示,预期10年OS率为(78.6±1.5)%,EFS率为(66.0±1.8)%。低危组10年OS率为(93.0±1.5)%,EFS率为(84.2±2.2)%;中危组10年OS率为(77.6±2.7)%,EFS率为(67.8±2.9)%;高危组10年OS率为(59.3±3.7)%,EFS率为(42.1±3.9)%。B-ALL的10年OS率(79.8±1.6)%、EFS率(67.7±1.8)%,明显优于T-ALL的OS率为(63.6±5.6)%和EFS率为(53.5±6.3)%。复发201例(21.9%)中,复发中位时间为CR后19 (2-81)个月。诱导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监测(MRD)≥0.01%者10年EFS为(48.4±9.8)%,明显低于0.01%患儿的EFS率(81.7±3.7)%。结论 :CCLG-ALL2008方案对儿童初诊ALL疗效接近发达国家治疗的水平,危险分组是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指标。B-ALL预后优于T-ALL,诱导缓解后MRD阴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 RD)水平在B-ALL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不同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380例BALL患儿骨髓M RD与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关系。结果:患儿的年龄、初诊白细胞数、染色体、MLL、BCR/ABL、预处理反应、第33天骨髓MRD与患儿的5年EFS率密切相关。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MRD有标记和MRD无标记与患儿5年EFS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且各免疫表型与5年EFS率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4)。第15天MRD10~(-2)(P=0.004)、第33天MRD10~(-3)(P0.001)、第12周M RD10~(-3)(P0.001)的患儿5年EFS率及总生存率减低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第33天MRD10~(-4)(阴性)、10~(-4)-10~(-3)、10~(-3)-10~(-2)、≥10~(-2)的5年EFS率分别为86.6±2.7%、77.5±4.9%、70.1±8.0%、44.8±9.9%(P0.001);5年OS率分别为89.5±2.7%、80±4.9%、76.0±7.8%、53.2±10.1%(P0.001)。结论:第33天M RD≥10~(-2)是B-ALL患儿5年EFS率和OS率显著减低的高危因素。缓解后动态监测MRD水平有助于预测B-ALL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MicroRNA-210(miR-21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210与微小残留病灶(MRD)联合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初诊儿童ALL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及第33天的MRD表达水平。结果:miR-210在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普遍高表达,且在非复发组miR-2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组(10.64±1.5 vs 3.27±0.68)(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与高表达组相比,miR-210低表达组具有较差的无复发活存率(RFS)(P=0.011)、无事件活存率(EFS)(P=0.013)及总活存率(OS)(P=0.0108)。根据miR-210及MRD水平,将88例患儿分为3组。miR-210-MRD高风险组复发率(70%)显著高于miR-210-MRD中风险组(6.25%)及miR-210-MRD低风险组(2.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iR-210-MRD高风险组RFS、EFS及OS均显著低于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P0.01)。结论: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对疾病复发、诱导失败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iR-210的低表达与低LFS、EFS及OS高度相关。miR-210与第33天MRD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预后差、复发风险大的患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总结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比较化疗与移植组患者的疗效,以阐述影响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成人T-ALL共计22例,根据MICM分型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采用VDCLP方案诱导化疗。巩固治疗阶段,根据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高强度联合化疗将患者划分为移植组或化疗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临床特点及疗效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组别的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结果表明:①22例患者中位年龄23.5(16-63)岁;起病时脾肿大者15例,脾大患者无事件生存(EFS)期和总体生存(OS)期较无脾大患者明显缩短(EFS:11.6个月vs 56.7个月,P=0.014;OS:14.7个月vs 57.0个月,P=0.013);中位白细胞(WBC)计数为148.82(5.51-546.0)×109/L,其中15例起病时WBC≥80×109/L,这些患者的EFS时间和OS时间明显缩短(EFS:11.8个月vs 47.1个月,P=0.021;OS:16.1个月vs 47.4个月,P=0.050);中位血小板(Plt)计数为55.36(14-160)×109/L,其中6例起病时Plt≤30×109/L,这些患者EFS和OS时间较短(EFS:8.4个月vs30.0个月,P=0.033;OS:11.4个月vs32.6个月,P=0.035)。②22例中pro-T 2例,pre-T 14例,皮质T 3例,髓质T 3例;早期表型(pro-T&pre-T)与晚期表型(皮质和髓质T)相比,晚期表型者的EFS和OS时间明显延长(EFS:25.8个月vs 14.9个月,P=0.035;OS:28.2个月vs18.7个月,P=0.028)。③染色体核型结果可供分析的19例,包括正常核型12例、异常核型7例(其中复杂核型3例,亚二倍体2例,假二倍体2例)。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在EFS和OS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④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72.7%,中位缓解时间为18.0个月。22例患者1年及3年EFS率分别为57.9%和23.0%,1年及3年OS率分别为67.1%和22.0%。化疗组16例,移植组6例,移植组比化疗组EFS和OS时间显著延长(EFS:57.8个月vs 9.9个月,P=0.001;OS:57.8个月vs 14.4个月,P=0.002)。⑤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诱导化疗后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结论:成人T-ALL采用强烈的诱导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高的CR率,但单纯化疗的生存情况较差,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迭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惠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最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278例ALL患儿。所有患者接受CCLg-ALL-2008治疗方案治疗,从对患儿早期治疗反应的第8天泼尼松敏感试验、第15天骨髓缓解状态(D15-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R)和第33天微小残留病(D33-MRD)4个指标分析不同分组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3年EFS),将这4个指标和其他可能影响患儿预后的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及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269例患儿参与了第8天泼尼松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激素反应良好(PGR)者240例(89.22%)、高于激素反应不良(PPR)者29例(10.78%),其中PGR患者3年EFS明显大于PPR患者(P0.05)。262例患儿D15-BM试验显示,骨髓缓解状态为M1者230例(87.79%),M2组20例(7.63%),M3组12例(4.58%);3年EFS M1组明显高于M2组、而M2组明显高于M3组(P0.05)。257例患儿D33-BMR试验显示,骨髓缓解状态为M1者227例(88.33%),明显高于M2组21例(8.17%)和M3组9例(3.51%);M1组的3年EFS高于M2组,M2组高于M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5例患儿D33-MRD试验显示,MRD10~(-4)组128例(69.19%),MRD≥10~(-4)-10~(-2)组43例(23.24%),≥10~(-2)组14例(7.57%);10~(-4)组的3年EFS高于MRD≥10~(-4)-10~(-2)组,而MRD≥10~(-4)-10~(-2)组高于≥10~(-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D8泼尼松敏感试验中PPR、D15和D33-BMR中M2和M3、D33-MRD中≥10~(-2)和T-ALL分型为影响ALL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早期治疗反应指标可预测ALL患儿预后情况,为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0年8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T-ALL 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B系ALL中危组、高危组患儿共78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泼尼松试验敏感率、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及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表明,T-ALL与B-ALL两者在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及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比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性别构成、白细胞计数≥50×109/L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B-ALL患儿对泼尼松预处理敏感率分别为51.9%和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诱导化疗未缓解率分别为15.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T系ALL患儿中有8例(30.8%)复发,74例B-ALL患儿中有11例(14.9%)复发。T系和B系ALL患儿CR至复发时间分别为(9.78±3.48)个月和(21.28±14.32)个月(p<0.05)。中、高危组B-ALL和中、高危组T-ALL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年EFS率分别为(66.7±7)%、(37.5±17.1)%、(51.7±9.3)%、(22.2±9.8)%(p<0.05)。结论:与B-ALL患儿相比T-ALL男性比例和初诊白细胞数均较高,且早期泼尼松反应和3年EFS率均较B-ALL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高危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初诊ALL患儿共42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ALL方案危险分层并治疗,其中标危组148例,中危组191例,回顾性分析高危组8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预期5年概率无事件生存(pEFS)率及总生存(pOS)率。结果:82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64(3.0-76.3)个月;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55例(缓解率67.1%),复发25例(30.5%)[以早中期复发为主,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死亡27例(32.9%);5年pEFS率及pOS率分别为57.20%和58.50%。单因素分析显示,Ph~+或BCR/ABL~+和第33天MRD10~(-2)两项因素对EFS和OS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h~+或BCR/ABL~+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第33天MRD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高危组患儿具有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和5年pEFS率低的临床特点;存在有Ph~+或BCR/ABL~+是其预后差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NHL/B-AL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以期更好地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规范化疗的43例B-NHL/B-ALL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其中按中国小儿肿瘤协作组B-VLH-2010方案化疗26例,LMB-89方案化疗例17例,中位随访时间24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化疗方案B-NHL/BALL患儿预期2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①本组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7.58岁(2.42-13.67岁),男女比例2.9:1,男女患儿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37);②本组43例B-NHL/B-ALL患儿中Burkitt淋巴瘤34例(79.0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ALL-L3型3例,其他成熟B细胞NHL 2例;③临床分期为:Ⅰ期4例(4/43,9.30%),Ⅱ期9例(9/43,20.93%),Ⅲ期23例(23/43,53.49%)和Ⅳ期(包括ALL-L3)7例(7/43,16.28%);④常见原发部位:腹腔(特别是回盲部)11例(11/43,25.58%),鼻咽部10例(10/43 23.26%),颌面部9例(9/43,20.93%),外周淋巴结8例(8/43,18.60%),其他5例如纵隔、骨髓等(5/43,11.63%);⑤本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4月(0.7-105月),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其中B-VLH-2010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79.1%±8.4%和74.1%±8.4%;LMB-89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87.5%18.3%和66.7%1 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34和0.691);LDH2N患儿和骨髓浸润B-NHL/B-ALL患儿的2年EF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病人(P0.05);⑥43例患儿中,1例病情未缓解并进展至死亡,8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2-9月)死亡/复发/进展组患儿年龄略大于非复发组患儿,以男性患儿多见,常伴有全身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明显,骨髓浸润及CNS浸润更为常见,分期多为Ⅲ期和Ⅳ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DH2N是B-NHL/B-ALL患儿死亡/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OR=31.129,P=0.02)。结论:短程、强化疗可提高B-NHL/B-ALL疗效,本组患儿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B-NHL-2010和LMB 89治疗方案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晚期B-NHL及B-ALL患儿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12年11月间来我院治疗的101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阳性和SIL-TAL1阴性患儿的常见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 RD)、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及SIL-TAL1阳性T-ALL采用BCH-2003方案和CCLG-2008方案治疗的疗效。结果:在101例患儿中共22例携带SIL-TAL1融合基因(21.9%)。SIL-TAL1阳性(22例)和阴性患儿(79例)初诊时性别、年龄、对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均无明显差异,但SIL-TAL1阳性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SIL-TAL1阴性患儿(P=0.009)。两组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后、延迟强化治疗Ⅱ前、维持治疗前的MRD水平无明显差异,但SIL-TAL1阳性患儿中巩固治疗前的MRD高水平者明显多于SIL-TAL1阴性患儿(P0.05),延迟强化治疗I前的MRD高水平者似有增多的趋势(P0.05)。两组患儿的5年EFS和RFS没有明显差异。将22例SIL-TAL1阳性患儿按CCLG-2008方案的分型标准重新划分危险度,BCH-2003组(10例)的危险度明显高于CCLG-2008组(12例,P=0.029),但两组患儿在常见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MRD水平、长期预后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SIL-TAL1阳性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较高,临床疗效与SIL-TAL1阴性患儿没有显著差异。同时,SIL-TAL1阳性患儿对早期强化治疗可能反应性较差,BCH-2003方案可能更适于这一亚型的患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治疗效果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B-ALL患者的治疗及疗效数据。对患者以4药或者5药行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IOLP),获得缓解后行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6-153)个月。结果:在完全缓解CR1后行allo-HSCT,全相合HSCT组(n=29)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相合HSCT组(n=20)5年OS为(53±22)%,EFS为(53±22)%;在CR1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31)5年OS为(63±17)%,EFS为(50±18)%。3组之间OS与EF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allo-HSCT(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allo-HSC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 B-ALL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使患者获得与allo-HSCT相近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miR-146a和miR-22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T-ALL患儿130例(T-ALL组)和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T-ALL患儿以治疗前作为初发组,诱导治疗d 33达完全缓解者作为缓解组(n=98),未完全缓解者作为难治组(n=3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ROC曲线分析miR-146a及miR-221对T-ALL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T-ALL患儿miR-146a及miR-221表达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T-ALL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1.54 vs 0.96±0.17)(7.13±2.60 vs 1.64±0.51)(P<0.01)。难治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初发组(8.74±2.35 vs 1.70±0.63,5.83±1.54)(11.316±4.83 vs 2.62±0.85,7.13±2.60)(P<0.01)。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型和MRD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46a及miR-221诊断T-ALL的最佳截值分别为3.90和5.28,2项联合诊断T-ALL的AUC(95%CI)为0.835(0.764-0.892),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7.2%。相关分析显示,T-ALL患儿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0.705,r=0.653,P<0.01),miR-146a与miR-221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miR-146a及miR-221在T-ALL患儿中表达上调,且与T-ALL患儿预后密切相关,2项联合检测对T-ALL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儿童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对指导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并完成诱导治疗的81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初诊时用流式细胞术(FCM)筛选白血病细胞标志,随后定时随访.结果 81例患儿中80例诱导治疗获缓解,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6.80±5.70)%,其中标危组(89.40±5.90)%,中危组(66.99±13.60)%.81例患儿中68例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作为MRD监测标志,13例未筛选出特异性白血病细胞抗原标志,两者5年EFS率分别为(79.10 ±6.20)%和(62.50±1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第35天MRD检测显示68例患儿中MRD阴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52例,5年EFS率为(88.50±4.90)%;MRD阳性(残留白血病细胞≥0.01%)16例,5年EFS率为(42.10±2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MRD监测结果与危险度分层相关.诱导治疗第55天MRD监测显示,诱导第35天MRD阴性的52例患儿中,51例仍为阴性,1例阳性;而16例MRD阳性患者中14例(87.50%)转为阴性,2例仍阳性(后经加强治疗转为阴性).68例缓解患儿1年内MRD阳性9例(3例复发),1年后MRD阳性4例(2例复发),持续MRD阴性55例(4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B-ALL患儿MRD,可判断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ly monitori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in childhood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 Method Eighty one B-ALL cas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9. Leukemia cell marker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t diagnosis, then regularly followed-up. Results Of 81 cases, 80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5-year event-free survival (EFS) was (76.80 ±5.70)%. Among them, the EFS was (89.40±5.90) % in standard risk group and(66.99 ±13.60)% in intermediate risk group. Eight cases were screened for leukemia markers for MRD monitoring and identified in 68; and 5-year EFS was (79. 10 ±6.20) % and (62.50 ± 15. 10) % (P>0.05, respectively). MRD detection at day 35 in induction therapy showed that 52 of 68 cases were MRD negative (leukemia cells < 0.01%), the 5-year EFS being (88. 50 ± 4. 90)% , and 16 were MRD positive (leukemia cells ≥ 0. 01% ), the 5-year EFS being (42. 10±20. 10)% (P>0. 05). Univariat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MRD monitoring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MRD detection at day 55 showed that among the 52 day 35 MRD negative cases, 51 were still negative, 1 positive, among 16 day 35 MRD positive cases, 14(87. 50% ) turned negative, 2 still positive. Of the 68 cases, 9 were MRD positive within one year after CR (3 relapsed), 4 MRD positive after one year (2 relapsed) and 55 MRD negative (4 relapsed) (P > 0.05). Conclusions Sequential monitoring MRD can find out treatment outcome and adjust therapy in ti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RPS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与该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176例儿童AL(初诊126例,完全缓解50例)中PRP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21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作为对照。结果:①在BALL组中,PRPS1在初诊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高于完全缓解组(P均0.0001);在T-ALL及AML组中,仅在初诊组与完全缓解组中有差异(P均0.0001);②在B-ALL样本中,PRPS1表达水平随危险度升高而增加(P0.01);在T-ALL中各危险度分层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AML样本中,仅低危组与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RPS1高表达与B-ALL患儿的高WBC计数及MRD阳性相关(P=0.020,P=0.026);4PRPS1与之前证实的复发相关基因NT5C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PRPS1是儿童B-ALL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有望成为判断预后,指导个性化化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探讨Treg的增高与白血病疗效监测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预后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Foxp3-FITC/CD-25PE/CD4-PerCP/CD3-APC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的方法 ;比较10例正常骨髓标本以及33例白血病初发患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7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7例]骨髓标本中Treg的数量;结合56例临床缓解患者MRD监测结果 ,评估Treg作为白血病患者预后判断评价指标的价值.结果 正常骨髓组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中位数(M)为8.09%,初发自血病组M为12.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1,P<0.01);而在B-ALL、T-ALL和AM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2,P>0.05).Treg数量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显著相关性.此外,Treg数量在MRD阳性组(M=14.74%)与MRD持续阴性组(M=11.3%)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5).结论 白血病初发患儿体内的Treg数量显著增高,且患儿中Treg表达水平与MRD有关联.高水平Treg预示白血病患儿预后较差,存在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监测微小残留(MRD)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复发预测及治疗指导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7例诱导化疗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ML患者,在诱导化疗后和巩固治疗后,用FCM监测MRD水平。结果 17例MRD阳性的患者最终发生复发,其MRD阳性检测时间比形态学诊断时间平均提前5个月。诱导化疗后、巩固治疗后的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临床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化疗后MRD阳性组的临床复发率低于巩固治疗后MRD阳性组,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连续监测MRD水平能够有效预测AML患者的复发,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泼尼松反应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体系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入组598例初治ALL患儿,予以泼尼松预治疗,根据结果分为泼尼松反应良好(PGR)组和泼尼松反应不良(PPR)组,行后续治疗并随访,分析比较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与PGR组相比,PPR组患儿具有年龄较大,初诊白细胞数较高,T细胞表型相对多见,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相对多见的特点(P0.05);PPR组患儿2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相对于PGR组明显降低(P0.05),PPR组患儿累积无事件生存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2年内;PPR组复发率较高,且以早期复发为主(P0.05);PPR组患儿治疗第33天及12周的微小残留病(MRD)发生率较高(P0.05);高危组ALL患儿不论泼尼松反应是否良好,其无事件生存率,复发时间均无差别(P0.05);在COX回归分析中,PPR、BCR-ABL1及MLL的存在均为显著预后不利因素(P0.05)。结论:泼尼松反应在CCLG-ALL 2008方案中仍然具有重要预后价值,泼尼松反应不良的ALL患儿整体预后较差,而泼尼松反应对高危组ALL预后评价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Children’S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Children’sLeukemia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朋u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SF3R突变与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在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的66例具有完整二代基因测序结果且进行了系列MRD监测的AML患者,研究治疗前CSF3R突变和治疗后MRD水平与患者治疗疗效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SF3R突变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2%和18.2%,明显低于无CSF3R突变患者的38.7%和60.6%(P值分别为0.006和0.038)。2个疗程化疗后MRD转阴患者的中位RFS与OS时间分别为64个月与未达到,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的15个月和48个月(P值分别为0.004和0.050)。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CSF3R突变(HR=0.317,95%CI 0.129~0.779,P=0.012)、WT1突变(HR=0.304,95%CI 0.115~0.804,P=0.016)、NRAS突变(HR=0.153,95%CI 0.061~0.385,P<0.001)为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SF3R突变与MRD阳性趋向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71与0.088)。基于CSF3R突变与治疗后MRD将患者分为野生型CSF3R且MRD转阴组、突变型CSF3R或MRD阳性组、突变型CSF3R且MRD阳性组,三组患者RFS(P<0.001)与OS(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R突变与2个疗程化疗后MRD状态均可预测CEBPA双突变AML患者的长期预后,据此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