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是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所谓“天地含精(气),万物化生”(《三五历纪》),“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故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运动形式,它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且也是有生  相似文献   

2.
正《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指男女之精相合而成新的生命体。《妇人大全良方》在继承易学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上提出:"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素问》中正式提出"不孕"、  相似文献   

3.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是万事万物之间沟通的媒介。《周易,系辞》中说,“天地氤氟,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中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说。  相似文献   

4.
一、肺通天气固寿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体的构成离不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指出“天食人以五气”,是说人一但生命形成之后,则需要天地之气采维持生命活动,说明气与肺关系密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六节脏象论》又说“肺者气之本”,二者表明肺不仅能主呼吸之气,还能主一身之气,因此凡人体所需之气离不开肺的作用。如果肺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都是气与血,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基本思想。精气是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一、人禀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终始。《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认为:“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居天地之中、气交之分,”人是禀受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就明确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本神》篇也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天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元正气养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我随中国医疗队到非洲工作,在异国他乡,运用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收获很大,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内经》,《素问·五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8.
<正>1开展藏象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四时法则作为中国古人研究  相似文献   

9.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运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气化)的内在机制和枢纽机关为气机。一气通过气机以"升-出-冲-降-入"为基本形式,进行"生-长-化-收-藏"之圆通气化,呈现出"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人之气象,一气圆通;气化五象,以象测气。通过对人之气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掌握人之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特征,进而探索人之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指导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0.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论述都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中医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在自然界中生存,既离不开时间、空间环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说中医养生既是整体的,又是立体多维的。  相似文献   

11.
1 体质诊断的内涵 中医学认为,父母之精及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妙合,形成人的基本构成物质,进而生成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形/精)、阴阳气血(气)、七情五志(神),各部分依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转化规律形成一有机整体,即人体的结构.其中以五神藏及精气(元阴元阳)为最深层、最基本结构,六腑四肢皮毛为浅层附属.生命基本构成物质决定了其先天、根本、终生难变的形气神特点,本文称为先天体质.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这种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还认为这种“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流行全身,无处不到,从而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并把这种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如《素问·六微旨  相似文献   

13.
有关针刺与得气的资料首载于《内经》 ,散见其后各家著述。笔者在针刺与得气理论基础上 ,依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略陈管见。1 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周流全身 ,灌通七经八脉 ,经气乃经络所特有之气 ,经气被刺激后所产生的酸、麻、重、胀、蚁行等感觉 ,称之为“得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气是构成人体结构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针刺与得气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气的客观存在。现代医学认为经络与神经、体液、肌腱…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自然界的产物。《内经》三虚理论指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时间因素。朱丹溪据此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现论述如下。1三虚理论的由来"三虚"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多篇均有提及。《灵枢·岁露论》对其定义:"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的气机升降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各种物质的运动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形式。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毛”是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故曰“其细无内”;它充塞于宇宙之间,故曰“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故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进展。祖国医学在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影响下,对生命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以说“气者,人之根本也”(《难  相似文献   

16.
庄爱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3):1701-1701,1795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处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东汉何休《公羊传解估》明确推出气是形成物质的最初的东西,他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相似文献   

17.
气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张载信①精气学说又称气一元论,是先秦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论衡·自然》),“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  相似文献   

18.
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通过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气"应归到系统论中的"功能"范畴内,以有利于对"气"本质的研究和现代中医系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而中医学则是将天人之生生之德融为一体、体法天地好生之德于人身的学问;人不仅禀生生之气而生,且以生生之气为生命之本,生生之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中医诊疗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医生(医术)实际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之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是依靠和帮助人的自组演化调节和主体抗病反应的生生之气而取得"生生之效"的。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科学观点看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继业  张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864-1864,1867
精、气、神是中医学说描述人体内外部表现及存在内涵的重要概念之一。在人们不断讨论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讨论精、气、神。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从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活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精”中医学说认为:“精依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类经附翼》说“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精乃气之子”。对于“神”中医学说认为:“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总之神乃生命运动的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