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水平,并探讨该方法动态监测对移植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采集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后骨髓或外周血的DNA,采用Profiler Plus试剂盒进行PCR扩增,产物经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通过供受者基因位点差异和峰面积进行嵌合体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9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complete chimerism,CC),1例形成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在长期随访中,22例表现为持续完全供者嵌合体,8例混合嵌合体患者中7例原病复发,从完全供者嵌合体转为混合嵌合体。完全供者嵌合体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嵌合体组。结论 :荧光标记多重复合扩增STR检测嵌合体具有快速、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动态定量监测嵌合体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全身照射(TBI)和环磷酰胺(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探索新的手段。以(BALB/c×C57BL/6)F1雌性小鼠(H-2d/b)为受鼠,于第0天接受亚致死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总剂量为4Gy,第1天接种P388D1白血病细胞,第2天输注由C57BL/6雄性小鼠(H-2b)为供鼠提供的MHC不匹配的供者脾淋巴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第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200mg/kg或再次TBI9G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第7天输注(BALB/c×C57BL/6)F1雄性小鼠(H-2d/b)提供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结果显示:以CY和TBI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组的小鼠无白血病和GVHD的发生,生存期超过了210天,于移植后第21天出现完全供者嵌合,然后嵌合率下降,第90天表现为混合嵌合体(MC)。对照组的小鼠出现了白血病和GVHD,出血、感染明显,生存期短,为20-36天(P<0.01)。结论:同基因骨髓移植前输注不相匹配的供者脾细胞诱导GVL效应,然后再通过TBI和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骨髓胸腺内输注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大鼠外周血嵌合体动态变化及对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对18只大鼠进行了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DBMC)输注(试验组),同期18只单纯接受异基因小肠移植(对照组)。采用原位PCR与流式细胞仪相结合的PCR-Flow方法对18只DBMC输注大鼠和18只对照大鼠外周血进行嵌合体检测。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52.28d,P<0.005)明显延长,病理结果显示排斥反应轻微。可诱导较稳定的移植耐受。移植后5d即有少量嵌合体产生,嵌合状态在15d内呈明显增长,而在15d后嵌合状态增加缓慢。结论胸腺内注射异基因大鼠骨髓细胞可诱导大鼠特异的移植耐受,而外周血嵌合体与耐受状态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经受者皮肤致敏后的异基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否能在促进形成完全供者嵌合(CC)的同时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C57BL/6小鼠(H-2b,B6)为受者,于第0天接受60Coγ线全身照射(TBI),总剂量为5.5Gy,照射当天移植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BALB/c小鼠(H-2d,BA)外周血干细胞(2×107个),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并分别于移植后第28天输注致敏/未致敏的供者淋巴细胞2×106。结果显示,致敏后DLI的受鼠(黑色)无1例出现GVHD,60天时转变为完全供者嵌合,表型明显呈现为供鼠(白色)特征,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DLI后早期下降,半月后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未致敏的DLI受鼠出现不同程度的GVHD,嵌合率稍有上升,仍表现为混合嵌合体(MC),CD4+/CD8+比值在DLI后早期升高,后期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经受者皮肤致敏后的DLI在诱导CC的同时降低GVHD发病率,CD4+/CD8+比值与GVHD发病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HSCT)后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嵌合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C57BL/6受鼠(H-2b)接受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后,4 h内分别经尾静脉(IV)或髓腔内(IBM)输注BALB/c小鼠(H-2d)经rhG-CSF动员后的外周造血干细胞3×107个,并予5×106个供鼠DLI,第2天腹腔注射200 mg/kg环磷酰胺。结果移植后第7天各组均为混合嵌合状态,IBM-PBCST-DLI组嵌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尾静脉移植组均出现不同程度GVHD症状,以IV-PBSCT-DLI组较为显著,而髓腔内移植组均无明显GVHD症状;IV-PBSCT-DLI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明显下降,髓腔内移植组则显著升高。结论经rhG-CSF动员后髓腔内注射可以成功建立非清髓性allo-PBHSCT小鼠移植模型,DLI进一步促进了供者嵌合;IBM明显降低了GVHD的发病率,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治疗9例(男6例,女3例,中数年龄47岁)晚期帽状巨细胞淋巴瘤患者。大剂量化疗前7例第一次缓解,其中5例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例第二次缓解(CR、PR各1例)。大剂量化疗方案:1例全身照射(TBI,12Gy,分次照射)+环磷酰胺(CTX,120mg/kg·BW),5例TB1(12Gy,分次照射)+CTX(120m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早期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为ANLL患者allo-BMT后急性心衰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9例接受allo-BMT治疗的ANLL患者按照治疗100 d后急性心衰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0)与未发生组(n=49),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NLL患者all-BMT早期发生急性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例(28.99%)发生急性心衰,其中16例治愈,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单因素分析示,2组患者干细胞来源、是否亲缘移植、移植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非亲缘移植、移植前有TKI治疗史是影响ANLL患者allo-BMT早期发生急性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亲缘移植、移植前有TKI治疗史的ANLL患者接受allo-BMT治疗后具有较高的急性心衰发生风险,应予以重视并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骨髓移植模型上,观察移植后早期输注供体免疫细胞对促进植入及改善疗效的作用。以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移植前4 d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移植前2 d和1 d分别通过腹腔注射阿糖胞苷0.015 g/只,移植前1d予450 cGy全身照射(TBI),移植当天给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物6×107个/只,移植后15 d输注供体免疫淋巴细胞6×107个/只,移植后定期监测受鼠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状态和供鼠性别决定基因(SRY),观察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疾病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表明: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不予治疗,小鼠平均生存期为15±1 d;混合骨髓移植组移植后供者细胞获得植入,SRY基因在移植后30和60 d时检测PCR结果均阳性,移植后14、30、60 d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率分别为(17.95±12.03)%、(37.34±2.78)%,(47.06±6.1)%;DLI组移植后30、45、60 d嵌合率为(69.78±12.62)%、(75±15.97)%、(83.41±16.07)%;小鼠移植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6.66±1.47 d、78.2±7.82 d。结论:移植前高肿瘤负荷影响供体细胞植入及预后,移植后早期行供体免疫淋巴细胞输注可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因供受者主要或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丰病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尚缺乏研究此领域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本实验拟建立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并制定半定量评价体系.方法:实验于2007-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动物:供鼠为近交系Balb/CH-2d小鼠40只,雄性,8~10周龄,体质量18~22 g;受鼠为CB6F1小鼠(Balb/c×C57BL/6 F1H-2d/b)48只,雌性,10~12周龄.体质量18~24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12只/组.小鼠均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Balb/CH-2d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脾脏研磨后制成脾单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加入Tris-NH4Cl裂解红细胞,用RPMI 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1.2×108 L-1,锥虫蓝染色计数脾细胞拒染率为95.6%.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输入对应数量的MHC半相合脾细胞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输入等体积RPMI 1640培养液.③实验评估:脾细胞移植后2,5,8,12周,光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检查骨髓细胞中的Y染色体数量,进行嵌合体分析.脾细胞移植18 d后,每3 d观察受体小鼠的临床表现,包括体质量、体形、体位、毛发变化及生存情况,并予以评分.输注脾细胞后100 d观察皮肤、肝脏、回盲端小肠靶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48只受体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嵌合体榆测:6×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供受者混合嵌合体;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起初可形成较高水平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随时间的推移水平降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未能形成稳定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②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及病理评分: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时间多集中在供鼠脾细胞输注后30~80 d,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体质量减轻、弓背体态为主,病理损害以皮肤、肠道及肝脏明显.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比较,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临床和病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后2组临床和病理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输注6×107和9×107个脾细胞的小鼠成功诱导出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丰病,其临床和病理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分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干预因素的优劣奠定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 2 )半相合非清髓移植中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嵌合体水平及GVHD的发生情况 ,以CB6F1小鼠为受鼠 ,分为 3组 ,移植前 5天开始给予预处理 ,A组给予清髓(10 .5Gy)预处理方案 ,B组给予全身照射 (2Gy) Ara C Cy ,C组为全身照射 (2Gy) Ara C Cy Flu ,对所有受鼠均未进行GVHD防治。所有受鼠在第 0天经尾静脉注射C5 7BL 6小鼠混合细胞悬液 (2× 10 7骨髓细胞 1×10 7脾细胞 ) ,然后观察其造血恢复、植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情况。结果表明 :A组植入结果始终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体 ,B和C组则为混合型或完全供者型嵌合体 ,其中B组混合嵌合体保持在 80 %以下 ,且在移植 5 0天以后有下降趋势 ,而C组嵌合体水平保持在 80 %以上 ,其嵌合接近或为完全供者型 ,移植 5 0天以后仍保持稳定。由于没有给予GVHD防治措施 ,各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GVHD ,其中A组受鼠GVH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B和C两组 (P≤ 0 .0 1) ,但B和C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氟达拉宾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 ,能够在受者体内形成稳定且持久的植入 ,并通过在受者体内形成混合性嵌合体 ,诱导供体对受体的特异免疫耐受 ,减少或避免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耐受的机理.受鼠为雌性C57BL/6(H-2^b,B6)小鼠,于第0天接受^60Co γ线全身照射(TBI),4小时内输注雄性BALB/c(H-2^d)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通过皮肤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并通过体外过继转移实验、IL-2逆转实验等探讨免疫耐受的机制.结果显示,经骨髓移植的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150天,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骨髓移植后第90天,受鼠(黑色)表型开始呈现供鼠(白色)颜色特征.MLR结果证明,B6小鼠获得供体特异性耐受,该耐受可以被IL-2逆转且可被过继转移;所有受鼠均未出现GVHD表现.结论:非清髓预处理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诱导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克隆无能、抑制细胞存在及嵌合体产生均参与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CT)在治疗血液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NASCT治疗 33例HLA相合的血液病患者。男 2 0例 ,女 13例 ,中位年龄 36岁 (18~ 5 9岁 )。33例中急性白血病第 1次完全缓解期 (CR1 ) 11例 ,CR2~ 34例 ,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未缓解期 3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4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2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纤维化各 1例。非清髓预处理方案 :白血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 (CTX)、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 ,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宾。SAA和MDS患者采用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33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平均移植后第 10 .5天 (移植后第 8~ 2 1天 )中性粒细胞计数 >0 .5× 10 9 L ,第 15天 (移植后第 10~ 30天 )血小板计数 >30× 10 9 L。 33例中供者细胞完全植入2 4例 (其中 13例于移植后 1~ 6个月由供受者嵌合性植入转为完全植入 ) ,稳定混合嵌合体 4例 ,移植排斥 5例。 33例中发生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各 7例 (2 1.2 % )。随诊 2~ 36个月 2 5例 (75 8% )仍存活。结论 NASCT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疗效较好 ,为治愈血液病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用非清髓预处理是否能建立猕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采用健康、单倍相合的亲代猕猴为供者,子代为受者。受体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非清髓性预处理;用环胞菌素A、霉酚酸酯、鼠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作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第0天输注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期监测造血恢复、造血嵌合水平和GVHD发生等情况。结果表明:4例猕猴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后,移植后8天内造血均能恢复,早期均有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例3、例4植入成功,在移植后12、14天出现Ⅱ-Ⅲ度GVHD;例1在移植后7天低比例供者植入,最后出现移植排斥;例2在移植后7天供者成分占50%,后因肾衰早期死亡。结论: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跨越单倍相合猕猴的MHC屏障,成功建立了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模型。为进一步买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非清髓预处理建立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单倍体相合的猕猴亲子配对,受非清髓性预处理用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60Co(200cGy)全身照射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抗CD25单抗。实验分为单纯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检测供受体嵌合水平,观察造血恢复、GVHD等情况。结果单倍体相合的子代猕猴采用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可获稳定植入?比较了单纯非清髓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的造血恢复,发现造血恢复时间主要与嵌合状态有关;MSC可促进植入;相同条件下,HSC联合MSC移植组更容易形成供受混合嵌合;GVHD的发生率低。结论成功建立了猕猴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HSCT的模型,非清髓HSCT联合MSC可能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非清除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小鼠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非清除性异基因骨髓移植 (BMT)及其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DLI)治疗小鼠白血病是否在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GVL)的同时 ,又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采用L6 15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 ,非清除性预处理后移植BALB c小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分 4组 :清除性BMT对照组 (A组 )、非清除性预处理组 (B组 )、非清除性BMT组 (C组 )、非清除性BMT +DLI组 (D组 )。通过受鼠生存期、外周血白细胞和L6 15细胞计数、死亡鼠尸解观察GVL效应 ;通过体重改变、弓背、翘毛、腹泻等表现和肝脏、小肠、皮肤病理学检查观察GVHD ;通过染色体检查和PCR检测嵌合状态。结果 A、B、C、D组生存时间分别为 (2 0 .3± 13.4 )d、(15 .9± 1.1)d、(2 1.6± 1.7)d和 (37.8± 2 .0 )d ,C组和A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组生存时间长于B组 (P <0 .0 1) ,D组长于C组 (P <0 .0 1) ;A组有 6 0 %出现GVHD表现及病理学改变 ,而C组和D组均无典型GVHD表现和病理学改变 ;A组有 4 0 %在 2周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 ,C组和D组均无移植相关死亡发生 ;A组一直保持异基因嵌合 ,C组渐被排斥。结论 非清除性BMT有一定的GVL效应 ,加DLI能增强GVL效应 ;非清除性BMT能减轻GVHD及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清除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否能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相关死亡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否能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方法荷L615白血病的615(H-2k)小鼠,于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3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5Gy),照射当天移植供鼠BALB/c(H-2d)小鼠的骨髓细胞(3×107)和脾细胞(1×107),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分别于移植后第14天和第21天输注供鼠脾细胞(2×107)或移植后第14天输注经氢化可的松(HC)和环孢菌素A(CsA)处理后的供鼠脾细胞(5×107),观察其抗白血病作用.结果移植后第21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和移植后14天输注经HC、CsA处理后的淋巴细胞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分别为(45.1±12.8)d和>50d,而非清除性allo-BMT组为(26.2±3.6)d,第14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为(29.3±3.7)d,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无明显GVHD发生.结论非清除性allo-BMT后早期输注经HC和CsA处理的供者淋巴细胞或延迟加用DLI可在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基础上,增强GVL效应,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建立2种周龄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探讨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发生的影响。选用近交系8-10周龄C57BL/6(H-2Kb)小鼠作为供鼠,18-20周龄及8-10周龄的BALB/c(H-2Kd)小鼠作为受鼠;两种周龄的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模型组。单纯照射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总剂量率为7.5 Gy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其剂量率为0.68 Gy/min。模型组小鼠照射后4 h进行骨髓细胞+脾细胞移植,每只小鼠输入骨髓细胞数5×106个,脾细胞数5×105个。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状态。于照射后第5、10、15、20、25、30天计数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嵌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比例;观察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第5、15和25天模型组小鼠肝脏、小肠和皮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照射后1个月模型组小鼠均发生aGVHD,18-20周龄组小鼠与8-10周龄组相比,移植后aGVHD发生率低(60%vs 100%),临床评分低,生存率比为83%vs 61%,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移植后第10天达到清髓,第15天白细胞开始恢复,而8-10周龄组则分别为移植后第5和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供者来源的白细胞在移植后第20天达到完全嵌合,而8-10周龄组为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8+T细胞及Th1细胞比例均低于8-10周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在相同时间点,18-20周龄组小鼠的肝脏、小肠及皮肤的炎症和坏死程度均较8-10周龄组轻微。结论:18-20周龄受鼠比8-10周龄受鼠aGVHD发生率低,程度轻,生存状况较好,受鼠年龄影响aGVHD的发生和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