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肺癌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及第一周期化疗后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 wI及DWI检查。根据第二周期化疗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按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中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最大径的差异,分析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预测治疗有效的ADC值变化率临界值(cut—offvalue)。结果:第一周期化疗后,有效组化疗前后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d0.001);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肿瘤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肿瘤最大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以ADC值升高8.5%作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治疗获得PR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9%。结论:ADC值可以对肺癌化疗疗效进行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早期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耐药性的价值。方法 选择单纯进行化疗的NSCLC患者75例,在首次化疗前,化疗1周期、化疗2周期、化疗4周期及化疗6周期分别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根据后续治疗中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耐药组及非耐药组,对比分析两组各监测时间点间ADC值的变化,并对有意义的ADC变化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75例晚期NSCLC患者,耐药组43例,非耐药组32例。非耐药组化疗第1、2周期间ADC变化值(ADC42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2,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9,最佳界点值为0.15,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78.1%;非耐药组第2疗程化疗后1周与第1疗程化疗结束间ADC的变化值(ADC28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P=0.030),ROC曲线下面积为0.634,最佳界点值为0.09,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58.1%,特异度为65.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非小细胞肺癌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试验组,均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00例通过安慰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结果治疗1周期后,疾病控制组灌注值、强化峰值、血容量比疾病进展组低(P<0.05),肿瘤组织最大径变化率及CT灌注参数变化率呈正相关。ROC表明: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控制、疾病进展组的诊断效能最高,为99.3%,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价诊断的准确性比强化峰值及血容量高(P<0.05)。结论CTPI可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及患者微循环的改变进行早期反映,CT灌注参数变化率与患者病灶组织大小的变化率呈正相关,且疗效评估中灌注值变化率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42天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根据治疗后第42天肿瘤体积的变化,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14例,无效组18例.结果 2组治疗后第7天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有效组治疗后第7天ADC值有明显升高(F=12.34,P<0.01),而无效组无明显升高(P>0.05).用治疗后第7天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2.8%作为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77.8%.结论 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32例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期靶向治疗后行胸部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增强检查,以第2周期靶向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最大径的差异。同时比较MRI-DWI与增强CT对肿瘤及阻塞性肺不张的显像效果。 结果肿瘤最大径在两组内不同时间及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靶向治疗后,有效组肿瘤平均ADC值明显升高(×10-3 mm2/s:1.48±0.23 vs. 1.23±0.21,t=-15.45,P<0.01),而无效组治疗后ADC值变化不大(×10-3 mm2/s:1.20±0.27 vs.1.15±0.32,t=-1.69,P>0.05),并且有效组ADC值的升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17.7±5.7 vs. 4.6±2.1,t=6.72,P<0.01)。CT图像可显示清楚肿瘤与不张肺组织边界6例(37.5%),MRI-DWI图像可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13例(81.3%),高于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结论MRI-DWI较增强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不张与肺肿瘤边界,便于肿瘤大小测量及疗效评估,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对35例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在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化疗后术前进行MRI检查,做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按手术病理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和非组织学显著反应组(N-MHR组),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肿瘤最大径及体积变化率的差异,分析ADC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预测获得MHR的ADC变化率临界值(cut-off value).结果 在化疗2个疗程后,两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值=0.009;肿瘤最大径、肿瘤体积变化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244和0.313.以ADC值升高12.5%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获得MH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7%和81.2%.结论 化疗中监测ADC值变化,有可能是早期预测NAC是否能获得MHR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WI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疗效早期监测的最佳时间点。方法 选取62例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对肿瘤首次靶向治疗前1周内、靶向治疗后1周、3周(第1疗程)、6周(第2疗程)行胸部MRI扫描,在第2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3、6周4个时间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变化。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1周及3周的AD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有效组治疗后3周的ADC值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ROC分析治疗后1周及3周ADC值变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70(z=2.032,P=0.042)。肿瘤缩小与肿瘤靶向治疗前ADC值呈负相关(r=-0.418),与治疗后1周和3周ADC值的增加呈正相关(r=0.30、0.501)。结论 以靶向治疗第1疗程结束时作为监测时间点,DWI可以对NSCLC的靶向治疗疗效做出较为准确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48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ADC值,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和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根据治疗结束后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并根据ROC曲线比较两组ADC图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CR组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组的ADC值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其中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高b值组(b=0,1000s/mm^2)区分CR组与PR/SD组的能力高于低b值组(b=0,600s/mm^2) (P<0.05);低b值组所测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高b值组.结论 高b值DWI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整体价值高于低b值DWI,且数值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晚期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穿刺病理证实的59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3.0T-MRI DWI检查,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TCD)值,分析DWI对肺癌病灶的显示能力,比较肺癌ADC值与T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肺癌病灶在DWI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癌肿平均ADC均值为(993±170)×10~(-6)mm~2/s,明显小于胸大肌ADC均值(1388±148)×10~(-6)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癌(SCLC)之间病灶ADC均值存在差异(P=0.0050.05);共取得45例TCD值,NSCLC与SCLC之间TCD存在差异(P=0.0470.05);肺癌病灶ADC值与病理TCD之间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0.534)。结论通过DWI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肺癌肿瘤累及区域,不仅有利于SCLC与NSCLC的鉴别诊断,并且能够间接地反映肿瘤TCD值,为临床监测肺癌治疗疗效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DC值评价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31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I及DWI扫描。以治疗结束作为疗效评价时间点,应用WHO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修订版(version1.1)》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反应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与无反应组(病变稳定和病变进展)。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ADC)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反应组21例(67.7%),无反应组10例(32.3%)。治疗前2组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11次时的反应组ADC值、△ADC(△ADC_(11))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ADC_(11)治疗反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8,当△ADC_(11)值为11.593%时,判定治疗是否有效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76.9%。非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_(11)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敏感程度的独立预后因素,其相对风险度为1.108(P0.05)。结论:DWI对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ADC_(11)可作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放化疗敏感性的最佳指标和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一致运动序列(IVIM)在预测和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62例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同步顺铂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MRI常规序列和双指数模型的IVIM序列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并根据疗效进行分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不同疗效组间IVIM参数值差异和各组治疗前后参数值差异.结果 (1)肿瘤稳定(SD)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6,0.001);(2)肿瘤部分缓解(PR)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0.01),D*值低于治疗前(P=0.044);(3)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后ADC、D和f值均高于治疗前(P=0.000,0.000,0.03),D*值低于治疗前(P =0.011);(4)治疗前SD组ADC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P =0.000,0.000),但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4);SD组D值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3);SD组D*值高于其他两组,但仅SD组和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SD组D*值高于PR组和CR组(P=0.000,0.004),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2).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IVIM序列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VIM参数值改变对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WI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2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A组(有治疗反应组)5例和B组(无治疗反应组)7例。对2组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和ADC值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病灶在MRI T1WI和T2WI信号增大,DWI信号无明显变化;B组病灶的T1WI、T2WI、DWI信号均无明显变化。与B组比较,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病灶的最大径均偏大(均P0.05)。A组治疗前后ADC值明显变化,而B组ADC值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前,A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b=500 s/mm2)呈正相关性(r=0.556,P=0.038);B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WI可及时、准确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微球栓塞支气管动脉并灌注化疗对比全身化学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65例(灌注化疗栓塞组),应用微导管经支气管动脉行超选择灌注化疗栓塞,2月后复查,个别病例必要时多次灌注栓塞治疗;同时选取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7例(化学药物治疗组),化学药物治疗4~6个周期,与灌注化疗栓塞组一样2月后复查。结果栓塞组ORR 78.5%(51/65),化学药物治疗组ORR 58.3%(33/57);栓塞组患者1年生存率69.2%(45/65);化学药物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45.6%(26/57),两组ORR、1年生存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III、IV级),呕吐(III、IV)等,化疗栓塞组发生率23.1%(15/65),化学药物治疗组发生率35.1%(20/65)。结论对于难以耐受全身化学药物治疗或不愿行化学药物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副作用小,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计算肿瘤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分析肿瘤标本的分子生物学预后因子(CEA,Ki67,p53,c-erbB2),将ADC值与肿瘤预后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b=300s/mm^2时肺癌与腺癌组ADC值与Ki67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值为-0.565;P≤0.05).其余各组病理类型肺癌与预后因子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ADC值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望成为预测肺癌预后的有潜在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对肺癌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连续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第二周期化疗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按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16例)和无效组(14例).提取所有患者的化疗前ADC图像(b=600、800和1000s/mm2),应用影像组学方法,在每种b值的ADC图像上提取病灶的19985个特征,采用Lasso进行降维和建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三种b值模型预测化疗疗效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三种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30例中有效组16例、无效组14例.基于b=600s/mm2的ADC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立的模型,其AUC、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75、0.895和0.750;基于b=800s/mm2的ADC图像,其相应的AUC、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4、0.947和0.938,基于b=1000s/mm2的ADC图像,相应的AUC、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8、0.895和0.875.三种b值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R-DWI的影像组学可在治疗前对肺癌化疗疗效作出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对肺癌放射治疗初期疗效的评价。方法对43例(鳞癌22例,腺癌16例,小细胞癌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行直线加速器治疗,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3天、放疗结束后1周、2周、6周接受常规MRI扫描(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病灶放疗前后的ADC值及肿瘤体积、大小、变化。结果放疗前后2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2例腺癌中心实质ADC平均值均逐渐呈升高趋势,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4例腺癌1周、2周升高较明显,6周后ADC值升高不明显。肺癌病灶体积大小在放疗6周后有5例鳞癌轻微缩小,其余38例大小无明显变化;比较5例鳞癌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病灶体积变化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放疗初期不同时间ADC值的变化早于其形态学体积的改变,ADC值测量可作为判断肺癌放疗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并行传输技术的小视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ZOOMit IVIM-DWI)所得的定量参数在鉴别非小细胞肺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肺癌14例,非小细胞肺癌38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12例),共52例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术前行ZOOMit IVIM-DWI检查,对所得到的肺癌的ZOOMit IVIM-DWI原始数据经双指数模型处理,得到对应的参数图,测量不同组肺癌的ADC平均值、D值、D*值、f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的f值大于小细胞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值鉴别两者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779,诊断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78.95%。而ADC平均值、D值和D*值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ZOOMit IVIM-DWI参数f值对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作用,小细胞肺癌通常比非小细胞肺癌拥有更低的f值。  相似文献   

20.
兰为顺  胡道予  李震  李维  王梓  胡杉  胡遥  朴明哲   《放射学实践》2013,28(8):825-828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多b值(300、500、700、900s/mm2)DWI扫描,扫描后第2天在磁共振导引及监视下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分别于PEI治疗后第1、7、10天行磁共振扫描。观察PEI治疗前、后肿瘤信号特点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实质、正常肌肉组织、坏死组织的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PEI治疗前肿瘤组织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相同b值下ADC(肿瘤实质)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