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常寒热易混,虚实夹杂。孙玉信教授以“脾统四脏”理论为主导,临床治疗内科疾病,凡见脾胃病证,即从调理脾胃入手,处以“异病同治”,往往取效较好。该文介绍孙玉信教授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  相似文献   

2.
蔡淦教授崇尚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擅长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强调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治脾胃以安五脏。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临证多采用健脾益肺、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养胃益肺、补益脾肾诸法治之,并附验案二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脾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HIV病毒侵袭人体后,脾胃首先受损,若脾运失常、脾气不和,湿浊由生,艾滋病患者则会出现腹泻的临床症状。有关本病论治,临床上多采取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治法。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在艾滋病患者中普遍存在[1],腹泻的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笔者以肠道菌群和中医学“脾”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背景,运用脾—胃—肠之间的相关理论,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以脾气虚为主的脾虚湿盛型HRD的临床实践以及机理内涵,探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思路,以平衡肠道菌群为主要目的,改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达到维持艾滋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平衡,以防治HRD的发生,为今后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方向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正常,则邪无所伤,诸脏安和。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疾病。通过阐述脾胃与其他四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中医"脾胃"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结合现代"微生物-肠-脑轴"理论进一步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从脾胃论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源流久远。如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中梓云“后天之本在脾,……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杂病源流犀浊·脾病源流》中也说:“脾为后天之本,信然也,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肢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主;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经验证明,以调治脾胃的方法诊治疾病,在临床上应用颇广凡老人、小儿、产后、久病、大病后以及素体虚弱之人,如从脾胃论治,病虚恢复,往往获效。尤其治疗慢性和疑难病症多有良效。今述4例,…  相似文献   

6.
邢代君  姜婷  郑心 《光明中医》2023,(12):2408-241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的病死率居恶性肿瘤首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脾为之卫”是基于中医学中脾的生理功能中对其防病御邪作用的高度概括。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健脾中药具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防治肺癌的作用,中医学中的脾脏与系统生物学中的肠道菌群在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及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异曲同工,故此文结合肠道菌群与“脾为之卫”防治肺癌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饮食、重预警、从脾论治、测预后、顾护胃气等临床启发,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为发挥中医学防治肺癌的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琪教授十分崇尚孟河医派中的"脾统四脏"观点,即脾胃是人体康健之根本,其优劣将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的状态。脾脏功能正常,四脏则都能正常工作,机体也十分活跃;反之就会导致人体极易生病。张教授十分擅长使用"脾统四脏"理论去医治内伤疾病,更加突出以脾胃为基础去调节五脏,确保机体健康。本文主要阐述张教授通过"脾统四脏"理论医治心系病患的经验,提倡采用治脾胃的方式去化解心系疾病。  相似文献   

8.
肥胖与脾胃     
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疾病,疾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病机制中,运用中医脾胃理论可以较好地阐述针灸减肥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针灸减肥是以治脾为要,在治脾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相辅运用,调理脾胃气机运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达到降脂减肥的作用。目前,针灸减肥在调节肠道菌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及动物实验都证明了针灸治疗对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积极作用。今后,从中医脾胃论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在肥胖发病发展过程中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脾主四时"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整体观念,强调以"脾土"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注重"脾"与四脏的相互关联。肠道菌群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中医"脾"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阐述"脾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基于"脾主四时"理论浅析五脏与肠道菌群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探析该理论的运用,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肥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论治肥胖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论治肥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中医学对此病多从肾、脾、肝三脏论治,但现代研究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痛风的研究较少,缺乏现代科学依据进行解释。随着国内外的探索,肠道菌群与痛风的关联早已成为研究热门。故而本文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脾”在痛风的作用,为痛风的论治提供分子生物学的靶向依据,拓宽临床诊治痛风的思路,以期为中医学从“脾”论治痛风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多见老年患者。脾肾两虚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肾两脏分别为人体先天、后天之本,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二者维系。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且常与脾肾两脏相互影响。本文将从“脾肾相关”理论出发,探析肠道菌群对于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影响,为老年功能性便秘从脾肾论治提出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艾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艾滋病的治疗多从脾论治,且益气健脾类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稳态平衡的作用,为艾滋病从脾论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文章就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当代医家临床也以脾胃为先。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医案的脏腑调理和方剂使用进行数据频次分析,总结其治疗规律为以调理脾脏、益气养血为基础,脾脏和本脏同调或数脏同调,恢复脾与本脏的气机,为治疗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