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目的探究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临床疑诊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获取虚拟平扫图像,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双能量虚拟平扫的诊断效能。结果单期真实扫描辐射CT剂量指数(CTD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水平均显著低于单期虚拟扫描(P0.05),常规三期扫描辐射剂量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双能双期扫描(P0.05);真实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疑诊患者经病理诊断检出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36例;结直肠癌23例,乙状结肠癌9例,直肠癌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5例;CT真实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检出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35例,淋巴结转移检出率80.00%(12/15);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增强扫描检出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24例,淋巴结转移86.67%(13/15);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增强扫描诊断结直肠癌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4.44%、特异度91.67%、准确率93.33%、阳性预测值94.44%、阴性预测值91.67%。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用于诊断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平扫更低,可保证图像质量,具有更高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虚拟结肠镜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2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给予CT虚拟结肠镜及常规纤维结肠镜检查,对于CT虚拟结肠镜和常规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成功者实施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分析不同检查间的结果。结果:本研究有5例患者CT虚拟结肠镜失败,对照组均成功实施CT虚拟结肠镜检查,CT虚拟结肠镜对结直肠癌占位诊断特异度为96.00%,灵敏度为94.62%,假阳性率为4.00%,假阴性率为5.38%,准确率为94.92%,阴性预测值为82.76%,阳性预测值为98.88%,且CT虚拟结肠镜的检查结果优于纤维结肠镜(P0.05);CT虚拟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直肠指检、术中观察的肿瘤数量、沿肠管纵径、形态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结肠镜的检查的病变下缘与肛缘距离均高于其他三种检查(P0.05),但其他三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虚拟结肠镜在获取肿瘤肠腔内外和远近端距离等方面准确性比较高,可以实施反复多次观察;对于结肠镜检查不耐受患者及可以实施肠道准备患者来说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在测量直肠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上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对手术治疗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比较病灶在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中的平均CT值、信号噪声比(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按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良性组(n=24)和恶性组(n=66),比较两组在不同keV下的平均CT值。结果:虚拟平扫组的SNR明显高于常规平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在70和80keV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平扫在颈部淋巴结扫描中具有替代常规平扫的潜在价值,双能量能谱分析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胸腔镜术前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虚拟平扫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的图像噪声以及信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单次辐射剂量小于常规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判断结节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图CT值诊断敏感度82.76%、特异度81.82%、准确度82.50%、阳性预测值92.31%、阴性预测值64.29%均高于常规平扫,后者敏感度62.07%、特异度63.64%、准确度62.50%、阴性预测值81.82%、阴性预测值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碘比值比率与能量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上,双源CT双能量碘图成像相对于常规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更高,辐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虚拟平扫(VNC)在CT泌尿系造影(CT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例临床疑泌尿系疾病患者行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排泄期扫描)。将双能量扫描肾实质期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VNC图像,对比VNC图像与常规平扫(CNC)图像腹主动脉、肾皮质及病灶的平均CT值、SNR、C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对病灶的显示。结果与常规平扫相比: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高于常规平扫,而SNR、CNR均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绝对评分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图像对囊肿、实性占位的大小、位置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结石或钙化的现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扫描方案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方案,剂量降低1.39 mSv。结论双能量虚拟平扫在双源CT泌尿系成像中很有可能取代常规平扫,这样就会因为减少1次平扫从而减少1次放射剂量,如此不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反而还降低了辐射剂量,在临床应用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量盆腔CT虚拟平扫(VNC)与常规平扫(CNC)的图像质量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月单盆腔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行常规平扫和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测量虚拟平扫及常规平扫图像上臀大肌及膀胱的平均CT值、臀大肌SNR、臀大肌-膀胱对比噪声比(CNR)及辐射剂量,并记录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虚拟平扫所测膀胱SNR及图像质量评分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测膀胱CT值、臀大肌CT值、臀大肌SNR、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盆腔直接增强扫描所测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盆腔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盆腔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跟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相比无差别,在去除节育环等金属伪影方面甚至优于常规平扫。因此虚拟平扫可替代常规平扫并且可以减少1次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CRC)大鼠肠道菌群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注射40 mg/kg 1,2-二甲基肼(DMH)建立结直肠肿瘤诱导模型,另选取30只非肿瘤诱导大鼠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饮食,获取大鼠肠道粪便样本,采用菌落培养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并分析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sCD40L、肠腔冲洗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DMH注射1周后,建模组与对照组大鼠脾重、体重、肠道菌群菌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H注射7周和11周后,建模组肠道群落结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异变腺窝病灶(AC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培养结构显示,建模组相对于对照组梭杆菌门、拟杆菌门落数显著升高,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菌落数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注射时、注射1周后两组大鼠血清sCD40L、肠腔冲洗液IL-2、IL-6、IFN-γ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H注射7周和11周后,建模组相较于对照组血清sCD40L、肠腔冲洗液IL-2、IL-6、IFN-γ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诱导大鼠模型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并导致机体局部sCD40L和炎症因子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58-361
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肝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上腹部扫描患者行上腹部普通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通过Liver VNC软件处理后,可以获得动脉期、门脉期虚拟平扫数据,并与普通平扫对比,比较其在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虚拟平扫和普通平扫在病灶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虚拟平扫肝脏CT值高于普通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P<0.05)。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应用虚拟平扫,可取消普通平扫,辐射剂量可降低34%。结论:双源CT的虚拟平扫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可取代普通平扫,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0例患者进行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和排泄期扫描.顺序注射造影剂100ml(370mgI/ml)和10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均为4.5ml/s.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CT图像,与常规平扫比较在器官CT值、噪声、信号噪声比、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平扫而信号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放射剂量高于常规平扫和排泄期扫描(P<0.05).结论 在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减少1次平扫的放射剂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49例SP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常规平扫与双能增强扫描。经软件处理后得到虚拟平扫图、碘分布图和单能量图。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PN直径、钙化检出率、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准确度、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碘基值比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的CT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及SPN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实平扫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以虚拟平扫为基线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为92.86%,以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分别为77.14%及71.43%;良恶性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分别为(0.72±0.34)、(1.02±0.59),碘基值比率分别为(0.27±0.11)、(0.22±0.08),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对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虚拟平扫对肺原发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体检的68例胸片检测疑似为肺原发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常规平扫和双能量增强扫描。对比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的检测结果、阳性率和特异性。结果CT虚拟平扫对肺原发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92.86%、86.76%,略低于常规平扫检查的92.98%和9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疾病特异性和疾病类型诊断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虚拟平扫对肺原发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准确性与常规平扫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60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给予结直肠癌根治术及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HIPEC。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第1天,两组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胆红素、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7%、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PEC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在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者则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而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行结直肠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男性结直肠肿瘤患者血清脂联素改变特点.方法 选择男性结直肠腺瘤35例、早期结直肠癌33例、进展期结直肠癌47例以及健康查体者40例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质量,抽空腹静脉血测量脂联素、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4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体质量指数(BMI)、脂联素和InHOMA-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腺瘤组和早期结直肠癌组患者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进展期结直肠癌组患者的脂联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男性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脂联素水平降低主要发生在腺瘤和结直肠癌早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p73基因甲基化联合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3月本院住院患者142例,将其分为结直肠癌组64例和结直肠瘤组7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4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所有受检者行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检测,并测定血清CEA。比较单独与联合检测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及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浆p73基因甲基化、血清CEA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结直肠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直肠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测定和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优于单独检测(x~2=9.581、16.762,P0.01);阴性预测值高于单独检测,特异性低于单独检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测定及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采取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开腹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g A、Ig M、Ig 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IL-6术后1 d明显升高,术后7 d相较于术后1 d明显下降,但相较于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癌胚抗原(CEA)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两组在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组间及组间·时点间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3%(25/80)比87.5%(70/80),P<0.05];患者术后5年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小于传统开腹手术,是临床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照常规CT检查和直肠充气状态下CT检查对直肠癌诊断的不同效果,评价直肠充气状态下CT检查对直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病人的CT影像表现,其中,45例行常规CT检查,45例在直肠充气状态下行CT检查,2组病人的肿瘤大小、类型及TNM分期等基线资料匹配.比较2种CT检查方法对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及TNM分期准确率.结果 常规CT检查与直肠充气状态下CT检查对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7.8%、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检查方法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5.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充气状态下CT检查较常规(CT检查对直肠癌诊断更具临床价值.直肠充气状态下CT检在是直肠癌术前诊断和临床分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