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负性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IL-10的变化,探讨Tfh/Tfr、Breg比例在CITP免疫紊乱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C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IL-21与IL-10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CITP患者外周血Tfh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r、Breg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外周Tfh/Tf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fr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622,P0.05),Breg比例与PAIgG阳性率呈负相关(r=-0.535,P 0.05)。CITP患者外周血IL-21/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IL-10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43,P0.05),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 CITP患者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及IL-21/IL-10异常,以上指标参与免疫紊乱机制,可为CITP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XCR5+T细胞(Tfh)及CD4+CD25+FoxP3+T细胞(Treg)数量和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IH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AIHA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fh及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1,IL-10的水平及IL-21/IL-10比值变化,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IHA患者PBMC中Tfh细胞及IL-21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reg细胞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reg与IL-21/IL-10比值均升高(P<0.05),且IL-21/IL-10比值变化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结论 Tfh及Treg细胞的比例异常及相关细胞因子IL-21/IL-10比值变化可能参与AIHA患者的免疫紊乱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磷酸二酯酶(PDE)7B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应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20例初治的有骨髓侵犯MCL患者骨髓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e7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MCL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20例MCL患者pde7b表达水平中位数为8.7×10-4(4×10-5-6.9×10-3),明显高于正常人群0.5×10-4(0.18×10-4-1.7×10-4)(p=0.001);pde7b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CD38表达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均无明显相关,而与细胞遗传学、β2微球蛋白、ZAP-70表达有明显相关。结论:pde7b基因在MCL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与细胞遗传学关系密切,可能成为MCL新的预后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小RNA 195(miR-19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4年诊治的60例DLBCL患者,并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T)分别测定两组患者miR-195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miR-195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miR-195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肿瘤直径、IPI指数评分及Ann Arbor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95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P0.001)。结论:miR-195表达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降低,miR-195与DLBCL患者肿瘤特征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95的DLBCL患者可获得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miR-215、KDM1B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初步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50例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以及3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Q-PCR检测患者病理组织中miR-215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DM1B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病理组织中miR-215、KDM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表达水平miR-215、KDM1B的患者的生存情况。miR-215 mimics转染DLBCL的SU-DHL-4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KDM1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DLBCL组中的miR-215表达低于对照组,而KDM1B蛋白阳性高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iR-215表达与KDM1B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r=-0.751,P 0.05)。miR-215和KDM1B表达与DLBCL患者B组症状、血清LDH水平、IPI评分、Ann-Arbor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存在相关性(P 0.05)。Kaplan-Meier检测结果显示,miR-215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P=0.013),而KDM1B阳性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阳性低表达患者(P=0.024)。miR-215 mimics转染72 h后,miR-215 mimics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C mimics组(P 0.05),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C mimics组(P 0.05),KDM1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C mimics组(P 0.05)。结论:DLBCL患者病理组织中miR-215低表达、KDM1B蛋白高表达,这可能成为DLBCL诊断和预后指标。miR-215可靶向抑制KDM1B的表达,抑制DLBCL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蛋白CD30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血液科的149例DLBCL患者中63例非特殊类型(DLBCL,NOS)患者的CD30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CD30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Ann Arbor分期、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外累及病灶数、国际预后指数(IPI)、Hans分型及骨髓累及无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年龄、ECOG PS评分、B症状、结外累及病灶数、LDH、IPI评分、是否存在骨髓累及,是否使用美罗华是影响整体OS和EFS的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对于GCB型DLBCL患者,CD30表达水平对OS和EFS均无显著影响,而对于non GCB型DLBCL患者,CD30+不仅是OS的影响因素(P=0.037),还提示倾向于较好的EFS(P=0.067)。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和CD30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评分:P=0.000,95%CI 0.042-0.374 CD30:P=0.044,95%CI 1.055-60.613)。对于EFS,IPI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00,95%CI 0.040-0.360),而CD30+患者明显倾向于较长的EFS(P=0.050,95%CI 0.996-56.501)。结论:CD30与DLBCL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存在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ncRNA HUL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15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取其淋巴瘤组织;3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照组),取其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组织中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以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中位数(2.09)将淋巴瘤组患者分为低表达组(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2.09)和高表达组(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2.09),分析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lncRNA HULC表达水平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淋巴瘤组组织中lncRNA HULC相对表达量(4.17±0.02)明显高于对照组(1.04±0.03)(P0.05);高表达组肿瘤直径5cm(61.04%)、有B症状(64.94%)、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3~5(64.94%)、化疗不敏感(64.94%)、TNM分期Ⅲ~Ⅳ期(64.94%)比率高于低表达组(48.05%、40.26%、45.45%、49.35%、51.95%)(P0.05),高表达组患者总体存活率(33.77%)和总生存时间[(481±35)d]低于低表达组[58.44%、(913±51)d)](P0.05);lncRNA HULC高表达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298,95%CI:1.531~5.515,P=0.006)。结论 lncRNA HULC高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相关;lncRNAHULC可作为预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对DLBCL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3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同期3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PI评分越高、高Ann Arbor分期、有B症状、高β2-MG、高LDH及高CRP水平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68+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首诊为DLBCL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CD68+ LAM表达数目,并对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与有、无B症状者及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与有、无脊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6,3.798,2.214;P=0.024,0.009,0.043);不同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有、无B症状与有、无巨大肿块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DLBCL患者的CD68+LAM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2,P<0.05);各IPI分级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DLBCL患者中,CD68-LAM高密度表达者为13例(21.7%),低密度表达者为47例(78.3%);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76.9%(10/13),低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152,P<0.05).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低密度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 LAM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11.
淋巴瘤患者存在着血液凝固方面的异常,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改变。纤溶系统激活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脱落和移动,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又能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以增加瘤细胞的营养供给。本文旨在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淋巴瘤侵袭和浸润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EZH2在伴HBV感染的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初诊的59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术前经HBV血清学检测将患者分HBV-及HBV+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ZH2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2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及进行生存分析。结果:HBV-组30例(50.8%),HBV+组29例(49.2%),2组在年龄、LDH、IPI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组EZH2表达显著高于HBV-组(P0.05),其中EZH2表达与BCL-6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282,P0.05),尤其在GCB-DLBCL中(r=0.549,P0.05)。HBV-及HBV+组间PFS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方案中联合R组PFS高于未联合R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中未联合R及LDH水平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ZH2在HBV+组呈高表达,提示,EZH2在伴有HBV感染的DLBCL中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Zanubrutini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具有高选择性的二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也是首次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诞生,部分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逐渐进入了无化疗的靶向时代,免疫治疗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一些复发难治的淋巴瘤中,都显示出了深度持久的缓解及良好的安全性,为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是针对zanubrutinib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及其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中SOX11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在MCL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 检测80例B-NHL患者(其中MCL 20例)肿瘤细胞SOX11 mRNA的表达水平,以GAPDH为内参照物,所得数据进行对数转化,组间分析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结果 80例B-NHL患者SOX11 mRNA的中位表达水平为2.90(0.75~4.63),MCL患者的SOX11 mRN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B-NHL患者(P=0.014);白细胞增高、12号染色体三体、MYC基因扩增和近期疗效<部分缓解(PR)的MCL患者SOX1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MCL患者(P值分别为0.042、0.013、0.028和0.009),但其与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分层、LDH、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M)异常和P53缺失无显著相关性(P值分别为0.333、0.790、0.865和0.116).中位随访25个月,SOX11 mRNA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均优于低表达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43).结论 SOX11 mRNA在M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部分预后因素相关;SOX11 mRNA高表达可能为MC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石蜡组织中miR-21的差异性表达与PTEN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26例DLBCL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的miR-21表达,应用聚合物免疫组化检测系统检测PTEN蛋白水平。结果表明,26例DLBCL石蜡组织中miR-21的表达量为6.586(1.10,38.2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791(0.35,2.87)](P〈0.05),在26例DLBCL中有6例PTEN蛋白(23%)阳性,而在20例(77%)中为阴性。DLBCL中miR-2l表达水平与PTEN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其高表达与DLBCL血清LDH水平呈正相关、Ⅲ/Ⅳ期患者miR-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与临床亚型无关(P〉0.05)。结论:在DLBCL中miR-21表达升高可能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PTEN可能是miR-21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6.
张志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298-4300
目的 探讨CD10、Survivin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疗效、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DLBCL石蜡标本53例,利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CD10、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1)CD10的表达与性别、年龄、B症状、血清LDH水平、结外浸润无相关性,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Survivin的表达与此均无相关性.(2)CD10高表达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Survivin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低于高表达者,Survivin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 CD10 与Survivin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具有良性淋巴结病变患者之淋巴结中分离出淋巴细胞,然后观察其与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致敏的牛红细胞(EAC)以及自体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能力并检测了其表面免疫球蛋白决定簇,以期了解自体玫瑰花结形成细胞(AR-FC)是否有助于识别恶性淋巴细胞亚群。 21个淋巴结和1个扁桃体取自2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组织中核酸外切体成分4(EXOSC4)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51%;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44例和低表达组1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评分、细胞起源等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EXOSC4蛋白高表达是初治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组织中EXOSC4蛋白高表达初治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组织EXOSC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cTfh)、滤泡外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及其亚群在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16-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合并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滤泡辅助性T细胞、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