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微小RNA-1260b(Microrna-1260b, miR-1260b)是否经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MAPK/ERK)途径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方法 选取11周龄近交系雄性C57BL/6J小鼠6只,作为供体鼠,选取8~12周龄近交系雄性CB6F1小鼠60只,作为实验鼠。取所供体鼠制备泛T淋巴细胞,实验鼠移植泛T淋巴细胞并射线照射诱导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将CB6F1小鼠分为4组,即为正常组、模型组、过表达组、沉默组,将10μl miR-1260b过表达、miR-1260b沉默载体的慢病毒悬液注射于过表达组、沉默组尾部,空白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7 d后观察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象、造血相关因子、免疫功能及MAPK/ER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外周血象(WBC、PLT、Hb)、造血相关因子(EPO、TPO、VEGF)、骨髓有核细胞数、免疫功能(CD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T细胞亚群恢复特点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9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移植前、移植后d 14、21、30、60、90和120的CD3+T、CD4+T、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以及CD4+T/CD8+T比值,并比较无a GVHD发生组、发生Ⅰ-Ⅱ及Ⅲ-Ⅳ度a GVHD组的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结果:27例患者移植后14、21 d所有T细胞计数均远低于正常水平,但存在明显异质性,且T细胞免疫恢复与预处理方案、年龄、移植前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的关系。CD3+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30、60、90和120 d呈稳定上升趋势,移植后120 d恢复至正常水平;较快的CD4+T细胞恢复与a GVHD密切相关,其在移植后30、60、90、120 d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自体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CBT)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方法对接受ACBT治疗的3例获得性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例、女1例。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自体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中英文)为关键词,对以下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检索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移植1年后骨髓均未见异常染色体克隆。病例1、2接受移植后继发血细胞减少,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后,血象均恢复正常,分别于移植后18个月、15个月停用免疫抑制剂。病例3接受移植后血象平稳,移植12个月顺利停用免疫抑制剂。3例患儿移植后540 d 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逐渐达到或者接近正常水平。检索到11例接受ACBT治疗的获得性AA患儿,其中8例于ACBT后使用了免疫抑制剂,10例病情完全缓解,1例首次ACBT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6是否作用于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参与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0例T1DM患者为研究组,同时募集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XCR5+ICOS+PD1+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IL-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T1DM患者外周血CD4+CXCR5+ICOS+PD1+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与血清IL-6、IL-2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健康对照组中CD4+CXCR5+ICOS+PD1+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3.8±0.68)%、(14...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免疫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再生障碍贫血(aplastic anemia,AA)实验动物模型的免疫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为动物模型提供更全面的评估指标。方法建模BALB/C小鼠经γ射线照射后尾静脉注射DBA小鼠脾脏细胞,无菌饲养15日检测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相关的血常规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1)模型组小鼠相比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常规指标指标与AA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符;(2)模型组小鼠外周血免疫学指标变化与临床AA患者基本相符。结论我们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进行免疫学评估将有利于利用AA动物模型研究AA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成模较快的大鼠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稳定模型。方法:SD大鼠6-8周龄经3.5和4.0 Gy ~(137)Csγ射线(91 cGy/min)照射后,于d 4、6、8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5 mg/(kg·d)、氯霉素45 mg/(kg·d),观察其外周血白细胞数、网织红细胞数、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等指标。结果:经137Csγ射线照射联合环磷酰胺、氯霉素腹腔注射的SD大鼠外周血三系细胞均显著减少,其中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数迅速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下降;骨髓病理切片显示,造血细胞重度减少;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增生程度呈减低或重度减低。结论:~(137)Csγ射线联合环磷酰胺与氯霉素建立的大鼠模型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新型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缺乏状态对白血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内增殖和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6 Gy照射C57BL/6小鼠诱导淋巴细胞缺乏状态,分别经尾静脉注射EGFP+C57BL/6小鼠脾T淋巴细胞和白血病特异性CTL,随后皮下接种1×106FBL3白血病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外周血EGFP+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同时观察脾T淋巴细胞和白血病特异性CTL对随后接种的FBL3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在淋巴细胞缺乏状态下输入的脾T淋巴细胞和白血病特异性CTL均可得到有效扩增(第18天输注脾T淋巴细胞组和输注CTL组外周血中EGFP+细胞比例分别为28.81%和42.24%),但脾T淋巴细胞对随后接种的白血病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而白血病特异性CTL在淋巴细胞缺乏受体小鼠体内扩增速度更快,扩增的倍数更高,并具有显著增强的抗白血病作用。结论诱导受体淋巴细胞缺乏可显著增强外源性CTL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肝损伤Balb-c小鼠适合的亚致死性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肝病动物模型提供预处理方案。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供体鼠为48只雄性Balb-c小鼠,受体鼠为24只雌性Balb-c小鼠。24只雌性受体鼠以2-乙酰氨基芴法建立肝损伤模型,根据γ射线照射剂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γ射线8Gy,7Gy,6Gy和5Gy照射组,每组6只。放疗后当天接受带有CM-Dil荧光标记的供体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每只受体小鼠移植骨髓干细胞1.0×107个。移植后追踪12周,观察受体鼠的一般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检测干细胞示踪剂CM-DiI(积分吸光度值)和供体雄性Sry基因(Sry与β-actin扩增产物积分吸光度比值)在受体鼠肝脏中的表达,以明确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存活情况。结果:放疗后γ射线8Gy照射组小鼠在放疗后4~10d内全部死亡,γ射线7Gy照射组死亡4只,共14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受体鼠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情况比较:γ射线7Gy照射组移植后第1周时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明显,4周后完全消失;γ射线5,6Gy照射组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轻微,持续3周消失。②各组受体小鼠肝脏中的CM-DiI分布情况比较:γ射线5,6,7Gy照射组CM-DiI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2.86±0.72,2.65±0.55,2.53±0.42,3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各组受体小鼠肝脏中雄性Sry基因的表达情况比较:γ射线7,6和5Gy照射组Sry与β-actin扩增产物积分吸光度比值分别为0.194±0.015,0.213±0.031,0.208±0.027,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鉴于外周血细胞被供体细胞取代量随着放疗剂量增加而增加的理论,肝损伤Balb-c小鼠模型用于细胞移植研究的适合亚致死性放疗剂量是6G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输血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比浊法,对45例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3+CD4+,CD3+CD8+和CD4+/CD8+)、B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NK细胞(CD16+CD56+)和血清Ig(IgG,IgA和IgM)水平进行检测,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较,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CD3+T细胞比例[(60.49±9.23)% vs(68.41±6.31)%,t=2.46,P=0.005],CD4+T细胞比例[(31.19±5.02)% vs(43.23±4.52)%,t=3.31,P=0.002],CD4+/CD8+比值[(1.19±0.31)% vs(1.73±0.27)%,t=3.78,P=0.001]、NK细胞[(9.27±2.24)% vs(18.04±5.07)%,t=3.92,P=0.001]比例明显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CD8+T细胞比例[(29.11±4.03)% vs(24.49±5.13)%,t=1.89,P=0.04]和CD3-CD19+B细胞比例[(26.13±2.99)% vs(12.53±3.11)%,t=4.45,P=0.001]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与健康组相比较,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IgG(13.27±2.31 g/L vs 11.41±1.81 g/L,t=2.93,P=0.011),IgA(1.99±0.43 g/L vs 1.19±0.19 g/L,t=2.69,P=0.043)和IgM(1.91±0.45 g/L vs 1.49±0.27 g/L,t=2.81,P=0.02)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体内存在着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状态的测定,对监测患儿输血治疗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胺H2受体阻滞剂对免疫介导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生有无阻断作用。方法 通过给全身亚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转输H-2相同、MLS不同的DBA/2小鼠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诱导小鼠再障发生,实验组每天腹腔注射1次甲氰咪胍,共8次,于照射后第14天,观察股骨骨髓增生程度。结果 腹腔注射0.50,1.00,2.00mg.(10g体重)^-1,d^ -1甲氰咪胍的小鼠的股骨平均骨髓造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探明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及去T细胞后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且以CD8、CD25细胞增多为主。②再障患者骨髓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部分再障患者,仅骨髓中CD8细胞增多,外周血中不高。③再障患者骨髓CFU-GM集落数及丛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去CD8细胞后,集落数及丛数均明显增加。结论:免疫异常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且,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比外周血更有意义。建议对再障患者常规检查骨髓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以预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免疫损伤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模型进行改良研究,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研究平台.方法 Balb/c小鼠(受鼠)经5.0 Gy60Coγ射线照射后,输入5×106个DBA/2小鼠(供鼠)的淋巴结细胞,观察外周血细胞、骨髓组织切片、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血清IFN-γ水平和调节T细胞(Treg)等指标.结果 照射和淋巴结细胞输入可迅速导致Balb/c小鼠外周血三系严重减少,在输入供鼠淋巴结细胞后第14天最低,第28天仍呈三系严重减少,无恢复迹象.第14天骨髓组织切片出现骨髓增生极度减低、造血细胞罕见、脂肪细胞填充等表现.至第28天均未出现改善.血清IFN-γ浓度于第6天[(170.0±17.0)ps/ml]明显升高,为正常水平[(27.7±7.1)ps/ml]的6.3倍,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Treg数量先降低,后逐渐上升,第21天[(3.38±0.52)%]基本恢复正常水平[(4.04±0.44)%];在第14天检测Foxp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受鼠进行放射性核素照射和供鼠淋巴结细胞输注,模型小鼠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骨髓衰竭的诊断标准,符合骨髓衰竭的细胞免疫损伤的发病特点,可作为深入研究骨髓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其分泌的因子尚有支持造血的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治疗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疗效。方法:建立BALB/C小鼠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注射全骨髓细胞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对实验动物的疗效及骨髓的造血组织容量、脂肪细胞和血窦结构。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至第20天,对照组全部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例死亡,全骨髓细胞组1例死亡。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存活小鼠,其体质量变化趋势、血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无显著性差异。③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示无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全骨髓细胞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单独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使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症状改善、造血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效率不如全骨髓细胞,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其分泌的因子尚有支持造血的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治疗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疗效。方法:建立BALB/C小鼠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注射全骨髓细胞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对实验动物的疗效及骨髓的造血组织容量、脂肪细胞和血窦结构。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至第20天,对照组全部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例死亡,全骨髓细胞组1例死亡。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存活小鼠,其体质量变化趋势、血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无显著性差异。③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示无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全骨髓细胞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单独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使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症状改善、造血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效率不如全骨髓细胞,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mmuno-mediated aplastic anemia,IMAA)时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被抑制的造血干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据此本研究探讨一项新的治疗IMAA的策略,即利用激活的淋巴细胞和静止的造血干细胞对放射敏感性的差异,给IMAA小鼠低剂量全身照射,此低剂量照射既可杀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解除它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又不损害造血干细胞,从而使造血得以恢复。实验应用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完成,于造模后第4天全身照射150cGy,以不治疗照射组和单纯照射组小鼠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和淋巴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结果表明:①IMAA组小鼠活存率为12.5%,平均存活时间为27.4±13.4天,照射治疗组活存率为100%,平均存活时间60天以上,单纯照射组无死亡;②外周血白细胞数:IMAA组呈进行性下降,直至死亡,照射治疗组第10天与免疫再障组相似,以后开始缓慢回升,基本上达到治疗前水平;③红细胞比容:未治疗IMAA组于14天后呈进行性降低,至第35天比实验前减低2/3,照射治疗组与单纯照射组一样,第14天有轻度减低随后升高,至35天接近正常;④骨髓有核细胞数:IMAA组呈进行性减低,无恢复趋势,照射治疗组于一过性减低后迅速增加,第28天达到正常水平;⑤骨髓和淋巴组织病理形态观察:IMAA组小鼠呈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改变,骨髓造血衰竭,脾脏明显萎缩,而照射治疗组于第28天骨髓和脾淋巴脏组织基本上恢复正常。结论:低剂量全身照射对IMAA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骨髓和淋巴组织完全恢复;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低剂量照射杀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解除了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对策,而且为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文献中尚未见有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 )在乳腺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诊治的245例乳腺肿瘤患者(包括恶性乳腺肿瘤139例和良性乳腺肿瘤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CD69,HLA-DR以及Tregs的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乳腺肿瘤患者的CD3+CD25+T淋巴细胞,CD3+HLA-DR+T淋巴细胞和CD8+HLA-DR+T淋巴细胞均明显上升,且恶性肿瘤患者较良性肿瘤患者升高更显著。此外,Tregs在恶性肿瘤患者的百分比较良性肿瘤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均升高,恶性肿瘤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良性肿瘤患者升高显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在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和HLA-DR表达明显升高,密切监测可辅助临床对乳腺肿瘤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