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21 d外周血的CD45+MP以及其中CD44+MP、CD24+M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P与MRD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RD+组CD45+MP占比、CD44+MP占比、CD24+MP占比均显著高于MRD-组;MRD+组CD45+MP、CD44+MP、CD24+MP与MRD水平呈正相关(r=0.589,r=0.548,r=0.711);CD45+MP、CD44+MP、CD24+MP预测MRD+的AUC分别为0.949、0.782、0.817;HCD45+MP组、HCD44+MP组、HCD24+MP组EFS及OS均显著短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高水平CD45+MP、CD44+MP、CD24+MP可用来预测高水平MRD,高水平MP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CD34~+和Auer~+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92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比较CD34~+和CD34~-以及Auer~+和Auer~-AM L患者在CR1和OS方面的区别。结果:初诊时WT1高表达的AML具有较低的CR1(P0.05)。CD34~+患者的CR1较CD34~-者低(P0.05),Auer~+的AML患者CR1较Auer~-AM L患者高(P0.05)。WT1高表达组的OS低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组的OS低于CD34~-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Auer~+组与Auer~-组的O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ML患者骨髓WT1高表达及CD34~+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Auer小体阳性仅与CR1相关,而与OS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种负性共刺激分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初治、完全缓解(CR)、未缓解(NR)AML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细胞PD-1、VISTA、TIM-3的表达水平,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治AML组患者CD4~+和CD8~+T细胞PD-1、VISTA、TIM-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CR组CD4~+和CD8~+T细胞PD-1、TIM-3、VISTA表达水平均较初治组及NR组显著降低(P0.05);初治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IM-3表达水平与VISTA表达水平正相关(r=0.85,r=0.73);初治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未缓解组及高危组患者CD4~+T细胞PD-1、VIST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高危组CD8~+T细胞TIM-3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CBFβ-MYH11突变阳性组CD8~+T细胞VIST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PD-1、TIM-3、VISTA在AML外周血T细胞上的表达可能参与AML的免疫逃逸,并可能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跨系抗原表达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意义,以便对此类患者进行预后分层,为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227例初发AML患者(M3除外)进行免疫分型,以CD7~-CD56~-CD19~-的AML为对照,比较CD7~+组、CD56~+组、CD19~+组及对照组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CD56~+AML、CD7~+AML和CD19~+AML检出率分别为15.9%、25.1%和11.0%。3个组的发病年龄,原始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MDS继发的AML分布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CD56~+AML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CR率均低于对照组(20.0%vs 58.1%,P=0.0099;73.3%vs 87.5%,P=0.04),取得CR的中位时间长于对照组(118 d vs 46 d,P=0.04),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低于对照组(245 d vs 580 d,P=0.037;494 dvs 809 d,P=0.04)。CD19~+AML首次化疗后CR率、累积CR率均高于对照组(75.0%vs 58.1%,P=0.46;100%vs 87.5%,P=0.02),取得CR的中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8 d vs 46 d,P=0.02),PFS及OS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P=0.13;P=0.07),至末次随访中位PFS及OS尚未达到。CD7~+AML首次化疗后CR率、累积CR率、取得CR中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未取得统计学差异(53.1%vs 58.1%,P=0.67;87.1%vs 87.5%,P=0.44;50 d vs 46 d,P=0.44),PFS和OS与对照组比也无差异。结论:CD56~+AML患者治疗反应差,诱导缓解后易复发,总体生存期短,应在治疗之初选择更强的化疗方案或联合多种治疗手段,并缩短该类患者的MRD检测周期,以期早期发现残留白血病细胞并早期干预。CD19~+AML患者治疗反应好,不易复发,总体生存期长,对此类患者应避免过度治疗。异常表达CD7抗原不是AML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经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微量残留疾病(MRD)监测预测生存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无锡市儿童医院确诊T-ALL后接受CCLG-ALL2008方案化疗的患儿共96例,中位随访时间43.5(9-6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总体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比较EFS组与复发组、OS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化疗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FS和OS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风险,再次比较组间EFS和OS的差异。结果:至随访截止,96例患儿中共复发50例,46例未复发;死亡40例,存活56例。EFS为(49.5±6.3)%,OS为(61.5±5.9)%。单因素分析发现,EFS组(n=46)初始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复发组(n=50)、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 OS组(n=56)强的松反应优于死亡组(n=40),中枢神经侵犯率降低,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90 d的MRD水平是EFS的主要危险因素,强的松反应、中枢神经侵犯和90 d的MRD水平是OS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根据d 15和33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组间EFS和OS无明显差异(P 0.05),但根据90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EFS和OS明显低于中风险组,中风险组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T-ALL患儿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90 d的MRD水平对预测生存预后可能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RUNX1-RUNX1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表达淋系抗原CD19、CD56的RUNX1-RUNX1T1~+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200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RUNX1-RUNX1T1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淋系抗原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和总生存率(OS)的关系;对照分析RUNX1-RUNX1T1~+患者中CD56~+和CD56~-以及CD19~+和CD19~-患者在CR1和OS的区别。结果:在RUNX1-RUNX1T1~+的AML患者中,初诊时CD56~+患者具有较低的CR1(P0.05)。CD19~+患者CR1较CD19~-患者高(P0.05)。CD56~+患者的OS率显著低于CD56~-患者(P0.05)。CD19~+患者的OS与CD19~-患者的OS率无显著差异。结论:RUNX1-RUNX1T1~+的AML患者中骨髓CD56~+提示预后不良,CD19~+仅与CR1相关,与OS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血液内科首次进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1例,其中移植前达形态学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9例,未达形态学完全缓解2例,分析完全缓解组(CR)与未完全缓解组(NCR)患者移植预后的差异,根据移植前的MRD情况分为阳性组(MRD~+) 30例和阴性组(MRD~-) 49例,分析MRD是否转阴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CR与NCR患者3年总生存期(OS)(CR 82.2%:NCR 0%)、累计复发率(RI)(CR 17.7%:NCR 100%)、无白血病生存期(LFS)(CR 42.3%:NCR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9例患者移植前MRD~+30例(38.0%),MRD~-49例(62.0%),2组的2年OS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与MRD~-相比,MRD~+组的LFS率更低(P0.001,95%CI 10.5%vs 36.2%)。结论: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MRD对预测急性白血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与MRD~-组相比,MRD~+率无白血病生存期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56表达对伴有AML/ETO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60例伴有AML/ETO的初发AML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D56~+阳性与阴性组的临床特征。结果:CD56~+与CD56~-2组患者在1个疗程诱导缓解治疗后CR率、1年复发率和基因突变率方面有明显的差异(P0.05);CD56~+患者RFS和OS均低于CD5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6~+可能是伴有AML/ETO的AML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微小RNA-146a(miRNA-146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评估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应答、无事件生存期(event free survival,EFS)及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联。方法:选取154例初发的AML患者纳入AML组,5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或骨髓捐赠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iR-146a的表达水平。同时评估AML患者接受化疗后的治疗应答、EFS和OS。结果:MiR-146a在AML组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表明miR-146a可以很好地区分AML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0.819,95%CI:0.761-0.877)。同时,miR-146a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良好或中等的比例(P0.01)、WBC≤15.2×10~9/L的比例(P0.05),取得CR的比例(P0.05),EFS(P0.01)和OS(P0.01)均显著高于miR-146a低表达患者。此外,Cox′s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miR-146a表达水平和EFS(P0.01, HR=0.519)和OS(P0.01,HR=0.478)呈正相关。结论:MiR-146a在AML患者骨髓单核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者。骨髓单核细胞miR-146a可能是AML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 RD)水平在B-ALL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不同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380例BALL患儿骨髓M RD与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关系。结果:患儿的年龄、初诊白细胞数、染色体、MLL、BCR/ABL、预处理反应、第33天骨髓MRD与患儿的5年EFS率密切相关。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MRD有标记和MRD无标记与患儿5年EFS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且各免疫表型与5年EFS率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4)。第15天MRD10~(-2)(P=0.004)、第33天MRD10~(-3)(P0.001)、第12周M RD10~(-3)(P0.001)的患儿5年EFS率及总生存率减低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第33天MRD10~(-4)(阴性)、10~(-4)-10~(-3)、10~(-3)-10~(-2)、≥10~(-2)的5年EFS率分别为86.6±2.7%、77.5±4.9%、70.1±8.0%、44.8±9.9%(P0.001);5年OS率分别为89.5±2.7%、80±4.9%、76.0±7.8%、53.2±10.1%(P0.001)。结论:第33天M RD≥10~(-2)是B-ALL患儿5年EFS率和OS率显著减低的高危因素。缓解后动态监测MRD水平有助于预测B-ALL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国北方15个血液病研究中心的586例伴有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在外周血、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细胞遗传学改变等的临床特点。方法:用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能够影响t(8;21)AML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t(8;21)AML患者的免疫分型中以HLA-DR~+、CD117~+、CD34~+、MPO~+、CD38~+、CDl3~+、CD33~+多见(95%),部分患者伴有CD19~+和CD56~+;最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C-KIT突变(37.8%);除t(8;21)异位外,最常见的伴随染色体异常为性染色体缺失(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3.5×10~9/L、不伴随C-KIT突变、做过HSCT的成人t(8;21)AML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不伴有髓外浸润、CD19~+患者仅在OS上具有优势;多因素分析显示,WBC≤3.5×10~9/L的患者在OS、PFS上均优于WBC3.5×10~9/L的患者(P0.05)。结论:中国的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与报道的国外人群基本相似,WBC≤3.5×10~9/L是t(8;21)AML的预后良好因素,C-KIT突变是t(8;21)AML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表达对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or lymphoma,DEL)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MYC、BCL2和P53表达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2012年9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经明确病理诊断的初诊DLBCL患者8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淋巴组织标本MYC、BCL2、P53、CD10、BCL6、MUM1和Ki-67的表达。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YC、BCL2和P53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对比P53~-组患者,P53~+组患者LDH水平和NCCN-IPI评分更高,治疗总有效率(ORR)更低,总生存时间更短,死亡率更高(P值均小于0.05)。在MYC~+、BCL2~+或MYC~+/BCL2~+的DLBCL患者中,P53~+患者的OS显著更短(P0.05);MYC~+/P53~+患者比MYC~+或P53~+患者的OS更短(P0.05);在MYC~+/P53~+组中,BCL2表达与否对该组患者预后影响不显著(P0.05);在伴有MYC~+/P53~+、MYC~+/BCL2~+和BCL2~+/P53~+的DLBCL患者中,MYC~+/P53~+过表达组OS最短(3年OS率为31.6%),其次是MYC~-/BCL2~+/P53~+组(3年OS率为46.2%),MYC~+/BCL2~+/P53~-组OS较长(3年OS率为63.6%)(P值均小于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本队列中P53表达和NCCN-IPI是独立预后因子。结论:P53与MYC表达对DLBCL患者预后有负协同作用;P53表达加强了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不利预后;MYC~+/P53~+共表达比MYC~+/BCL2~+双表达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淋巴细胞中CD39~+CD4~+CD25~+T细胞比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ML患者157例(AML组),并将其按AML 5种亚型分为AML-M1、AML-M2、AML-M3、AML-M4和AML-M55个亚组,以41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CD39~+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根据CD39~+CD4~+CD25~+T细胞或CD4~+CD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将AML患者分为低、中、高水平组。结果 AML组及各亚组CD39~+CD4~+CD25~+T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ML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4~+CD25~+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ML-M1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ML-M2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39~+CD4~+CD25~+T细胞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髓外浸润比例及骨髓原始细胞CD34、CD7阳性率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细胞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之间髓外浸润及CD34、CD7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D39~+CD4~+CD25~+T细胞低水平组比较,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下次治疗时间(TTT)较短(P0.05);而CD4~+CD25~+T细胞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之间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39~+CD4~+CD25~+T细胞比例升高与AML预后较差有关。CD39或可作为AML疾病发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危初诊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巩固治疗前微小残留病变(MRD)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中危初诊中青年AML共262例,所有患者均在诱导化疗后达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对患者的总体和亚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40岁的患者中,巩固治疗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5年累积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40.92%、63.51%(P=0.01);而≥40岁的患者则分别为23.61%、49.14%(P=0.00);诱导化疗早期缓解和晚期缓解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63.51%、41.33%(P=0.01);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治疗5年累积总生存(OS)率分别为23.65%、69.32%(P=0.00),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26.44%、52.30%(P=0.01)。接受PR-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74和60例;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0.05);接受PR-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0.05)。接受allo-HS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66和62例;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0.05);allo-HS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染色体核型、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是患者累积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染色体核型是患者累积L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达MLFS后MRD状态和巩固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累积复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总生存与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独立相关,而染色体核型则与患者累积LFS独立相关;对于中危中青年AML患者诱导化疗达MLFS后推荐接受allo-HSCT进行巩固治疗,尤其适用于<40岁且巩固治疗前MRD阳性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56在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45例非AML-M3 AML患者免疫表型,以CD56、CD19、CD117、CD34、CD33为标志,CD45设门MRD分析。结果 145例AML患者中CD56阳性37例,占25.52%,CD19阳性17例,占11.72%,分布在M1、M2、M4、M5。CD56或/和CD19阳性的AML患者共49例,其中CD56和CD19同时阳性5例,均为M2亚型。P170蛋白阳性36例,占24.83%,其表达率与CD56呈显著正相关(P<0.01)。48例AML患者在诱导治疗结束和维持治疗第14、32、56周作MRD检测。单纯CD56+组MRD阳性率93.55%,复发率77.41%,与单纯CD19+组(MRD阳性率25.00%,复发率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56+CD19+组MRD阳性率100.00%,复发率80.00%,与单纯CD5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CD19+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56、CD19在非M3 AML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骨髓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不同疾病阶段、不同预后风险患者间的骨髓免疫功能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1例AML确诊患者治疗前的骨髓样本,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样本中各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9~+等)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并将结果与公共数据平台获取的健康者骨髓样本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进行比较。AML患者分别为初诊(94例)、继发(18例)及化疗缓解后复发患者(19例),共3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差异;进一步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将初诊AML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比较3组间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回溯复发组患者初发时的骨髓样本检测结果,配对比较初发与复发时样本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健康者比较,AML患者骨髓样本中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31.73%±12.38)%比(21.40%±7.33%),P0.001],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著降低(9.62%比14.03%,P0.01;1.04比1.48,P0.05);复发患者骨髓样本中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初诊患者显著增高[(41.56±11.64%)比(29.86±12.20%),P0.001],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著降低(4.18%比11.82%,P0.05;0.59比1.12,P0.05)。配对比较显示,复发患者的CD19~+B细胞百分比与其初发时比较显著降低(2.40%比12.41%,P0.05)。94例初诊AML不同预后风险度的3组间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L患者骨髓呈明显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状态,AML复发患者的骨髓免疫功能抑制较其初发时更为显著,提示检测AML患者骨髓淋巴亚群的分布情况可能是评估疾病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临床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2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68例新诊断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D25在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结果:168例中29例(17.26%)患者白血病细胞表达CD25抗原。CD25~+AM L患者多发生在高危及正常核型中,伴初诊时相对较高的WBC及Plt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与CD25~-AM L患者相比,CD25~+AM L患者CR率低,1个疗程CR率分别为49.02%和16.00%(P0.05),2个疗程CR率分别74.60%和为46.67%(P0.05),OS时间明显缩短(P0.05)。CD25~+AM L患者高危核型组与中危核型组比较,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CD25表达的AM L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危险因素,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D7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CD7表达情况与CEBPA突变的相关性,明确其在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AML患者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98例初治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在全部患者以及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组中,分别比较CD7阳性(CD7+)和CD7阴性(CD7-)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联合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状态初步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结果在CD7+组中,CEBPA单位点和双位点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33.9%,显著高于CD7-组(5.3%和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CEBPA野生型患者中,CD7+组患者相较CD7-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P=0.001)、复发率高(P=0.023),而两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EBPA突变患者中,CD7+组显示有更长的OS期(P=0.019)和DFS期(P=0.010)。根据CD7表达和CEBPA突变与否将AML患者分为三个亚组:CD7+伴CEBPA突变组、CD7-组和CD7+伴CEBPA野生型组。三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80.2%、48.0%和30.6%(P<0.001),3年的DFS率分别为74.1%、37.4%和22.2%(P<0.001)。结论CD7+组中CEBPA突变率显著高于CD7-组,CD7+在CEBPA野生型组和突变组AML中存在截然相反的预后意义。根据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与否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5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2例]诱导治疗前后及5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及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初诊白血病各组CD3~+、CD3~+CD4~+、CD3~+CD8~+、NK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初诊白血病各组患者Treg细胞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L和ALL治疗组完全缓解患者Treg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AML初诊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L初诊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AML组缓解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高于治疗前(P0.05),ALL组缓解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LL治疗后未缓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LL治疗后未缓解者的其余各项指标及AML治疗后未缓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诊白血病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明显,完全缓解组的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说明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急性白血病严重程度、疗效及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