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提供依据。方法应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76.2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3株(22.77%),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真菌1株(0.99%),为热带假丝酵母菌。移植和非移植患者病原菌分布构成略有不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2.9%和55.0%。检出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1株(2.9%),肺炎克雷伯菌3株(1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6株金葡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2株(33.3%)。12株CNS中检出8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6.7%)。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率均达100%。结论本院血液科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多样、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居多,且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及时监测病原菌的菌属分布和耐药变迁,可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蔡林静魏小磊魏永强郭绪涛江雪杰张钰余国攀戴敏叶洁瑜周红升徐丹黄芬范志平许娜史鹏程宣丽冯茹刘晓力孙竞刘启发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6):479-48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4年内22717例次患者共发生582次血流感染,2018-2021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2.79%、2.99%、2.79%和2.02%。共分离出59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87株(81.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81株(13.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糖球菌和屎肠球菌;真菌31株(5.2%),以热带念珠菌为主。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0%、15.3%、15.4%和3.3%。主要非发酵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9.6%、13.3%和21.7%。81株革兰阳性菌中仅2例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2018-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455,P=0.02);住院时间>20 d患者较<20 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较低(t=-3.623,P=0.042).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仍以Gˉ菌为主,对Gˉ菌及G+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临床对该类患者及早正确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可降低BSI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疾病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谱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该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血液病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进行了病原菌调查。结果调查期间从各类标本中共检出不同病原菌304株,居前3位的是革兰阴性菌占56.9%,真菌占28.3%,革兰阳性菌占14.8%。病原菌主要来自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其对头孢类、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相关主要感染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感染占36.4%,恶性淋巴瘤占29.9%,多发性骨髓瘤占19.8%。结论血液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急性白血病为化疗高发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以期提高血流感染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该院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科74例患者血培养分离的74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株52株,占70.3%,革兰阳性菌株19株,占25.7%,真菌3株,占4.1%。前五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9.2%)、肺炎克雷伯菌(14.9%)、金黄色葡萄球菌(6.8%)、屎肠球菌(4.1%)和阴沟肠杆菌(4.1%)。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多对阿米卡星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中无明显耐药发生,但有1株屎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提示:病死率在不同年龄(P=0.015)、降钙素原(PCT)水平(P=0.015)、白蛋白水平(P=0.034)、合并基础疾病(P=0.006)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基础疾病、血清PCT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是该组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该院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目前尚无严重耐药情况。治疗过程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血清PCT及白蛋白水平,及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血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2898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41株,阳性率为11.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82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140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19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病原菌主要分布于急诊病区、肿瘤内科和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较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较敏感。结论临床应多做血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最佳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血液病房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儿童血液病房发生BS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情况等。结果 发生BSI患者145例,共分离出菌种1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2株(59.3%),革兰阳性菌59株(38.1%)。前四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肺炎克雷伯菌(16.1%)、大肠埃希菌(13.5%)和铜绿假单胞菌(9.7%)。铜绿假单胞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更易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ESBLs)检出率分别为66.7%和4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88.0%和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6.6%和13.3%。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金黄色葡萄球(MRSA)检出率分别为81.1%和32.4%。葡萄球菌属无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儿童血液病房B...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海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菌种构成比、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 641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73株(22.74%),肠杆菌科细菌933株(56.85%),非发酵菌291株(17.73%),真菌44株(2.68%)。分离率为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61.7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为4.2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到13.30%,非发酵菌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长海医院血流感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为阳性球菌和非发酵菌,除细菌外,念珠菌血流感染也越来越常见,临床应重视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趋势,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血液病患者病原菌种类及产生物膜菌种分布,为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和人工制备生物膜方法,对4家医院血液病患者所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产生物膜细菌的种类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共有1 153株病原菌纳入分析,分离自痰液、血液和尿液,构成比依次为40.5%、30.2%和10.4%。这些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构成比依次为62.8%、33.5%和3.7%;此3类细菌形成生物膜菌株的比例依次为41.0%、41.5%和88.4%。产生物膜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性高于非产生物膜菌株。结论 血液病患者易感部位为呼吸道和血液,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有41%以上菌株易产生物膜,多数真菌能产生物膜,产生物膜菌株耐药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患者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血液内科送检的血液或骨髓标本,使用BACTEC-9120血培养仪培养,用MicroScanWalk Away-40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1012份血液病患者的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17株,阳性率11.6%,117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1株(43.6%),革兰阳性菌50株(42.7%),真菌16株(13.7%),最常见的菌种依次是:大肠埃希氏菌28株(23.9%),人葡萄球菌人亚种25株(21.4%),表皮葡萄球菌10株(8.5%),肺炎克雷伯氏菌10株(8.5%),近平滑念珠菌6株(5.1%),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是75%和3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阳性率85.7%,病原菌出现很高的多重耐药性,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结论本分析结果显示,我院血液科患者血流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和CNS为主,具有多重耐药性,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血液病患者血培养的检测和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13.
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霉菌感染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霉菌感染的发病原因及其诊断和治疗,对1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温、血常规检查、痰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诊断、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14例中有呼吸道症状者11例,7例痰粘稠不易咳出,11例胸片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10例白色念珠菌感染(71.4%),2例曲霉菌感染;8例中性粒细胞<0.5×109/L(57.1%),3例<1.0×109/L(21.4%);对这些霉菌感染病例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7天以上;对曲霉菌感染者给予二性霉素B,余12例用氟康唑治疗2周以上;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并消失者6例(42.9%),治疗2周内症状改善并消失者5例(35.7%),3例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原因与强烈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早期诊断较困难,对此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肿瘤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儿童血液肿瘤患者收集的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实验资料。结果共送检321份标本,检出致病菌94株,检出率29.3%,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1株(54.3%)、革兰氏阳性菌33株(35.1%)、真菌10株(10.6%);除铜绿假单胞菌外,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5%),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三种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几乎耐药(〉90%);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高,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儿童血液肿瘤并发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耐药率都增高,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冬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标本分离培养后,予以鉴定到种并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376株病原菌中,G^-杆菌占46.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菌种,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G^ 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的出现率相当高,MRSA和MRCNS的感染率分别高达82.3%和86.7%,无万古霉素耐药株;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上升。结论依据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合理选择抗生素是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离休老年血液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为提高老年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60例离休老年血液病患者进行闻卷调查,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和原因。结果离休老年血液病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支持利用度相对不足。结论离休老年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应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此类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血液培养被认为是诊断血液感染的金标准,但是要花费数日鉴定出病原体.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随着技术进步,分子诊断与临床实验室诊断关系愈加密切,能够为血流感染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文章对分子诊断学在细菌和真菌性血流感染检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G 菌)占42.2%,革兰阴性菌(G-菌)占34.3%,真菌占3.5%。58.8%致病菌分离自恶性血液病患者,27.5%来自不明原因的发热(FUO)患者。此外,在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减少时分离出的致病菌就占到51.0%。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而G 菌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最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imipenem)最敏感,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血液科病房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肿瘤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对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时选择无发热和感染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0例).全部发热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