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合并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菌种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以30 d病死率为主要终点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6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12株(69.1%)、革兰阳性菌42株(25.9%)、真菌8株(4.9%)。在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前4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共发现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8例次,其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最高。总30 d病死率为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疾病状态、粒缺持续时间、Pitt菌血症评分。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应根据本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防治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调查582例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分析其中30例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袁现、血液中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同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90例非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感染因素与住院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动静脉插管和中性粒细胞数有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3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医院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64.1%发生血流感染时为粒细胞缺乏,所有患者均有发热,45.7%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82.6%检测到降钙素原升高。检出10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70.1%),革兰阳性菌27株(25.2%),真菌5株(4.7%)。药敏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80.9%和91.3%;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1.2%和5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尚敏感。92例患者死亡35例(38.0%),初始经验治疗抗生素是否有作用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经验治疗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病死率略低于非碳青霉烯类治疗组(28.6%对4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较差,致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发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引起关注。初始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可显著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液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和反复化疗使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而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因而院内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提高,许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已大为改善,如何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血液科临床上面临的新问题.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收治的763例血液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护理对策,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和反复化疗使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而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因而院内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提高,许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已大为改善,如何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血液科临床上面临的新问题.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收治的763例血液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护理对策,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qSOFA)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简称CD64指数)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5例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感染组),另选择同期恶性血液病无感染患者45例(非感染组)作为对照。测定CD64指数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水平,评估患者的qSOFA评分。分析qSOFA评分、CD64指数与TNF-α、IL-6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qSOFA评分、CD64指数、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中死亡患者qSOFA评分、CD64指数、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P<0.05);血流感染患者qSOFA评分、CD64指数与TNF-α、IL-6呈正相关(P<0.05)。qSOFA评分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637(95%CI:0.582~0.755),C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毛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在本中心经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毛霉菌感染的18例血液病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3-54)岁,均经过感染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毛霉菌感染,其中单纯毛霉菌感染16例,毛霉菌+曲霉菌混合感染2例; 12例患者为恶性血液病,6例患者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均为长期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感染累及的常见部位为鼻窦和肺部,部分患者存在多个系统受累表现;血液病的缓解状态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对预后有影响,所有患者均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治疗,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 3例静脉用抗真菌药物,均无效。结论:血液病合并毛霉菌感染诊断困难,早期明确诊断后,积极改善患者原发病状态,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医院感染的特点,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16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医院感染231例次的感染部位、病原体、抗感染治疗方案和疗效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病原体以细菌为主;广谱抗菌药的降阶梯治疗对控制感染的有效率及降低与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均有明显效果.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菌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降低与感染相关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以期提高血流感染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该院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科74例患者血培养分离的74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株52株,占70.3%,革兰阳性菌株19株,占25.7%,真菌3株,占4.1%。前五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9.2%)、肺炎克雷伯菌(14.9%)、金黄色葡萄球菌(6.8%)、屎肠球菌(4.1%)和阴沟肠杆菌(4.1%)。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多对阿米卡星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中无明显耐药发生,但有1株屎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提示:病死率在不同年龄(P=0.015)、降钙素原(PCT)水平(P=0.015)、白蛋白水平(P=0.034)、合并基础疾病(P=0.006)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基础疾病、血清PCT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是该组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该院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目前尚无严重耐药情况。治疗过程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血清PCT及白蛋白水平,及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特征.结果 最常见细菌感染部位为血流感染(69例,62.2%),其次为呼吸道感染(22例,19.8%).病原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其余为革兰阳性球菌; 同时检出7株真菌.各类病原菌的耐药性严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82.9%和54.5%;葡萄球菌中分别检出MRSA 2株和MRCNS 12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仍有较好敏感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仍较敏感.鉴于ESBLs的高检出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已不适宜作为经验用药.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分离的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参考本地区感染细菌分布和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周敏  乔丹  朱咏臻  韩立中 《检验医学》2020,35(3):189-194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经验治疗和院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net 5.6软件对2014年4月—2018年3月分离自150例恶性血液病继发感染住院患者的268株病原菌进行菌株分布、样本来源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结果268株病原菌中,有221株(82.5%)分离自呼吸道样本,19株(7.1%)分离自血液样本。最常见的病原菌类型是革兰阴性菌(41%),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7.8%、大肠埃希菌占6.7%、肺炎克雷伯菌占6.0%;其次为真菌(40%);革兰阳性菌仅占19%。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有较好的敏感性;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糖肽类和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较敏感。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革兰阴性菌分离率较高,且分离自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受试的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分离株。结论恶性血液病继发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和耐药状况有其自身特点,建议对分离自血液病患者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63例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22例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41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Ⅱ(ATⅡ)、血栓弹力指标最大振幅(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水平。结果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SD-t分别=3.47、6.92、5.86、7.02、7.24、7.97,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LSD-t分别=6.94、5.68、3.74、2.75、6.32、2.96、3.06、4.02;9.26、8.95、7.92、7.95、7.95、6.25、8.74、8.46,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分别=8.96、7.96、6.83、7.06、7.03、5.38、8.36、7.90,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和G-菌血流感染组中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PCT、CRP、D-D、PT、APTT、TT、MA水平均高于非重症患者,而FIB、ATⅡ、CI水平则低于非重症患者(t分别=2.18、2.63、8.17、4.93、12.02、7.68、5.02、2.17、4.63、3.97;4.01、9.18、9.00、6.19、13.50、10.78、4.63、3.90、6.19、4.62,P均<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PCT、CRP以及凝血指标D-D、PT、APTT、TT、FIB、ATⅡ、MA、CI的水平与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下呼吸道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学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72例患者痰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3种抗生素,足疗程最佳有效剂量共10~14d。结果:共培养出8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87%,革兰阳性菌9.6%。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敏感。结论:老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高,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了解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体外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留取2001-2005年化疗患者院内感染血、痰、尿等的非重复标本,体外分离、鉴定菌株,以Kie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5年来血液病房的检出细菌以G^-杆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G^+球菌及真菌近年比例缓慢上升,主要为肠球菌属和念珠菌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近年检出较多,大多数G^-杆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仍高度敏感。结论: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G^-菌,但G^+菌、真菌以及耐药菌株检出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安自民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08~2011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1 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4例,占15.52%,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1.76%,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株,占38.23%,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14.70%,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并不显著高于颈内静脉插管(x2=0.914,P=0.339);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x2=13.350,P=0.001);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x2=0.284,P=0.991).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培养,以分析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222份BALF标本共分离出80株病原菌,对80株BALF培养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LF阳性率36%,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6.25%,革兰阳性菌占25.00%,真菌占18.75%;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性高,革兰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如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高。结论 BALF培养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重视BALF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培养结果可对诊断肺部感染和抗菌药物目标性治疗提供确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 292例,采集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分析其菌群分布及耐药率。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感染率为30.57%。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7.85%;其次为血液感染占20.97%。分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为367株(65.77%),革兰阳性菌为142株(25.45%),真菌49株(8.78%)。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则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碳青霉烯类和加酶抑制剂药物在革兰阴性菌感染中敏感率最高,在90.00%以上。革兰阳性菌感染中糖肽类和达托霉素的敏感率都是100.00%,其次是替卡西林/棒酸,敏感率是84.93%。感染的真菌所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率都是100.00%。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感染率较高,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病原菌且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在感染中也占有较高比例。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急性白血病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最高;急性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病例在粒细胞缺乏症期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病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越低,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也越高。病原体以G-菌最多,其次为G+菌、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最多见,其次为消化道、皮肤黏膜;在感染后起效药物中,三代头孢菌素最多,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血液病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