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l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及其相关性肝病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临床类型分为5组自然痊愈组(66例)、无症状HBV携带组[22例)、慢性乙肝组(65例)、乙肝肝硬化组(失代偿或代偿肝硬化)(28例)和原发性肝癌组(51例);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ELISA法对5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l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慢性乙肝组血清中slCAM-1水平(910 ±2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67 ±107)μg/L(t=4.172,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 179 ±541)μ g/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t=3.208,P<0.01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906 ±682)μ g/L,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t=4.084,P<0.01).自然痊愈组血清slCAM-1水平(594±348)μg/L及无症状携带组血清slCAM-1水平(570±侣1)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及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slCAM-1的表达均升高,这可作为临床乙肝活动和乙肝相关性肝病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l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及其相关性肝病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临床类型分为5组:自然痊愈组(66例)、无症状HBV携带组[22例)、慢性乙肝组(65例)、乙肝肝硬化组(失代偿或代偿肝硬化)(28例)和原发性肝癌组(51例);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ELISA法对5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l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慢性乙肝组血清中slCAM-1水平(910 ±2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67 ±107)μg/L(t=4.172,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 179 ±541)μ g/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t=3.208,P<0.01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906 ±682)μ g/L,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t=4.084,P<0.01).自然痊愈组血清slCAM-1水平(594±348)μg/L及无症状携带组血清slCAM-1水平(570±侣1)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及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slCAM-1的表达均升高,这可作为临床乙肝活动和乙肝相关性肝病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程度量化诊断价值.方法:以10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89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和6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MCV、RDW、SAA水平、肝功能指标和CT肝脏体积,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CV、RDW和SA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白蛋白(ALB)和血小板(PLT)水平在肝硬化组、乙肝组和对照组中明显增加(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W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MCV、RDW和SAA在肝硬化组、乙肝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苷酸(HBV-DNA)水平高于乙肝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根据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分为轻度损伤(n=34)、中度损伤(n=51)和重度损伤(n=22)组,三组的MCV、RDW、SAA水平和CTP、MELD评分比较,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P<0.05),CT肝脏体积比较,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CV、RDW、SAA水平与CTP评分、MELD评分均成明显正相关(P<0.05),与CT肝脏体积呈明显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V、RDW和SA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RDW和SAA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71.48%,AUC值为0.841,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结论:MCV、RDW和SAA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h22细胞及IL-22分子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肝硬化组),肝癌伴乙肝肝硬化患者38例(肝癌组),及门诊健康受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慢性乙肝组)。收集各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信息,并分别收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份,一份用ELISA方法测定IL-22表达水平,另一份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h22细胞含量。统计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患者的AST、ALT、TBIL和ALB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肝癌组患者AST、ALT、TBIL和ALB高于乙肝肝硬化组(P<0.01),慢性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间AST、ALT、TBIL和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AST、ALT、TBIL和ALB逐渐升高(P<0.05)。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Th22细胞含量及IL-22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肝癌组的Th22细胞含量及IL-22表达水平高于肝硬化组(P<0.05),慢性乙肝组的Th22细胞含量及IL-22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Th22细胞含量及IL-22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Th22及IL-22水平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乙肝所致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将医院2014.06~2015.06间收治的89例乙肝所致肝硬化患者、63例慢性乙肝肝炎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纳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分析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RBC、PLT及PCT水平在对照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中呈依次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MCV、RDW、MPV及PDW水平在对照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中呈依次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上升,肝硬化组患者RBC、PLT及PCT水平依次下降,MCV、RDW、MPV及PDW水平依次上升,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RBC、PLT及PCT水平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MCV、RDW、MPV及PDW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在反应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用健软汤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软汤,两组总疗程均为24周。[结果]两组均能升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P0.05),且在升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肝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健软汤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具有较好疗效,可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江阴市人民医院60例慢性乙肝、149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标本,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ER2水平,比较不同组间、不同肝硬化严重程度患者间血清HER2水平,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ER2水平与临床参数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ER2浓度在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分别为9.21±2.59 ng/mL、11.59±4.43 ng/mL和17.60±6.03 ng/m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HER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乙肝肝硬化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血清HER2(16.57±4.67 ng/mL)高于Child A级(12.11±3.65 ng/mL,P=0.000)及B级(14.48±4.53 ng/mL,P=0.02)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ER2水平与BIL、AST、ALT、PT呈正相关(P均<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与MELD评分无相关性。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ER2水平高表达,且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ER2可能参与乙肝后肝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CR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评分、血清sCR1水平、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CR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降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乙肝病毒清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相关性。方法测定151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依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等指标将患者分为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心源性猝死组(SCD组),同时按红细胞分布宽度高低将冠心病患者分为4级:Ⅰ级(红细胞分布宽度:0%-13%)、II级(红细胞分布宽度:13%-14%)、Ⅲ级(红细胞分布宽度:14%-15%)、IV级(红细胞分布宽度:15%),将各组间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不同分组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越高,其发生AMI及SCD的比例越高,尤其是红细胞分布宽度15%组发生AMI及SCD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较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激素在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一时期年龄性别匹配的18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差异,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乙肝肝硬化组FT_3水平低于对照组,FT_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FT_3水平低于对照组,Child-Pugh B、C级患者FT_4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hild-Pugh A级患者,对照组和Child-Pugh A、B级患者TSH水平高于Child-Pugh C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与FT_3、TSH呈负相关,与FT_4呈正相关(P<0.05);MELD评分与FT_3、TSH呈负相关,与FT_4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肝硬化的严重程度,FT_3可以作为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sh肝功能分级与血清肿瘤抗原CA125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对34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7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Child分级A级、B级、C级的患者各17例检测血清CA125值,并用组间t检验比较慢性乙肝肝功能正常者与对照组、肝硬化不同分级患者血清CA125值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组血清CA125值[(10.61±5.94)U/ml]与对照组[(9.92±5.43)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CA125水平[(86.78 4±55.43)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A级组血清CA125值[(23.32 ±4.83)U/ml]显著高于慢性乙肝无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B级组[(43.21±10.57)U/ml]、C级组[(239.32 ±90.83)U/ml]与慢性乙肝肝功能正常者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A级患者与肝硬化B级、C级患者血清CA125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Child-Push肝功能分级、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血清CA125呈正相关(r=0.347,0.318,0.329,均为P<0.01),血清白蛋白含量与血清CA125呈负相关(r=-0.309,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程度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CA125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参考指标,其水平高低可作预测预后的参考.血清CA125水平显著升高者应积极行保肝、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邱埜 《中国乡村医生》2023,(16):101-103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的诊断价值与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广东省陆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的病毒性肝病患者113例为观察对象,设为肝病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人员11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比较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肝病组患者TBiL、ALT、TBA水平高于对照组,PA、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TBiL水平低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ALT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慢性肝炎患者PA水平高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ALB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TBA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指标可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发挥显著作用,可辅助临床鉴别肝病类型,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24个月的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Child-Pugh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应用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抑制HBV-DNA的复制,改善肝功能,缓解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16-19
目的 探讨肝脏酶谱对肝病类型及预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计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乙肝患者43例、慢性乙肝患者5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32例、健康体检者45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五组患者肝脏酶谱水平,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胎蛋白(α-fetoprotei,AFP),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五组血清ALT、AST、GGT、ALP、AF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乙肝组ALT、AST、GGT、ALP显著高于其余四组(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ALT、AST、GGT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肝癌组AST、GGT、ALP、AF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当以血清肝脏酶谱联合预测急性乙肝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预测慢性乙肝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预测肝硬化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预测肝癌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62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脏酶谱与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LP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预后相关因素。结论通过检测肝脏酶谱水平有助于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且ALP可以用于肝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乙肝及其合并肝硬化患者止血与凝血指标改变规律.方法 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确诊的116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慢性乙肝52例,计为乙肝组,乙肝合并肝硬化64例,计为乙肝肝硬化组,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 PLT、PCT、Fbg、PC、AT指标比较,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乙肝组与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T、aPTT、TT指标比较,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乙肝组与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及抗凝指标对慢性乙肝及其合并肝硬化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价值,且患者凝血障碍随肝脏疾病进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前白蛋白(PA)水平在监控乙肝患者病程进展及转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慢性乙肝患者13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49例(慢乙肝组),乙型肝炎肝硬化45例(肝硬化组),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43例(肝衰竭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ADA、P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血清A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肝衰竭组血清ADA水平明显高于慢乙肝组,PA水平明显低于慢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Al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ADA、PA、ALT、AST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ADA、PA、ALT、AST、Alb异常率明显高于慢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联合检测ADA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病毒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及Child-Pugh评分,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HBe Ag阳性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ALT、AST、Tbil及Child-Pugh评分均降低,ALB水平升高(t=4.37~6.80,P0.01或P0.05),且观察组血清ALT、AST、Tbil及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而ALB高于对照组水平(t=3.62~5.09,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HBV-DNA、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χ~2HBV-DNA=4.49,χ~2 HBeAg=6.57,P0.05)。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具有比较肯定的效果,能够快速清除HBV病毒,降低了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改善了肝功能,延缓了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相关生化指标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200例,并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级,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清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统计分析相关性。 结果 三组乙肝肝硬化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升高逐渐升高(P<0.001),三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呈梯度升高(P<0.001),清蛋白在三组患者中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升高逐渐降低(P<0.001),三组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不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05),HBV DNA定量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267,P=0.044),但HBV DNA定量与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AST/ALT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临床上不能根据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