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2006年一篇文章中谈到"三理养生",后来被许多文章引用,当时说哲理养生只是为了和生理、心理凑成"三理",自己已感到其中的"哲理养生"说法不甚准确。现在许多养生文章谈心理养生和生理养生的比较多,但心理养生和生理养生离不开世界观的影响和指导。哲理只是世界观的一种表达形式。因此,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世界观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于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3.
"七损八益"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但书中未详述其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天下至道谈》出土,其公认的解释才为房中养生之术。历代医家为通晓真意,以解释"七""八"为突破口,分别从"脏腑""男女生理""生命过程"等方面对"七损八益"的含义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丰富了《内经》理论,也为后世认识和挖掘养生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慎动"一词始出周敦颐所撰《通书》,原属于哲学范畴。直至明代,万密斋秉承前人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在《养生四要》中首次将"慎动"作为卷名并提出"慎动养生",认为慎动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尽管万密斋对慎动养生的含义、方法及意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笔者认为不少古代医家的理论和典籍中都有体现慎动养生的含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应归于慎动养生的范畴,并将慎动养生的内涵总结为4个方面,即运动要适度,情志要平和,运动要因时,治动应有法。故对中医慎动养生思想内涵的总结与探讨之于当代养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于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①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②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③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④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道,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的生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则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而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兹分述如下: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并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今天看来,这种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则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而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兹分述如下: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从中医生理的角度,分析人体精、气、神等的生成、运化之机,并认为"生理既明,而养生之理寓其中矣"。文章对张锡纯所提及的人身神明、元气、大气、及君火、相火等生理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将篇中提到的养生方法初步用于实践,尝试对张锡纯养生理论基础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养生。随着"亚健康"这一概念的提出,防病的理念逐渐被人们认可并重视,医学界也不再只是以治病为主,而是防治相结合,尤其中医更为凸显。明代医家万全在其《养生四要》中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种养生观,至今已有多名学者对此做过研究,本文兹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法构建"动-定序贯八法"消渴运动养生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出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经数据预处理后建立"动-定序贯八法"消渴运动数据库,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搜索到相关文献76篇,运动总类型有51种,总频次332次。经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后,建立符合补肾固本、疏肝理气、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润燥、清热利湿、调养心神8种治法的运动养生方案。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法构建了"动-定序贯八法"消渴运动养生方案,其疗效还需临床应用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思维的视角,对秋意的征象进行分析疏理,挖掘《内经》"秋谓容平"所体现秋之"圆满""收敛""肃杀""平顺"意象,进一步沟通传统文化与中医哲学的理念联系,充分阐明《内经》相关生理、病理、防治、养生等原理与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相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相调节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观察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分别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而针刺"中脘""气海"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且针刺以上不同穴位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穴位的双相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有双相调节效应,可能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综合作用是纠正机体机能活动向正常平衡与稳态状态方向的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13.
《中外卫生要旨》汇编了大量"中外先哲"的养生要语及西医卫生知识,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养生精髓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卫生保健知识,宣传了西方医学关于生理卫生的理论及新式养生观念。该书除论述中外相通的养心与运动方法外,具体提到了中西融合之饮食调养、饮食营养与消化的一些生理知识,如细分食物的化学成分,茶叶的化学成分等。指出了居处日光的照射、空气的流通、水的清洁与用水卫生、公共环境的洁净等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些都是养生防病需要注意的方面。由此,中医养生内容与西方运动学、营养学、卫生知识融为一体,中西医学养生理念开始交融。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休息在家,随意翻阅了一些旧书,其中一本名称为《养生谚语》,令我爱不释手,现略加归纳如下,希望有助于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讲究饮食卫生如"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热饭冷茶泡,郎中医无效""汤泡饭,嚼不烂""每天喝点粥,养生防病入""五谷杂粮皆进肚,  相似文献   

15.
正养生的格言,读之使人受益无穷。如:"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甜言夺志,甜食坏齿""寒从脚下起,病人口中入""有病早医,无病早防""衣服早补补丁少,有病早治痛苦少""贪吃贪睡,添病减岁""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等等。有些格言可以说是一味"良药",如"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6.
罗凌介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该思想的核心是“调心”,即情志调节是养生的关键。具体方法包括3个方面:①情志调节;②饮食养生;③运动养生。其中,情志调节分为:清净耳目,保持乐观情绪,学会适应、保持心理平衡,顺应自然。饮食养生归纳为:重视食养,饮食有节,先食疗、后药饵,顺应四季、合理选食。运动养生应依据4个原则:①因人而异选择运动项目;②放松身心是关键;③“动以养形”应结合“静以养神”;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此养生思想和方法对日常个人养生和临床调养同样适用,贵在心神如一并长期实践。  相似文献   

17.
壮医养生思想是壮族人民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渐总结积累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和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在壮医养生理论"阴阳为本,三气同步,气血均衡"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顺应天地,同步天地人三气""畅通‘道路’,协调脏腑气血功能""均衡气血,涵养机体形神""祛毒补虚,益气安神""和谐情志,养性宁神"五方面探析壮医养生思想调摄失眠的法则,初步探讨壮医养生方法对失眠的防治,旨在为人们防治失眠提供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两种观点。“动”态养生观者强调运动锻炼、工作多思、营养、社会接触等等;“静”态养生观者提倡静坐、恬淡、寡欲、素食、节食等等。两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动”与“静”两者无优劣之分,也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获得良好的养生效果,必须动静结合。古人云:“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中医认为,人体是由“形”和“神”构成的。两者统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女性在生理、情志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中医古代养生文献研究,从调神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4大方面阐述了知识女性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力  徐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5-1397
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安全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