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4例肾透明细胞癌的生长方式、楔形征、是否含脂肪、钙化、假包膜、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及粗大瘤内血管等CT征象对两组病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两组间如生长方式、楔形征、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及粗大瘤内血管等征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如性别、边界、皮质掀起征、强化是否均匀及钙化灶等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观察病灶的生长方式、平扫密度差异、强化特征、粗大瘤内血管等CT特征,对于鉴别EAML与ccRC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 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6例,男2例,年龄56~68岁,平均62.5岁.7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曾行MRI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8例均误诊,其中4例术前误诊为肝癌(HCC)和肝血管瘤,3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血管肉瘤.结果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1)CT、MRI平扫呈等低、低或等高密度(信号),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5~8 cm;(2)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或较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可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或周边有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3)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仍有畸形血管可以辨别.结论 影像学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少部分需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HEAML患者的64层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均为女性,7例单发,1例多发.8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粗大的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粗大畸形的血管仍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周边可见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低于腹主动脉.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6例可见假包膜,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强化. 结论 HEAML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内部或边缘出现粗大畸形的静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10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肿瘤平扫呈相对高密度、向肾外突出、乏脂肪;增强明显不均性强化(快进慢出)、瘤体较大但无分叶、包膜完整,多与肾分界清晰;其内常有轻度变性坏死区.镜下见密集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均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的有助于定性诊断的特点,与病理结构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9例均误诊,其中6例术前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转移瘤。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明显强化,6例动脉期可见早期引流静脉,8例动脉期或门脉期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结论 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诊断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7.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影像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HMEA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像表现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4例HMEA中,2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诊断正确。影像表现主要为:(1)平扫呈等低或等稍高密度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病理特点足瘤内有丰富的窦隙状薄壁分隔微血管网,无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1例伴厚壁的血管。(2)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的HMEA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快出”,中央可见粗大的动脉。病理特点为瘤中央有畸形粗大厚壁的动脉,无脂肪细胞夹杂其间。结论HMEA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构直接相关,根据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HAML)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 方法 同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Epi-HAML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8例Epi-HAML中女7例,男1例.术前均误诊,其中4例术前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2例误诊为腺瘤5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8例Epi-HAML均为单发,边界清楚.CT平扫呈稍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2例病灶中间及边缘分别见局限性斑点及弧线样低密度影,CT值约-13 ~-17HU.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同反相位末见明显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不均匀或均匀明显强化.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5例、“快进快出”型3例.动脉期4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2例在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 结论 Epi-H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与其他肝脏肿瘤相鉴别,但其诊断与鉴别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EA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CT、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8例患者中,7例为女性,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径42~68 mm,边界均清楚.6例CT表现稍低密度,其中1例可见脂肪密度,2例片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病灶MRI表现为T1 WI呈稍低信号,1例在反相位可见信号减低,T2 WI呈稍高、高信号.8例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快进慢出",2例呈"快进快出",1例呈"延迟强化".6例增强扫描见"中心血管征",2例见不完整假包膜.结论 HE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血管征、"快进慢出"强化方式及无假包膜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其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HME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结果:5例均为女性,影像学特征有:①平扫呈低或稍高密度(信号),边缘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3.7~9.5cm;②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或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可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或周边可见粗大畸形的血管;③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仍有畸形血管可以辨别。结论:HMEA多见于女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确诊仍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平滑肌脂肪瘤MS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等.结果 20例患者共有23个病灶,其中2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1个病灶为巨大囊性并出血.病灶最大的为11.5 cm×9 cm,最小的为0.8 cm×0.8 cm.左肾13个病灶,右肾10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呈类圆形,11个病灶呈圆形,2个病灶呈菌伞状,5个病灶见劈裂征;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11个病灶呈等密度.8个病灶内见少量脂肪成分,余病灶薄层(1 mm)未见脂肪成分.20个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环形强化,2个病灶呈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的病灶20个,轻中度强化病灶2个.增强皮质期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强化较肾实质弱,其内脂肪密度无强化.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CT平扫薄层显示细微脂肪成分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对于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以及自肾脏实质发出粗大的血管穿行于病灶的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MEA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2例,男性2例,年龄22~69岁,平均50.5岁。结果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其特征性表现:1平扫时多呈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楚;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或明显强化,少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部或边缘可见畸形血管影;3强化方式有快进快出或延迟强化,边缘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4病灶强化方式与病理特征关系密切。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缺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的CT和MR表现。11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8例行CT平扫+增强及MR扫描,2例仅行MR平扫。结果本组21例中,肿瘤最大6.5cm×7.0cm,最小0.8cm×1.0cm。肿瘤与肾实质交界表现为V型17例,杯口样改变4例。CT平扫19例呈高密度16例,等密度2例,呈混杂密度1例。MR检查10例T2wI呈均匀低信号2例,呈等及稍低混杂信号8例;T1WI呈等略低信号,D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9例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模式16例,呈持续强化模式3例。结论肾脏乏脂肪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密度(信号)、形态及强化方式等有助于和肾癌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 CT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49岁,1例上腹部疼痛,另1例因右侧下腹部包块就诊时偶然发现.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CT表现:肿瘤分别位于肝Ⅱ/Ⅶ段;平扫均呈稍低密度,其中例1内见少量脂肪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呈“快进慢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动脉期均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影;病例1动态增强示大片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结论 肝脏EAML CT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富血供、含少量或不含脂肪成分,内部可见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病灶缺乏脂肪成分、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时易误诊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脏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小乏脂型AML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肾脏小乏脂AML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0例均为单肾发病,其中1例为右肾多发病灶。平扫期19例(95%)病灶相较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稍高密度。病灶实质的平均CT值为(47.88±12.11)HU,周围正常肾实质的平均CT值为(32.83±11.58)HU,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皮质期及实质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3.77±23.12)HU、(115.32±27.32)HU,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13例(65%)病灶实质呈明显强化,15例(75%)病灶实质呈持续性强化,4例(20%)病灶实质呈渐进性强化,仅1例(5%)病灶实质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14例(70%)可见“劈裂征”,16例(80%)可见“皮质掀起征”,12例(60%)两征同时出现。结论:小乏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8.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s ,AML)的CT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有完整CT检查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CT表现.均行CT全肝平扫及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其中2例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CT诊断正确,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边缘见条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在未增强的脂肪密度区见条状增强血管影.误诊2例中1例血管型AML误诊为肝腺瘤,CT平扫为略低密度块影,密度均匀,其内未见明显脂肪组织,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另1例肌型AML误诊为肝癌.结论:肝AML的CT表现多种多样,同时含有软组织成分和脂肪成分,脂肪成分及脂肪中见到血管影和围绕平滑肌构成洋葱皮样或类似漩涡状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鞍旁的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1例行MRI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果 2例均位于右侧鞍旁。例1行CT平扫示中颅窝鞍旁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周围未见水肿,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病灶周围见薄层环状水肿带,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局部可见脑膜尾征;例2 MRI平扫示鞍旁卵圆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右三叉神经受压,增强扫描早期示病灶中心斑片状强化,增强晚期示病灶逐渐从中心向周边强化。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可能为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