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与脉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颈动脉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及桡动脉脉象各参数,分析WI技术用于脉象研究的可行性探讨脉象研究的新思路。方法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DDMX-100脉象仪对53例正常人颈动脉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和桡动脉脉象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NA与h_3/h_1呈正相关(r=0.375,P0.01),与h_4/h_1呈正相关(r=0.361,P0.01),与t_4呈正相关(r=0.309,P0.05),与h_5呈负相关(r=-0.349,P0.05),与h_5/h_1呈负相关(r=-0.330,P0.05),与h_1/t_1呈负相关(r=-0.294,P0.05)。NA与h_1、h_3、h_4、t_1、t_5、t、t_5/t_4、As Ad无相关性。结论将WI技术应用于脉象研究,具有可行性,能为中医脉象的研究拓展新思路。应用脉图技术定量检测心血管功能具有科学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管径增大指数(AI)与脉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及脉象有关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53例正常人,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AI检测,应用DDMX-100脉象仪进行桡动脉脉象时域分析参数检测,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AI与h_3/h_1呈正相关(r=0.670,P0.01),与h_4/h_1呈正相关(r=0.579,P0.01),与t_4呈正相关(r=0.634,P0.01),与h_3呈正相关(r=0.443,P0.01),与h_4呈正相关(r=0.364,P0.01),与t呈正相关(r=0.351,P0.05),与h_5呈负相关(r=-0.592,P0.01),与h_5/h_1呈负相关(r=-0.596,P0.01),与h_1/t_1呈负相关(r=-0.350,P0.05)。AI与h_1、t_1、t_5、t_5/t_4、As、Ad无相关性。结论AI作为预测动脉硬化程度的经典指标之一,有助于在脉象众多参数中筛选出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桡动脉脉象波强与颈动脉瞬时加速度波强(W1)的相关性,探讨其物理学定义及生理学上的意义。方法纳入53例正常人,应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W1和桡动脉血流加速度测定,应用DDMX-100脉象仪进行桡动脉压力波曲线测定,脉象波强为桡动脉压力上升平均速率与桡动脉血流平均加速度的乘积,研究桡动脉脉象波强与颈动脉瞬时加速度波强的相关性。结果 W1与h1、△P、△U和WI(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脉象波强具有明确的物理学定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脉象研究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I技术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3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检测,获得WI各参数,将两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高血压组瞬时加速度波强(W1)和瞬时减速度波强(W2)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血压组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高血压组NA与颈动脉血流最大速度(Umax)呈正相关(r=0.66,P<0.01),对照组NA与Umax无相关性(r=0.34,P=0.07).结论 WI技术是一种简单、无创的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瞬时波强参数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参数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选择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38例作为放疗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8名作为对照组,应用WI技术检测其颈总动脉,采集WI相关参数,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放疗组和对照组参数的变化,分析W2与放疗剂量、距离放疗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WI参数中,放疗组W2、β、Ep、PWV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组W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2与放疗剂量、距离放疗时间呈正相关(r=0.380、0.433,P=0.018、0.007).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功能较正常人下降;WI参数可为早期预防放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早期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弹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T2DM患者29例,其中14例病程为1~5年(A组),15例病程>5年(B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WI技术对各组受检者左侧颈总动脉进行检测,获得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心电图R波顶点到W1顶点的时间(R-W1)、W1顶点到W2顶点的时间(W1-W2)、血管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ρ)、血管僵硬度(β)、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速度(PWVβ)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将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及IMT与WI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Eρ、β及PWVβ显著升高(P<0.05),AC显著降低(P<0.01),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β、Eρ、PWVβ、IMT及W2均显著升高(P<0.01),AC显著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PWV β和IMT显著升高(P<0.05).T2DM患者W1-W2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56,P< 0.01);β和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37和0.42,P<0.05).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弹性降低,其程度与年龄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相关,WI技术对其早期临床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瞬时波强与脉象仪的技术对比探讨脉象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脉象研究的新方向。方法以53例健康受检者的颈动脉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与桡动脉脉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比WI与脉象仪的各项参数及其意义、检测方法、研究部位、检测部位的解剖结构、所获得的信息量等技术特点,分析两种方法在脉象研究中的价值。结果WI新技术与脉象仪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两者在检测部位、反映的信息量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WI新技术与脉象仪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医脉象具有科学依据,WI技术可有助于中医脉象的深入研究,对"人迎"脉进行脉象研究和在现有脉象仪的基础上增加血管内血流流动的信息可作为脉象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瞬时加速度波强(W1)与Tei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瞬时波强(W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rosound a1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6例正常人左右颈总动脉W1的强度(W1的最高点)与Tei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66例正常人左右领总动脉W1(压力)之间呈正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之间呈正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压力)与Tel指数呈负相关(P<0.05);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压力)均值与Tel指数呈负相关(P<0.05);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均值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 W1与Tei指数负相关,可作为判断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瞬时波强(WI)技术中脉搏波传导时间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时间及其用于临床评估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66例健康人颈动脉和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结果脉搏波从主动脉起始部传导到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测量点的时间分别为(25.17±9.53)ms、(26.64±8.43)ms和(73.76±12.15)ms;左、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左颈总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60,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97,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417,P<0.01)。结论测量点距离心脏越远,脉搏波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身材越高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可以根据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脉搏波传导时间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后者是评价动脉弹性的经典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瞬时波强(WI)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瞬时波强变化评价左心室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1级高血压组(50例)、2级高血压组(28例)及3级高血压组(17例),同时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WI检测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各参数值的差异和其相关性。结果 WI有两个正向波(W1、W2)和二者之间的负向波NA。W1、NA在高血压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1st-2nd高血压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W2、TR-1st、(R-1st)/(1st-2nd)比值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W1与SBP、PP、EF呈正相关,(r=0.250、0.283、0.269,均P0.05)。NA与PP、β、Eρ呈正相关(r=0.224、0.257、0.276,P0.05),1st-2nd与脉压呈负相关(r=-0.239,P0.05)。结论 WI技术可以早期检出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用于评价心脏和动脉系统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健康及冠心病人群中体质指数(BMI)、腰围与动脉僵硬程度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113例,健康人92人。测量其体质指数、腰围、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各项生化指标。分别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人群中,用体质指数、腰围与PWV做线性相关性分析,并对PWV的影响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在健康人群中,PWV与BMI无相关性(r=0.076,P>0.05),PWV与腰围呈正相关(r=0.218,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WV与BMI存在正相关(r=0.232,P<0.05),PWV与腰围呈正相关(r=0.256,P<0.01)。经过对年龄,性别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校正,在冠心病人群中,BMI每增加1 kg/m2可能会伴随着PWV增加0.053 m/s,腰围每增加1 cm可能伴随着PWV增加0.027 m/s。结论无论在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或健康人群中,腹部肥胖的测量指标(腰围)、全身肥胖的测量指标(BMI)与PWV所反映的动脉僵硬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与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为早期预防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7~11月糖耐量异常患者58例,分别测量餐后30min、1h、2h血糖值和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30rain、1h、2h血糖水平与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30min=0.6735,r1b=0.7127,r2h=0.7651,P〈0.05。结论餐后血糖升高可导致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大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硬化改变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分层随机抽取血压正常高值1组、2组、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各400例,共1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四组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riVeT)及斑块形成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BaPWV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血压从正常向高血压转变,BaPWV呈上升趋势,正常血压组为(1369.3±191.89)cm/s、血压正常高值l组(1489.0±218.04)cm/s、血压正常高值2组(1598.1±266.42)cm/s、高血压组(1747.1±342.65)cm/s,组间及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IMT增厚率、斑块发生率血压正常高值1、2组与正常组及高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各血压组当合并颈动脉斑块时,PWV较无颈动脉斑块时均升高(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分组、吸烟、高胆固醇血症、BaPWV、血压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O.395、1、3.445、7.054、21.30、17.782、1.388、1.293、1.397、1、1.192、1.212、1.772。结论BaPwV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呈正相关,因此,BaPWV可作为评估高血压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但如二者能早期联合应用可更早、更好地评估动脉硬化程度,为高血压前期早期干预,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瞬时波强(WI)曲线特征.方法 SSc患者(SSc组)24例,健康对照组29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率及血压相匹配,均于静息状态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WI技术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射血前期时间R-W1,射血时间W1-W2,并对时间分别以R-R间期校正.同时记录血管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W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等血管弹性指标.将两组的各参数进行比较及对LVEF与W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Sc组W1与NA分别为(7.00±3.14)×103(mm Hgm/s3)、(26.20±14.35)mm Hgm/s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48±3.16)×103(mm Hgm/s3)、(22.39±10.86)mm Hgm/s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3、1.543,P均>0.05);SSc组AI及PWVWI分别为(11.14±4.88)%、(6.23±1.98)m/s,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4.43±7.67)%、(5.36±1.95)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2.164,P均<0.05);SSc组和健康对照组的W1分别与相应的LVEF呈显著正相关(r=0.675,0.608,P均<0.01).结论 SSc患者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降低,而左心功能无明显损害.WI可作为评价SSc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探讨管径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ewv[3)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90例,均分为三组:A组肱动脉脉压差〈60mmHg,B组脉压差为60~80mmHg,C组脉压差≥80mmHg。测量患者颈动脉ET参数:硬化指数(B)、压力一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AI、PWV[3及肱动脉脉压差,比较不同脉压差组问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A、B、C三组间收缩压依次增高,B、C组收缩期颈动脉内径(Ds)、舒张期颈动脉内径(Dd)较A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β、Ep、AC、AI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与年龄、IMT、脉压差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PwVB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Dd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结论AI、PWVβ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大,参数异常早于脉压差增大,二者结合能较敏感地早期反应动脉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