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监测哨点仔猪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IgG抗体达到50%的时间段,为当地乙脑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和渝北区共4个监测点采集仔猪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仔猪血清乙脑病毒IgG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仔猪血清乙脑病毒IgM抗体。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个监测点中,重庆市万州区和渝北区仔猪在5月初感染乙脑病毒,5月中旬乙脑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达到50%以上;重庆市涪陵区、湖北省秭归县仔猪在5月下旬感染乙脑病毒,6月中旬达到50%以上。其中猪场中的仔猪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散养猪(χ2=43.797,P0.05)。结论三峡库区监测点仔猪乙脑病毒IgG抗体50%阳转时间出现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丽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089-209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每年大约有(35~50)×103例患者,其中约10×103例患者死亡[1]。乙脑患者中重症患者往往留下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毒主要经蚊虫或吸血昆虫传播,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免疫反应,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产生免疫损伤[2]。 相似文献
3.
施锦杰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4):210-211
本文简单介绍了基因芯片的概况,并就其在肝炎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包括肝炎病毒的检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检测、肝炎病毒耐药株的动态监测以及病毒感染的基因差异表达检测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基因芯片快速检测经输血传播病毒核酸的方法,进而探讨该方法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的可行性。方法通过PCR获得TTV病毒ORF1基因的DNA片段,克隆,从重组质粒扩增DNA片段,并点到玻璃载体上,制成芯片。与TTV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等病毒的PCR产物进行杂交,以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基因芯片探针仅与TTV毒株的PCR产物杂交呈阳性,与对照病毒的PCR产物杂交呈阴性。敏感性试验显示,用该方法检测了27份疑似TTV临床病料,22份阳性;而用PCR法扩增TTV ORF1基因确诊为阳性的只有19份。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检测TTV的PCR产物,特异性和敏感性强,可作为TTV临床标本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流市分离到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监测点之一的北流市分离乙脑病毒并研究其基因分型。方法2006年在广西北流市采集蚊虫标本,在C6/36和BHK-21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多种虫媒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获得的乙脑病毒进行E基因扩增、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在北流市采集骚扰阿蚊2588只和三带喙库蚊230只,分61批进行处理,获得3个病毒分离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乙脑抗体反应,E基因测序后基因分型显示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从广西蚊虫标本分离到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7.
微孔杂交快速检测黄热病及乙型脑炎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但由于临床标本复杂,常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条带或电泳拖尾现象,给结果的判定带来困难。为了探讨更加敏感、特异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乙脑)及黄热病病毒(YF)快速检测方法,我们分别设计了黄热及乙脑病毒的特异性包被探针及检测探针,建立了快速检测YF及乙脑病毒的微孔杂交(PCR-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现对我院2006-06~2006-09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66例,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5月龄~12岁,平均4.18岁。本组均有高热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恶心、呕吐66例,嗜睡13例,昏迷53例(其中深昏迷35例,浅昏迷18例),抽搐58例,呼吸衰竭35例,失语4例,四肢强直性瘫痪2例。实验室资料和检查显示:所有病例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脑膜炎改变,血清学检查可助确诊。1.2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并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进行对症处理。66例全部使用了病毒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乙型脑炎病毒NS1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方法 以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为模板,RT-PCR扩增NS1基因片段,构建其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初步鉴定该蛋白的特异性. 结果 成功扩增出乙型脑炎病毒NS1基因片段,该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得到表达,并且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立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俗称乙肝两对半)的检出限(LOD),以指导其检测结果的合理解释与应用。方法参考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7-A文件提供的方案和相关文献,建立实验室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的空白限(LOB)及LOD。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LOB分别为0.042 5ng/mL、0.500 5mIU/mL、0.000PEIU/mL、0.997DRU/mL、0.091DRU/mL;LOD分别为0.163ng/mL、1.203 mIU/mL、0.401PEIU/mL、1.756DRU/mL、0.350DRU/mL。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均有较低的检出限,可较敏感地检出血清乙肝两对半中的各项抗原及抗体,早期指导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 HBV 耐药变异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及 HBV 变异位点与肝功能指标、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62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 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 HBV 的耐药突变位点以及基因型,并对 HBV 耐药变异与基因型、肝功能检测指标、HBV DNA 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462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耐药变异株45例,变异率约为9.74%;其中180M 和204I/V 突变株16例,35.5%;204V 突变株6例,13.3%;204I 突变株13例,28.9%;180V 突变株3例,6.7%;181V 突变株3例,6.7%;207I 突变株1例,2.2%,236T 突变株3例,6.7%。HBV 基因型中 B 基因型105例,C 基因型337例,B 基因型和 C 基因型联合感染4例,D 基因型0例,其他基因型2例。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乙肝患者的耐药变异位点与基因型、肝功能指标 ALT 无相关性(P >0.05),与 HBVDNA 病毒载量有一定相关性(P <0.05)。结论1.茂名地区的 HBV 基因型可能与其他南方地区的基因型有差异,以 HBV-C 基因型为主;2.PCR-反向点杂交法是一种快速、准确发现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位点的检测方法;3.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显示乙肝患者的耐药变异位点与肝功能指标 ALT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即无相关性,HBV-DNA 病毒载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河南省南阳市采集蚊虫标本,进行西尼罗病毒基因检测,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并分析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2006年从南阳市采集蚊虫标本,将标本研磨处理后进行巢式PCR检测西尼罗病毒核酸,用细胞培养法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新分离到的乙脑病毒,扩增分离株PrM和E基因区,使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共采集蚊虫标本6231只,巢式PCR检测西尼罗病毒结果均为阴性。从标本中分离到7株病毒,经鉴定均为乙脑病毒。基因分型显示7株病毒均为基因Ⅰ型,新分离株在E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4%~100%。新分离株与P3株和SA14-14-2的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7%~88.2%和87.3%~87.9%。新分离株与P3株相比存在10个共同氨基酸差异位点,但在决定毒力的关键位点不同于SA14-14-2。结论河南省南阳市2006年乙脑病毒流行株为基因Ⅰ型,毒株的毒力基因没有明显改变,所有标本均未检测到西尼罗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4.
标本处理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标本检出率,比较煮沸法、Chelex 100树脂法和核酸纯化法等3种不同标本处理方法对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DNA的影响。方法收集36例乙肝确诊患者和14例非乙肝患者的血标本,分别经煮沸法、Chelex 100树脂法和核酸纯化法平行处理后,采用FQ-PCR进行检测。结果经3种方法处理的标本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2.78%、55.56%和100.00%。核酸纯化法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P〈0.01)。结论标本处理质量对进行HBVDNAFQ-PCR检测十分重要,煮沸法和Chelex 100树脂法不适用于临床标本检测,用核酸纯化法处理标本可保证FQ-PC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PCR-RFLP)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A1896、基本核心启动子(BCP)T1762/A1764双变异的方法,与直接测序法比较,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错配PCR的原理扩增HBV前C区长194 bp、C启动子区长184 bp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Bsu36I、Bcl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酶切图谱多态性,建立检测HBV前C A1896、BCP T1762/A1764双变异的方法,对127份HBsAg、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分析,酶切同时测序.2份标本用克隆测序以验证酶切鉴定变异株、野株混合感染的准确性.结果 127份血清中125(98.42%)份能用酶切、121(95.21%)份能用测序分析HBV前CA1896、BCP T1762/A1764状况.酶切与测序均成功的119份血清中,16份为前C区A1896变异株,34份为BCP T1762/A1764双变异株,21份为前C区A1896、BCP T1762/A1764联合变异株,48份为前C区G1896、BCP A1762/G1764野株,酶切与测序的结果完全一致.1份酶切鉴定为前C区A1896、G1896混合感染标本的5个克隆子中,1个为前C区A1896变异株,另外4个为前C区G1896野株;另1份酶切鉴定为单纯前C区A1896变异标本的5个克隆子均为前C区A1896变异株,酶切分析结果与克隆测序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与测序法相比,本方法较简便、特异性强,能区分野毒株、变异株混合感染,适合较大样本分析,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山西和河南省部分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方法对采集的血清标本按1:10,1:20,1:40,1:80四个稀释度稀释后进行乙脑病毒中和试验,结果判定采用细胞病变观察方法并结合ELISA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判定。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所测标本中乙脑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以临猗县最高(87.6%),其次是栾川县(58.2%)和万荣县(51.4%)。经χ2检验,临猗县与万荣县中和抗体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12,P=0.000),临猗县的中和抗体保护率高于万荣县,栾川县与万荣县的中和抗体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6,P=0.226)。两个年龄组(≤40岁和40岁)中和抗体保护率比较显示,临猗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1),万荣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5,P=0.019),栾川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9,P=0.145)。结论三个县健康人群乙脑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不同,这可能与当地乙脑的流行状况以及疫苗的接种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136例HBV DNA阳性的上海籍HBV感染者的基因型。结果136例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 43例,占31.6%,基因型C 92例,占67.6%,基因型D仅有1例,未发现基因型A、E、F。结论上海地区存在HBV基因B、C、D型,基因型A、E、F是否存在仍需扩大样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09年分离自江西省蚊虫标本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X0939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组特征。方法使用针对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进行PCR扩增基因组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新分离乙脑病毒JX0939株基因组全长10965个核苷酸,从97位到10392位,共10296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432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登录的所有59株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其核苷酸总体差异率为1%~17%,氨基酸总体差异率为0.1~5%。与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相比较,只有88%的核苷酸同源性,全基因组共存在1237个核苷酸差异,83个氨基酸差异。提取GenBank登录的及本实验室测定的不同省份的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JX0939株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结论新分离的乙脑病毒JX0939株属于基因1型,与2007年中国分离株SH17M-07进化关系最接近,与疫苗株SA-14-14-2相比关键位点氨基酸未见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