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铁光  黄若谷  吴本清  梁海南  熊奕 《广东医学》2004,25(11):1266-1267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 (KD)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非典型KD患者 2 5例 (KDⅠ组 ) ,典型KD患者 30例 (KDⅡ组 ) ,其他发热患者 2 0例 (发热组 ) ,正常对照组 30例 ,应用SONOS - 5 5 0 0型超声诊断仪检测冠状动脉壁背向散射积分 (IBS)。结果 KDⅠ组 ,KDⅡ组 ,发热组及对照组左冠状动脉的IBS分别为 4 3 31± 4 15 ,4 2 17± 3 95 ,34 92± 3 87,34 34± 4 18;右冠状动脉IBS分别为 4 1 39± 4 91,4 0 92± 3 76 ,31 6 2±6 2 7,31 2 0± 7 2 1。KDⅠ组IBS与KD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发热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非典型KD早期存在冠状动脉IBS异常改变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非典型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 (KD)患儿 ,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 15例 (KDⅠ组 ) ,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 2 0例 (KDⅡ组 ) ,正常对照组 30例 ,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S)。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 ,作为冠脉壁校正IBS(IB % )。【结果】川崎病Ⅰ组、Ⅱ组冠脉壁IBS值和IB %值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检出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SB)是一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声学密度定量分析新技术,通过获取组织射频信号并加以分析处理,从而定量分析组织特征。它检测的是直径小于波长的微小粒子的散射信号.蕴藏了丰富的组织微细结构所产生的信息.目的在于协助研究者将超声图像中的亮度(强度)进行定量化 。声学密度技术(acoustic densitometry,AD)是以背向散射积分为基础的超声组织定量方法。国内外已有关于ISB技术在心肌疾病的心肌组织学特征的定量研究。关于ISB技术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各期应用也可见报道囱。但是对于其在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少见报道。本研究采用AD技术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肾病组织学及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以获取肾病早期声学密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定量信息。并与肾活检病理资料比较.以获取肾脏疾病无创性早期诊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诊断均匀性脂肪肝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向散射积分 (Inlegrated Backscatter I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超声组织定位技术。声学密度测定 (AD)是以背向散射积分为基础的定量方法。有关该技术在肝脏病变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国内报道较少 ,笔者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 1 0 6例均匀性脂肪肝患者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组作比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经声学密度测定 ,均匀性脂肪肝患者 1 0 6例 ,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 ) 3 7例 ,糖尿病 2 3例 ,单纯性高脂血症 3 6例 ,胆囊炎、胆石症1 0例。男 40例 ,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2例动脉粥样硬化 (AS)患者祛瘀消斑胶囊治疗前后和 32例空白对照者正常动脉管壁及粥样斑块进行AD检测。结果 :半年后复查 ,正常内膜AIIc %有增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脂质型斑块AIIc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6 8.0 9± 5 .5 1vs 6 1.4 2± 5 .36 ) ,且AIIc %变化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10 .9± 5 .4 ) %vs (2 .5± 5 .6 ) % ]。结论 :祛瘀消斑胶囊可有效增加脂质型斑块的声学密度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定量区分不同组织类型的粥样斑块 ,随访治疗前后斑块组织学构成的动态变化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儿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损害而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因为在发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其并发症 ,所以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 2 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 ,男 16例 ,女12例 ;年龄 <1岁 15例 ,~ 3岁 6例 ,~ 5岁 5例 ,~ 10岁 2例。1.2 临床特征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持续 5天以上 ;恢复期均有指、趾端膜状脱皮 ;唇鲜红、皲裂、干燥 14例(5 0 % ) ;双眼结膜充血 7例 (2 5 % ) ;颈淋巴结肿胀 10例 (35 .7% ) ;皮疹 9例 (32 .1…  相似文献   

7.
王丽  高东梅  宋军  王辉  焦丹 《吉林医学》2010,(25):4245-4247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D技术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和心尖左室两腔心切面中间段、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心肌的背向散射值进行测量,按不同节段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图像强度百分比(AII%)、标准偏移(SDI)及心动周期变化幅度(PPI)值。结果:病例组的AII%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PI值明显减低(P<0.05),S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病变,协助判断心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纳入的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同时选取60例健康婴幼儿为正常组,对两组婴幼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主干内径〉2.5 mm中的45例于1~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见左冠状动脉主干最宽2.5 mm,最窄1.7 mm,平均2.0 mm;右冠状动脉主干最宽2.3 mm,最窄1.8 mm,平均1.9 mm。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川崎病,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何启明 《河北医学》2002,8(12):1103-1104
近年来川崎病 (KD)有增多趋势 ,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简称静脉丙球 )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故早期诊断尤其重要 ,特别是对于非典型病例。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KD36例 ,其中2 4例 (6 6 .7% )系非典型病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均为非典型病例 ,本组非典型病例是指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包括发热在内 2~ 4项主症的病例 ,根据恢复期特征性指、趾端膜状脱皮和 /或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而确诊。其中男 16例 ,女 8例。年龄 :4月~ 1岁 15例 ,~ 3岁 7例 ,~ 5岁 2例。从发病到就诊 ,短者 3d …  相似文献   

10.
声学密度技术在桥本式甲状腺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 ( AD)技术在桥本氏甲状腺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 ,测量 2 2名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及 32名正常人的甲状腺实质背向散射积分 ( IBS)值 ,并进行同期甲状腺穿刺活检。结果 :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回声普遍偏低 ,不均匀 ,IBS值明显低于正常人 ( P<0 .0 0 1 ) ,甲状腺明显大于正常人 ( P<0 .0 1~ P<0 .0 0 1 )。结论 :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在 AD检查中有特征性变化 ,可提供更多的信息 ,有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研究的目的是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婴儿川崎病的患病情况,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患川崎病的婴儿(年龄在1岁以内)的临床资料作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分析的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以及转归。结果共发现27例婴儿川崎病,男性患儿17例,女性10例。大多数病例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22/27,81%),口唇和口腔改变(29/27,70%)。共有67%(18/27)的病例出现多形性皮疹。四肢改变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手足硬性水肿(60%)。共有14例发现有淋巴结肿大症状。这些患儿中共有6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其中4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2例左冠状动脉扩张。在4例左右冠脉扩张的患儿中,其中一例发展成小冠脉瘤。12例(45%)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结论婴儿川崎病有很大一部分为不典型川崎病,因此要早期做出鉴别诊断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受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廖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17-118
目的分析d~JLJil崎病的误诊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诊断收治的JlI崎病误诊患儿共5例。结果首诊误诊率达51.6%,误诊原因除各种不典型症状外,还可因该病伴随的非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而误诊。结论临床工作中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快确诊,减少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5例川崎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本病主要及次要症状的发生率,重要症状,体征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及治疗转归,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刘丽莎  钟天鹰 《医学综述》2012,(22):3815-3818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并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现就目前有关川崎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川崎病患儿45例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3、4周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45例健康儿童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时间所测值及有无冠状动脉异常者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D患儿PLT升高,第2、3周最高,第4周下降,差异显著(P<0.001).MPV、PDW、P-LCR第1周最大,以后迅速变小,差异显著(P<0.001).冠状动脉异常患儿急性期MPV及最高PLT值较冠状动脉无异常患儿之值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PLT与PDW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KD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 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 《医学综述》2011,17(9):1367-1369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易累及冠状动脉而造成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冠状动脉瘤,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发达国家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川崎病及其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已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等在临床得到有限使用,但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等仍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0.
黄春琳 《医学综述》2013,19(10):1753-175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显示,川崎病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介导作用,某些微生物产物对T细胞有超强激活能力;免疫系统异常激活,T细胞和B细胞异常激活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种族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