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巡查在提高护士对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管理规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7月开始通过对全院护士进行血糖仪检测管理培训及按规范要求实施,每季度开展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主导的专科护理巡查进行效果评价并对存在问题持续质量改进。对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管理知识掌握率、血糖检测操作规范率、血糖仪室内质控规范率进行比较。结果随着专科护理巡查的深入开展,护士对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管理知识掌握率、血糖检测操作规范率、血糖仪室内质控规范率均明显提高,与专科护理巡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专科护理巡查提高了护士对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管理知识掌握率和血糖检测操作规范率,提高了血糖仪室内质控的规范率,保障了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姚慧岚  徐玉兰  袁红娣   《护理与康复》2018,17(12):68-70
目的观察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基于院内网络化实现多层次管理的效果。方法成立全院血糖仪即时检验质控质量管理小组,规范质控操作,运行血糖仪室内质控电子管理系统,检验科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各便携式血糖仪点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实时监控,糖尿病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负责室内质控协调管理,信息护士参与室内质控电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维护。结果多层次管理后29个护理单元47台血糖仪质控效果优于管理前,护士质控操作错误率下降,规范操作考核成绩提升。结论基于院内网络化建立多层次管理系统能使血糖仪质控更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糖尿病联络护士对应用便携式血糖仪(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的质量控制相关知识认知现状,为制定院内血糖监测的质控培训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于2012年6月,选择本院除内分泌科外拥有并正在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37个临床科室的37名糖尿病联络护士,对院内血糖监测质控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73%的科室糖尿病联络护士没有参加过血糖监测质控知识培训;仅35%的科室每台便携式血糖仪有质控记录;89%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不知道每天进行血糖监测前需对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质控品检测;78%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不知道多长时间需将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结果与医院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和评估;仅16%的糖尿病联络护士知道当出现血糖异常结果时需重复检测1次;只有不到半数糖尿病联络护士知道操作前要清洁血糖仪。结论本院37个科室的37名糖尿病联络护士对院内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质控相关知识认知不足,要加大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规范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戴莉敏  侯宝霞  方英  刘媛  崔庆庆  倪雯 《护理研究》2013,(12):4072-4075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便携式血糖仪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RCA找出便携式血糖仪管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比较应用RCA前后的实施效果.[结果]应用RCA前后,便携式血糖仪科室内及科室间质控管理合格率、护士使用血糖仪知识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RCA方法能有效提高医院便携式血糖仪的安全管理,提高护士使用血糖仪理论及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联络员对院内血糖监测质控了解状况,评价联络员通过院内培训后对院内血糖监测质控知识及行为的改变,为制定院内血糖监测的质控培训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培训前及培训1年后分别对全院37个科室的37名联络员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全院72.97%的科室联络员没有参加过血糖监测的质控知识培训;35.14%的科室每台血糖仪有质控记录;18.92%的联络员知道质控记录应该保存2年;没有1名联络员使用过质控液;只有10.81%的联络员知道每天进行血糖监测前需对血糖仪进行质控品检测;通过院内培训提高了联络员对院内血糖监测质控的认知及行为改变(P0.001)。[结论]37个科室的37名联络员对院内血糖监测的质控认知缺乏,医院要加大院内血糖监测质控知识培训及规范管理的力度,院内培训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了联络员对院内血糖监测质控的认知及行为改变,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对护士临床进行血糖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442名从事血糖监测操作的护士进行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比较规范化管理前及实施1年后血糖监测理论和操作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全院68.55%的护士没有参加过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的知识培训,37.78%的护士知道血糖仪的适用范围,15.16%的护士知道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的原理,12.67%的护士知道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用不同酶技术的血糖仪,73.76%的护士知道当采血量不足时用力挤压手指增加血量。实施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1年后,护士对血糖仪检测范围、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原理、简单维护、储存及操作等认知与规范化管理实施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对院内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护士血糖监测知识及操作水平,规范院内血糖监测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便携式血糖仪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而成为临床上监测血糖的主要方法。根据卫生部在2011年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自行设计了血糖仪质控登记表,每日由专人对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检测、登记,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苏州市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便携式血糖仪的临床使用进行质量检测和管理,规范血糖仪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对便携式血糖仪进行品牌内一致性评价、稳定性评价及正确性验证。科室检测人员参加全院的培训学习,参加苏州市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与未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科室仪器比对验证正确度。结果 3家参加品牌内一致性评价的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对选择的1家公司提供的10台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检测后稳定性评价合格,与生化仪比对结果后验证合格。参加苏州市检验中心便携式血糖仪室间质量评价3年,结果均合格,以此为标准比对在用其他血糖仪时除一台不合格遭淘汰其余均合格。结论经过几年的各项严格管理,各科室间的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结果具有了可比性,管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监测和疗效观察,其检测结果与患者的治疗方案密切相关。由于便携式血糖仪一般由非检验专业的临床护理人员在病房内独立操作,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如何保证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何避免与检验科报告结果的不一致而造成的矛盾是临床医生和检验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1]。为提高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准确性,除了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考核外,医院检验科要加强对血糖检测仪临床使用的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控的管理和比对试验的开展等。其中关于血糖仪的比对试验方法,卫生部办公厅管理规范明确要求使用新鲜样本进行比对[2],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做到,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全血样本室温放置时间对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比对结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目前医务人员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情况和分析影响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因素,为制定统一的规范化培训制度、便携式血糖仪操作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医务人员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床旁血糖检测观察表"对成都市9所二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和护士为糖尿病病人进行床旁血糖检测时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除了使用与血糖仪相匹配的血糖试纸、试纸在有效期内、插入试纸的方法、采血针1人1根4项正确率达到100%以外,其余13项行为均有操作错误发生.不同医院、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年龄及是否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其血槠检测行为得分比较,除了不同医院及是否参加培训2项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管理不善和医务人员的认识不足,导致不正确的血糖测试操作在临床普遍存在;对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建立规范统一的床旁血糖检测操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来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测量误差,降低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