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概述低钙摄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问题。据美国NOF(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 )的资料 ,美国 80 %女孩和 6 0 %男孩的钙摄入量不足以获得正常的骨量 ;75 %成人的钙摄入量不足以维持其骨量 (NOF ,2 0 0 0 )。据欧洲EFO(欧洲骨质疏松基金会 )的资料 ,在许多欧共体成员国中也存在低钙摄入问题 (EC EFO ,1998)。我国人的低钙摄入问题 ,无论在摄入量低的程度上 ,还是在涉及的人口比例上 ,要比美欧更为严重。业已证明 ,低钙摄入是骨质疏松症诸膳食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起枢纽作用的危险因素。人们普遍认为 ,终生足够的钙摄入对预防原发性…  相似文献   

2.
补钙与骨质疏症证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综合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骨科,妇产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放射科,检验科等。我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刘忠厚研究员,综合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最新资料及本人从事骨质疏松研究十余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我国居民普遍缺钙的现状,以补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为主题,文、图、表并茂,介绍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分型、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西方、东方和自我诊断的标准、方法、诊断技术、设备和质量控制,分析了人在不同年龄段骨量增长、丢失、快速丢失的规律,重点阐述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临床用药、ADFR疗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9,自引:6,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据预测,1997年中国骨质疏松患者约为83.9百万人;2010年约为114百万人;2025年约为151.3百万人。采用骨矿仪和中医辨证相结合,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虚症密切相关,肾虚症患者因肾精亏损,导致骨髓和血化源不足,致骨失髓血充养,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易骨折等症。防治研究多从补肾方面进行。基础实验研究显示;多种补肾方药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使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量、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骨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软骨和骨胶原生长代谢等方面发生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提高,治疗后各种生化指标与激素和某些与骨生长有关因子的数值亦有明显改变。补肾中药临床使用效果和实验研究相似,其独具特色的显著优势就是对临床软弱无力,腰膝酸痛等症状改善迅速,明显,许多患者在骨指标无明显改善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目前认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既不同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雌激素类),也不同于促进骨生成的药物(氟制剂类),而是标本同治,通过对机体全身性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纠正机体激素失衡和负钙平衡作用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日本骨质疏松症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日本骨质疏松症研究的进展井上哲郎综述李晓冬译1骨质疏松症的社会背景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局的推测,1990年全世界的总人口为5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12亿人,发展中国家41亿人;全世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为6.2%,其中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率为12...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但发病机制依然比较复杂,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目前,蛋白组学正逐渐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领域,其优势在于蛋白是细胞功能的直接执行者,通过高通量、高自动化的组学技术,能够对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分子进行筛选,有助于厘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此外,蛋白组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建立疾病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也为一些新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或骨质疏松骨折预测手段的开发提供重要实验基础。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文献,按物种和组织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对人体蛋白组学(包括单核细胞、血清血浆、外泌体和骨组织)和动物蛋白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中的进展作文献梳理。此外,根据不同人种、性别和年龄等背景下的蛋白组学结果,本文针对一些重要差异蛋白在人体骨代谢过程或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相关领域的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启发,为后续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应的是人口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症 (OP)的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据调查女性OP在 5 0岁以后至 80岁 ,其发病率由 2 0 %增至 80 % ,而 80岁以上则高达 70 % ,可以预计今后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将会逐年增高 ,因此OP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OP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就OP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一、OP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1885年Pommer首先提出骨质疏松一词 ,意为骨质减少。1948年Albright指…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他汀类药物(statins)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体内具有显著的多靶器官效应型:①通过抑制胆固醇代谢路径的关键限速酶—HMG-COA来遏制甲醛戊酸的产生,降低LDL-C,治疗高脂血症;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肌缺血等;③亦有拮抗炎症、抗增殖、抗血栓形成及免疫抑制等诸多对机体有益的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力伐他汀,前三种为天然药物,后三种为人工合成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及主要死因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前列腺癌对雄激素具有高度依赖的特点后,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现已成为局限性、复发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但ADT在治疗前列腺癌的同时却会出现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就骨质疏松而言,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ADT前已患有骨质疏松症,接受ADT会使其原有骨质疏松症状加剧,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因此探讨ADT相关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已成为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及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研究的重点。本文总结了前列腺癌ADT相关骨质疏松近几年来一系列研究成果,就其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作以下综述,如ADT相关骨质疏松症中雄激素的作用机制、ADT的药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和ADT相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为医务工作者们了解前列腺癌ADT相关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即Osteoporosis简称OP)是危胁着人民健康的一种疾病。随着高龄人口增加,由于OP所引起的报道日益增多,如美国每年有120万人因本病引起髋部骨折,而我国尚无统计,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至目前,虽然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涉及探索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因此运用当今先进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成为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将传统医学辩证论治、整体调理的优势和现代西医学的尖端技术充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稳定疗效,推动祖国传统医学的持续发展,是未来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综述近年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状况,旨在为中、西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和方法 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美国约有1400~25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患骨质疏松性骨折者超过800万。骨质疏松症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治疗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1氟化物60年代氟化物开始应用于临床,此前人们发现饮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西医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围绕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失衡状态展开,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两大类药物为主,同时配合骨矿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立足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更具优势,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药均具有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作用,但具体的分子学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并运用于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是分析其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有效策略。本文就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阐明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严重且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调节生物昼夜节律的信号分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褪黑素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促进骨代谢平衡的作用。其中,褪黑素在多项骨质疏松症相关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骨代谢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笔者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受到全球医学界的重视,WHO将其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医药在拥有大量临床实践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己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另一条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车艳军  陈亮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1):833-83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 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质量改变、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及易致骨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诊治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以往骨质疏松症被视为女性疾病,一般都认为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于绝经后女性,故对男性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不及女性患者,大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近年来研究证实,尽管男性在青年时期比女性有更高的峰值量,骨量丢失开始的时间也比女性迟,但其危害性和死亡率却高于女性[1]。虽然近年来针对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标准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经历着生长壮老已,骨骼亦遵循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规律。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虚而发骨质疏松,肾虚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证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生化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炜镔 《中国骨伤》1997,10(6):62-63
对于骨质疏松,目前尚无有效的使之逆转的方法,早期诊断进而予以预防,显得尤其重要。生化检查反映了整个骨代谢变化,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其可能发展趋向及骨折发生的危险度等均有一定帮助[1,2,3]。现从骨形成与骨吸收两方面,就骨质疏松症的生化诊断方法作一概述。骨形成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常用的骨生化指标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I型原胶原伸展肽等。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包括总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酸酶同功酶,其升高常见于甲旁亢、Paget病等,轻微的升高尚可见于骨折愈合、软骨病、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323000)王济纬,史炜镔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其合并的骨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silentepidemic),许多机理尚未明了,这给该病的诊断及防治带来不少困难,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矿物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的发生率升高。骨矿物质密度(BoneMiueralDensity,BMD)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影像学在骨质疏松诊断,特别是BMD测量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