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19kDa片段在结构和特性方面的特殊性,它越来越受到瞩目。本文就其产生,结构,免疫学特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4(MSP4)和5(MSP5)及其在鼠疟原虫中的同源蛋白4/5(MSP4/5)为膜内在蛋白,其基因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分子量约36 kDa—40 kDa的蛋白。在蛋白的两端为疏水的信号肽区和GPI样区,近C端有一个EGF样结构区,含3对链内二硫键。恶性疟原虫不同株的MSP4之间可能存在散在的点突变,而MSP5则显示出极高的相似性。这些蛋白的免疫原性依赖于二硫键维系的空间构像。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4(MSP4)和5(MSP5)及其在鼠疟原虫中的同源蛋白4/5(MSP4/5)为膜内在蛋白,其基因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分子量约36kDa-40kDa的蛋白。在蛋白的两端为疏水的信号肽区和GPI样区,近C端有一个EGF样结构区,含3对链内二硫键。恶性疟原虫不同株的MSP4之间可能存在散在的点突变,而MSP5则显示出极高的相似性。这些蛋白的免疫原性依赖于二硫键维系的空间构像。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疟原虫殂了主要表面蛋白1(MSP1)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在人群中诱导的免疫应答。对恶怀疟原虫MSP1疫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MSP1知诊断抗原分子和疟疾疫苗候选抗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并获得纯度较为理想的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片段(MSP-119)重组蛋白。方法将带有6-his基因的MSP-119基因序列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筛选出高拷贝转化子,优化表达条件,利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检测。结果毕赤酵母分泌表达MSP-119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MSP-119基因表达蛋白能被抗MSP-119的单抗所识别,出现特异条带,将培养上清利用Ni-NTA柱纯化后,推算MSP-119蛋白的表达量为1.0g/L。结论酵母细胞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可免疫识别的MSP-119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 方法  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 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因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 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 结果  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 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 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 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 bp与500 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 结论 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研究编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的17区片段的核酸疫苗(VR1012/MSP1-17)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分别经每次每只200μg/100μl和100μg/100μl的VR1012/MSP1-17三闪肌注免疫后,用ELISA间接法检测铭疫鼠血清中抗MSP117区的抗体。结果 两种不均产生明显的抗MSP117区的抗体,BALB/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19ku片段(MSP1-19)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分泌表达MSP1-19,表达产物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3次免疫后ELISA检测其血清中IgG滴度的变化,观测重组MSP“。免疫效应。结果 MSP1-19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重组MSP1-19免疫后,兔血清中IgG滴度的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MSP1-19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
11.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其分子C-端MPS-119具有两个类EGF结构,其中类EGF-1为特异性抗体抑制原虫侵入细胞的靶位之一。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法提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再用PCR扩增类EGF-1基因,经酶切纯化后插入质粒pGEM3Zf(+)中,转化大肠杆菌DH5a,经PCR筛选及双酶切鉴定,筛选出含类EGF-1基因的阳性克隆子。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分型及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M S P 1)基因分型和探讨 M S P 1 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及地理特征。方法:采用巢式 P C R法和引物标记周期反应测定法,对云南疫区恶性疟原虫群体 M S P1 基因分型,并对代表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30 例云南恶性疟患者,检出38 个基因型虫株,其中 M A D20 型是优势虫株, K1 次之, R O33 最少,并存在不同基因株混合感染现象。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云南疫区的 M A D20 型、 K1 型和 R O33型均分别与国际上典型的 M S P1、 M A D 20、 K1 和 R O 33 等位基因代表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以 M S P1 为基因标记物的基因分型法,有助于掌握流行区疟原虫种群的基因特点、分布及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并进行多态性分析。方法:来自海南省保亭县2 例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分别滴在滤纸上)直接制备基因组DNA 后,用MSP1 基因特异的5 对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用ABIPRISMTM末端标记循环测序试剂盒进行直接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已知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了2 个恶性疟原虫中国分离株MSP1 基因的全序列,与已知的MSP1 等位基因型进行序列比较,证实其属于MAD20 型。推导其氨基酸序列除了第2 区、第4 区和第8 区以外,其余序列完全一致。其中HN2 的第4 区含K1 型序列。结论:两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MSP1 基因属于MAD20 型,与MAD20 等位基因比较,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些小差异。本文首次提供了恶性疟原虫中国(海南)分离株MSP1 基因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及媒介蚊对杀虫剂耐药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寻求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疟途径-抗疟疾疫苗的研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抗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 bp(Sal-1型)或400 bp(Belem型)的特异性片段。经PvuⅡ内切酶消化后,其中5份血样(470 bp),出现120和350 bp酶切片段,为Sal-1型;其余6份血样(400 bp)中,1份出现400 bp片段,为Belem型,1份出现120和28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重组Ⅲ型,4份出现120和24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朝鲜型。辽宁省丹东地区的间日疟原虫PvMSP-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以Sal-1型和朝鲜型为主,但无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融合HBsAg基因片断真核表达质粒pVXORF1-PfMSP2-HBS及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XORF1-PfMSP2,为疟疾核酸疫苗及蛋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1)采用PCR技术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P2原核表达质粒PET28α-MSP2的MSP2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用Bam H I酶切;质粒pVXORF1-PvMSP1.19-HBS用相同的酶酶切,经纯化后用T4DNA连接酶将其与酶切后纯化的MSP2基因连接;(2)分别用BamHI Xho双酶切PET28α-MSP2质粒DNA和pVXORF1质粒DNA,纯化后2将目的基因片段用T4DNA连接酶连接;将(1),(2)连接产物分别转化大肠杆菌DH5α。于氨苄青霉素阳性LB培养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酶切电泳鉴定。结果 筛选出的重组子为编码FCC1/HN MSP2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VXORF1-PfMSP2-HBS及pVXORF1-PfMSP2。结论 编码FCC1/HN MSP2基因片断真核表达质粒pVXORF1-PfMSP2-HBS和pVXORF1-PfMSP2的构建为疟疾核酸疫苗及蛋白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 - 1( P195)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作用。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分 8 段表达 MAD2 0株恶性疟原虫 P195蛋白。各段表达蛋白经复性及用同位素 125I标记后与人红细胞进行结合实验。结果 :氨基酸序列为 12 3- 30 2 ( M3) ,384 - 595( M6) ,10 78- 12 51( M9)的三段蛋白具有红细胞结合作用。其中M6不能与胰酶处理过的红细胞结合 ,且与正常红细胞结合的 M6片段能被酸性缓冲液洗脱。而 M3,M9与红细胞结合不受胰酶影响 ,且不能被酸性缓冲液洗脱。结论 :M6与红细胞的结合位点可能为红细胞膜表面蛋白受体 ,M3,M9与红细胞的结合点不在膜表面 ,而在红细胞内。  相似文献   

18.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膜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识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位点,我们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了P195蛋白。各段表达蛋白经过提纯与复性后,用胶体金标记。标记后的各段蛋白分别与人红细胞共孵育。然后将此红细胞加入到银显影液中。结果发现,红细胞在与一段P195蛋白(M6,氨基酸序列为384-595)共孵育并加入到银显影液  相似文献   

19.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份血样中有 36份恶性疟患者共扩增出 44个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占 75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为 19 4%。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AD2 0型和K1型第 2区序列与MAD2 0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相似文献   

20.
纯化的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动物模型中已经显示出对疟原虫有部分或全部的保护作用。已知某些抗MSP1的抗体在体外能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鼠约氏疟原虫的MSP1羧基末端片段能在宿主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的恶性疟原虫MSP1,仅含羧基末端的19kDa片段(MSP1_(19))残留在裂殖子表面,并被带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