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41例(43膝)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8~49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股胫角、膝关节KSS评分以及功能评分。结果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86.8±3.1)分,高于术前(48.6±7.1)分;术后KSS功能评分为(85.3±4.3)分,高于术前(42.6±7.5)分;术后股胫角为(8.3±6.42)°,低于术前(26.4±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未发现膝关节不稳、僵硬、感染和髌骨脱位以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严重膝内翻畸形的一种有效办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效纠正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交叉韧带替代型(PS型)假体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中期疗效,探讨两种不同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84例(87膝)初次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S型假体41例(43膝)(PS组)和CR型假体43例(44膝)(CR组)的中期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5~10(7.6±1.5)年的随访.两组均无感染、脱位或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但PS组有1例(1膝)术中骨折(股骨外髁后方)并发症,而CR组中无一例术中骨折并发症.PS组和CR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分别为2.3%(1/43)和2.3%(1/44),术后6个月的前膝疼痛率分别为4.7%(2/43)和4.5%(2/44),在随访末期的前膝疼痛率均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和CR组在随访末期X线片上所显示的髌骨倾斜或半脱位率分别为2.3%(1/43)和2.3%(1/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末期X线片均未显示有任何假体周围的骨溶解、X线透亮带或假体松动迹象,无一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翻修术.结论 PS型假体与CR型假体的中期疗效相似,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骨科接受了TK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30膝)患者取出假体,彻底清创,用抗生素骨水泥的功能性假体植入,间隔期膝关节正常活动,待12周感染控制后再行膝关节翻修手术;记录和比较治疗前、间隔期、二期翻修术后的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膝关节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值。结果 30例患者均治愈,间隔期末次随访患膝平均屈曲90°,平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81.1±6.7)分,翻修术后患膝平均屈曲95°,KSS(86.3±7.4)分,平均随访时间为37.6个月(31~71)个月,无感染复发。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功能性假体治疗TKA术后感染,临床效果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90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创伤组34例(36髋),非创伤组46例(54髋),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价,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假体松动率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均获随访,创伤组随访(7.50±1.13)年,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4.4.00±2.06)分、(93.22±1.10)分,优26髋,良8髋,可2髋,优良率94:4%,术后异位骨化1例,假体松动1例;非创伤组随访(7.20±1.16)年,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42.85±1.97)分、(92.48±1.44)分,优34髋,良16髋,可4髋,优良率92.6%,术后异位骨化2例,l例术后第3天假体后脱位,假体松动4例。非创伤组松动率(7.4%)明显高于创伤组(2.8%),两组随访时间、术前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满意,但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松动率较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5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术后随访,探讨有无血栓形成、假体松动、感觉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15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内无明显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无假体松动及感染发生,HSS评分由平均78分提高至95分,关节活动度由平均96°提高至125°,应用HSS评分进行评价,术后优良率95%.结论: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组织损伤小、机体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好等特点,因此加强及提高患者的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可有力的促进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6.
《rrjk》2017,(8)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退变的有效方法之一~([1])。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精确重建和良好的假体位置对假体远期试用寿命至关重要,既可以减少假体磨损,降低假体松动率。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变得越来越流行,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大数据的统计和研究证明: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下肢力线重建方面发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翻修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减少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71例膝关节置换术感染后行一期翻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9例行单侧髁膝关节置换;B组: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C组:22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术后随访两年,分析患者膝关节的KSS评分和OKS评分。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无再感染,C组患者4例出现再次感染,感染率为18.2%;术后6个月,3组KSS评分、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的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评分最高、Oxford评分最低(P<0.05);术后两年3组功能评分、KSS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期翻修手术能有效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拍摄骨盆正中体位及髌骨正中体位的双下肢全长图像,比较两种体位下的测量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骨盆正中位下患者的mMPTA、 mLDFA、 FBA均大于髌骨正中位(P <0.05);两种体位下的m 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疼痛、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 <0.05)。结论 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获得准确的下肢力线相关数据,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导向器与传统手术工具在微创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IS-TKA)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入住我科拟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导向器组(个性化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各3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止血时间,失血量,全下肢及股骨、胫骨假体力线,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个性化截骨器组止血带时间比传统手术组止血带时间明显缩短(P=0.07);两组在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位力线上,两组术后股骨假体力线离群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而全下肢力线及胫骨力线离群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传统手术组离群值仍比个性化截骨器组高。结论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导向器可以明显缩短MIS-TKA手术时间,改善术后假体力线,而且该技术操作简单,缩短了学习曲线,对于经验不足的外科医生尤为适合,但仍需大样本量、长时间的随访研究来验证其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昭群 《现代保健》2013,(6):122-123
目的:探讨Zweymüller假体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因移位性股骨颈骨折采用Zweymüller假体实施THA治疗的75例(75髋)老年患者资料.在随访中,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X线影像学观察患者的假体固定及骨溶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8.2±12.6)分和(7.5±1.8)分改善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8.5±6.8)分和(1.2±0.9)分(P〈0.05).除了1例髋臼假体之外,所有股骨假体及其余髋臼假体至末次随访时均固定良好.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等情况出现.结论:Zweymüller假体THA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远期并发症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8髋,全髋关节置换术13髋,对其术后并发症随访5年 ̄11年,平均7.25年。结果:深部感染1髋(1.6%),异位骨化17髋(27.9%),假体脱位6髋(9.8%),假体松动16髋(26.2%)。结论:并发症的预防应把握术前、术中、术后多个环节。假体脱位及松动下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并发症,应提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桑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4,(33):176-177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和膝关节HSS和K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9.5±21.3)min、出血量(98.4±25.1)m L、住院天数(5.3±2.1)d均少于对照组;随访6~12个月,两组术后HSS和KSS评分均优于HSS和KSS术前评分,观察组HSS和KSS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Ⅰ-Ⅱ型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Ⅰ-Ⅱ型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68岁(62~78岁),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X线片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表现。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0~950,膝关节HSS评分为80.5分。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Ⅰ-Ⅱ型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开展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的方法,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测量方法以及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25例对准备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采用三次曝光拼接、数字化成像技术进行术前、术后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并在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上进行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测量。结果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成像均能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的力线、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关节间隙方向,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评估提供了可靠的X线依据。结论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真实地反映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术后畸形纠正结果~([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2006年12月,完成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20例25膝,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8岁;女性患者15例(19膝),男性5例(6膝)。手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选取同期同等条件患者22例25膝作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无一例失随访。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12个月。QS组手术前KSS评分平均58分(30~65分),手术后一周达到91分(85~98分);手术切口长度为9~12cm,平均10cm;平均出血量为600ml;最后随访时无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血管神经损伤和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不损伤股四头肌,不破坏伸膝装置,较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当然,Q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关键在于选择理想的患者和对手术技术的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术。方法:应用进口或国产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对16例髋关节疼痛、难以履行假体功能的人工髋关节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果:(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松动可能与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形成有关。(2)彻底清创以及建立良好的骨床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外翻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天津市西青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以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方式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测量并评估其股胫角(FTA)、双下肢力线矫正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HSS)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均随访6~36个月,无明显膝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FTA术后为(6.0±0.8)°,低于术前的(21.4±7.4)°;ROM术后为(133.2±8.2)°,高于术前的(93.9±16.9)°;术后HSS评分为(86.1±1.7)分,高于术前的(39.8±7.7)分;术后第2天VAS评分为(2.6±0.6)分,低于第1天的(3.6±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外翻畸形的治疗中应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下肢功能,且术后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吡罗昔康贴片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3月~12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218例,以随机数字表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吡罗昔康组10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吡罗昔康)10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术后不良反应、补充性镇痛、镇痛满意度以评价临床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性别、假体、膝关节HSS评分、术前ROM、术前行走VAS、手术时间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静息与运动VAS评分、主动活动度、术后补充性镇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外用吡罗昔康贴片对于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明显,改善关节主动活动度,且术后补充性镇痛应用较少。可与全身药物联合应用,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总结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6例(26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术前和随访时患者的HSS评分、膝前痛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随访到的199例(256膝),平均随访(31±11.65)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HSS评分(加.33±12.0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7.28±10.13)分,优良率为92.8%。疼痛评分从术前的平均(13.15±3.3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25.40±6.51)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46±2.18)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17.82±3.82)分。疼痛完全缓解率88.67%(227/256),85.61%(170/199)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规范术中和术后处理,重视术后康复锻炼,方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翻修重建术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重建术的翻修原因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重建术28例患者进行随访,用Harris评分法,对人工髋关节翻修重建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6~48(34.0±8.6)个月.27例患者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翻修术后发生感染,给予清创灌洗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术前Harris评分(45.0±14.9)分,术后(89.0±10.2)分,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P=0.0042).结论 疼痛性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的翻修原因,术中应根据患者年龄、骨缺损的类型等选择不同的假体类型,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功能锻炼,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