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对牙列前突拥挤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牙列前突拥挤患者,分别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Damon Q自锁托槽固定矫治器完成拔牙矫治,每组各20例。采用iTero口腔扫描仪获取两组患者治疗前(T0)和治疗后(T1)数字化模型,OrthoCAD软件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宽(P<0.05),下颌尖牙间宽度固定矫治组增加明显(P<0.01),而隐形矫治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牙弓后段宽度均减小(P<0.05);但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组治疗后上、下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均P<0.01);固定组上、下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均P>0.05);两组间相比,隐形组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增大幅度较固定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固定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牙周应力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施加矫治力治疗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研究模型,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技术表面应力的分布特点。结果两种矫治技术平均主应力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相同载荷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力绝对值小于固定矫治技术。结论相对于固定矫治技术而言,无托槽隐形技术产生的应力分布更小,更均匀,有利于牙周病患者治疗时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将临床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进行组间对比和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实验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LI和变异链球菌构成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SBI、PD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 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动直丝弓矫治组、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各45例.传动直丝弓矫治组患者使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固定矫治组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种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固定和隐形矫治的成年患者中选出20例。在佩戴矫治器前、接受矫治治疗后的第1和第6个月、矫治结束时、矫治完成3个月后,分别测量牙龈指数、龈沟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这2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整个矫正过程中,隐形矫治组患者矫治过程中牙周指数GI,SBI,PLI都呈下降趋势,固定矫治组患者的这些指标则明显升高。另外,在整个观察周期内,2组患者的龈沟探诊深度(SPD)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比传统固定矫治器能够更好地维护患者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固定矫治对正畸儿童龋活性的影响及预防。方法 :固定正畸患者 4 0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人。第一组为对照组 ,在矫治过程中未进行特殊口腔卫生措施 ,第二组为实验组 ,在矫治过程中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 ,使用奥丽汀健齿露等口腔卫生措施。在矫治前及戴用固定矫治器后每二个月检测唾液中及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占总厌氧菌的百分率 ,检测共 3次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戴用矫治器后对照组唾液与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占总厌氧菌百分率均有明显升高 ,在实验组菌斑中此百分率有显著的升高 ,唾液中第一次检测没有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有显著的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戴用前没有显著的差别 ,戴用后每次检测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后会造成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升高 ,龋活性上升。但如在矫治过程中 ,注意进行口腔卫生保健 ,则能降低龋活性 ,取得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弓丝结扎方式的椅旁时间以及探讨固定正畸中患者龋易感性的变化与结扎材料的选择是否有关。方法随机选择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44名患者,采用随机法在牙列一侧使用结扎丝结扎,另一侧使用结扎圈结扎,并比较两者的椅旁时间。患者托槽周围的菌斑进行细菌厌氧培养,研究正畸治疗3个月患者牙面变形链球菌附着情况的变化。结果用结扎丝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平均为170.86s,用结扎圈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平均为121.47s。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固定矫治器黏结后托槽周围牙面菌斑变形链球菌数量和在总菌中的百分比有显著增高,但两种材料牙面菌斑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固定矫治器黏结后患者龋易感性增强。结扎材料的选择并不会对相应牙面菌斑的致龋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用结扎圈进行弓丝结扎能够节省椅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结扎圈的使用不能完全替代结扎丝。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高龋和无龋幼儿菌斑致龋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致龋菌检出情况与dmft的关系.方法 调查818名广州城、郊3~4岁儿童患龋情况,根据结果抽取3~4岁高龋和无龋儿童各40名,采集乳磨牙颊面菌斑,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和生化实验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高龋组幼儿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5.0%、32.5%和45.0%,均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三种细菌的检出率(P<0.05).高龋组儿童中,同时检出三种致龋菌的儿童的dmft为13.22±3.49,显著高于只检出一种或两种致龋菌的儿童(P<0.05).结论 高龋儿童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检出率高于无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种类越多,造成儿童口腔中具有更多龋齿的危险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11.
致龋菌对牙周炎形成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龈上菌斑的致龋菌对牙周组织的破坏作用。方法 5~6周龄金黄地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A组:高蔗糖饮食组;B组:高蔗糖饮食同时接种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种菌结束后8周处死,检查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的损害情况。结果 B组菌斑指数和牙槽骨吸收值明显大于A组(P〈0.01),探诊出血比率大于A组(P〉0.05)。组织病理显示B组出现牙石聚积,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炎症表现比A组更显著。结论龈上菌斑中的致龋菌在牙周组织炎症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固定矫治器粘结前后牙颊面菌斑pH值和变形链球菌附着量、比例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固定矫治中菌斑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菌斑提取液的pH值,对变形链球菌和总厌氧菌进行培养,记数。结果固定矫治器粘结后牙面菌斑pH值有极显著的下降(p<0.001),粘结一周后下降了0.5,三周后下降了0.7。菌斑湿重在粘结后三周有显著增多(p<0.05)。变形链球菌附着量、比例有极显著的升高(p<0.001)。粘结后一周,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平均上升了8.85×1011CFU/g;粘结后三周,平均上升了4.20×1011CFU/g,比例增加了1.10%。结论固定矫治器粘结后颊面菌斑的致龋性增强,但并未转化为致龋性菌斑。固定正畸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浠  姚思玥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2,42(5):456-461
正畸治疗的目的是矫治患者错牙合畸形,在达到平衡、稳定、美观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或避免正畸治疗对患者牙周健康的不利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具有舒适、美观、可摘、易清洁的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本文将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作一综述,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力学特性、牙周临床指标和牙周炎症微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仇玲  范力文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2,42(4):319-322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重启的影响因素,为正畸医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354例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将患者分为重启组和未重启组,并分析两组间12项影响因素,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隐形矫治重启相关的因素.结果 354例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的重启率为3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唾液中趋化因子CXCL8、CXCL10、CXCL11和CXCL13的表达水平与龋白斑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隐形矫治6个月以上的青少年患者78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龋白斑划分为无龋白斑组(n=46)和龋白斑组(n=32),分析患者口腔一般情况,并检测唾液中趋化因子CXCL8、CXCL10、CXCL11和CXCL13的表达水平。结果:无龋白斑组与龋白斑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龋白斑组患者唾液中CXCL10、CXCL11和CXCL1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龋白斑组患者(P<0.05),CXCL8表达水平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患者唾液中CXCL10表达水平(OR=1.156)、CXCL11表达水平(OR=1.099)和CXCL13表达水平(OR=1.126)与发生龋白斑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青少年患者龋白斑的发生与CXCL10、CXCL11和CXCL13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Angelalign TM System)自问世以来,在正畸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也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2007年,田杰等首次发表了用国产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牙列间隙的病例报道。之后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史真,白玉兴,田杰等报道了拔除下切牙矫治病例。白玉兴等报道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牙周病正畸中的应用。李丽岩报道了一例固定矫治后严重复发病例的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联合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针对正畸治疗中某些患者牙齿出现的釉质脱矿这一临床问题进行研究 ,以探讨固定正畸治疗中患者龋易感性的变化以及正畸结扎器材对菌斑致龋能力的影响 ,以期为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产生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 :本文以随机选择的预计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患者 2 3例为对象 ,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法 ,研究了正畸治疗 5个月患者牙面菌斑静止pH值的变化 ;以 18例随机选择正畸科门诊患者为对象 ,应用钯微电极原位测定菌斑 pH值的方法 ,研究了正畸治疗三周患者牙面菌斑体内蔗糖反应的变化 :以 2 8例随机选择正畸科门诊患者为对象 ,经细菌厌氧培养 ,研究了正畸治疗 5个月患者牙面变形链球菌附着情况的变化。在以上研究中均采用随机法在牙列一侧使用不锈钢结扎丝结扎 ,另一侧使用弹力结扎圈结扎。结果 :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托槽周围牙面菌斑提取液的 pH值显著下降 ,使用结扎丝结扎的牙面与使用弹力结扎圈结扎的牙面菌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固定矫治器粘结后牙面菌斑变形链球菌数量和在总菌中的百分比有显著增高 ,使用结扎丝结扎与使用弹力结扎圈结扎的牙面菌斑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患者龋易感性增强。结扎材料的选择并不会对相应牙面菌斑的致龋性  相似文献   

18.
正畸粘接用玻璃离子粘固剂的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畸粘接用玻璃离子粘固剂对托槽周围菌斑中致龋菌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 选择 2 2例患者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分别用玻璃离子粘固剂和复合树脂粘接剂粘接托槽 ,1个月后采集托槽周围菌斑 ,进行细菌培养和微生物分析。结果  2种粘接剂托槽周围菌斑的总菌落形成单位数 (cloneformingunit ,CFU)差异无显著性 (复合树脂粘接剂为 2 4× 10 10 CFU/L ,玻璃离子粘固剂为 2 8× 10 10 CFU/L ,P =0 6 73)。与复合树脂粘接剂相比 ,应用玻璃离子粘固剂后并未明显减少托槽周围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和百分比。结论 正畸粘接用玻璃离子粘固剂不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抑制托槽周围致龋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9.
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与龋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探索与龋病发病有关的致龋菌,本文作者曾报道在乳磨牙(牙合)面裂沟中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的阳性检出率,在有龋组非常显著地高于无龋组。本文进一步研究变链菌和乳杆菌在乳磨牙无龋、釉质龋裂沟菌斑和牙本质深龋中的出现情况(实验一)以及两菌与裂沟龋发病关系的追踪观察(实验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快速定量检测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方法,为龋齿活跃性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无龋(caries free,CF)和高龋(caries susceptib le,CS)儿童牙菌斑各15例,将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细菌通用探针和变形链球菌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所占的比例。结果:在无龋儿童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所占比例数是1.24%~3.4%(2.25±0.71),而在高龋儿童菌斑中比例为5.04%~9.7%(7.37±1.34),两组比较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流式细胞仪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的定量分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