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小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5-1216
目的探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依据输血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8比例输注,B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3比例输注,C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输注。比较3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产前比较,输血后A组、B组FIB水平均降低,TT、APTT、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TT、APTT、PT较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和B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B组FIB水平高于A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3.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冷沉淀输注在大量失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失血量超过3 000 ml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输注晶体液、血浆、悬浮红细胞;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输冷沉淀,并在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改善情况及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IB较输注前增加,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早期输注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能较好的降低其他血制品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5.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80例大量输血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四项,对照组仅输入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 指标低于对照组,而 FIB 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输注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大出血症状,缓解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陈德兴  李义平 《广西医学》2021,43(23):2804-2808
目的 探讨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实施抢救中需大剂量输血的20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 U),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α)、凝血最大振幅(MA)],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总量、各成分输血量、输血临床疗效、住院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输血治疗结束24 h后,两组患者的APTT、PT及TT均较输血前延长,FIB水平较输血前降低,R值、K值均高于输血前,α值、MA值均低于输血前,而观察组APTT、PT、TT、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α值、MA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异体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输血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需要大剂量输血治疗的危急重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成分输血(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U)疗效优于全血输血,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0月,因创伤性大失血导致的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U(2000ml)的患者60例,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实验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失血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大失血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70例患者分成甲组、乙组、丙组,甲组(130例)采取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治疗,乙组(131例)采取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输注治疗,丙组(9例)采取红细胞加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以上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丙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00.00%)高于甲组(69.23%)、乙组(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2、5.624,P<0.05);丙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及24 h悬浮红细胞持续用量均优于甲组及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FIB、TT、PT、APTT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治疗后的FIB、TT、PT、APTT等指标均优于甲组治疗后、乙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大失血患者采取红细胞加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联合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曾惠琼  曾德理 《广西医学》2010,32(11):1385-138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Hb、HCT、PLT、TT、APTT、PT、FIB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输注后2~4hPT、APTT、TT明显缩短,FIB、PLT、Hb、HCT明显升高,各项凝血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13例,死亡1例。结论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血液成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并调整输血方案,指导临床输血,可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对需要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126例进行研究,以输血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为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对照组为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1天的PLT、TT、APTT、FIB、PT各指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输血前与输血后3天的PLT、TT、APTT、FIB、PT的各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大,应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完成血制品成分输注的6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指导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4项检查指导输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制品输注量、凝血状态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冷沉淀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前,FIB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后1 h,FIB水平高于术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两组间APTT、TT、P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可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以及降低术后再出血率,优于常规凝血4项检测指导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指导临床输血在恶性肿瘤术后凝血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60例恶性肿瘤术后凝血异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测输血,观察组进行TEG检测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治疗期间输注血液数量[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d red bloodcells,CRC)、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T)、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preserved plasma,CRYO)及血小板(platelet count,PC)],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血块形成速率(Angle°)、血凝块最大强度(MA)、总体凝血指数(CI)。结果: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及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 CRC、FFP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YO、PC输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块形成速度小于对照组(P<0.05),血块形成温度和最大血块强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指导恶性肿瘤术后凝血异常患者的临床输血,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患者血凝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