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频超声定量评估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程度,探索恰当的诊断界值以及影响腹直肌分离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招募51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产后6~30个月的女性,采集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产后时间、生产方式、胎产次,测量腹围,超声评估皮下脂肪厚度、放松时及收缩时腹直肌最大间距,采...  相似文献   

2.
兰小曼 《全科护理》2020,18(11):1321-1324
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康复疗法,其中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腹部肌群自主训练、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接受悬吊康复运动,观察组接受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干预时间8周。观察2组干预后临床疗效、干预前后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33%、85.33%,P<0.05);干预4周、8周后,2组IDA量表中抑郁、焦虑、内外向性激惹各维度评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脐上围、脐下围、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及干预后3个月,2组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可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该方案能修复产后受损腹直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于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选取产后42?d女性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进行腹直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可分为腹直肌未分离与腹直肌有分离两组,从腹直肌未分离的患者中选取20例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从腹直肌有分离的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评估健康未生育女性和产后女性的腹直肌间距,探讨高频超声对于诊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50名健康无孕产史女性志愿者(未生育组)及167名产后女性(产后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其在平躺状态下脐下3cm、脐部以及脐上3cm处的腹直肌间距。比较3组间3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使用未生育组获得腹直肌...  相似文献   

6.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频彩超联合经腹超声对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D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产后女性DRA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0例健康体检未孕女性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给予高频彩超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静息、屈曲状态下不同体表腹直肌间距(IRD),并对比静息、屈曲状态下高频彩超联合经腹超声测量IRD对产后女性DRA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静息状态下脐上3 cm、脐上6 cm、脐下3 cm、脐上缘及脐下缘IR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屈曲状态下脐上缘、脐下缘IR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结果发现静息、屈曲状态下高频彩超联合经腹超声测量IRD对产后女性DRA的诊断AUC>0.8。结论 采用高频彩超联合经腹超声诊断产后女性DRA可较直观地反映出不同体表IRD状态,有助于指导产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言功立  袁光辉  陈欢 《中国康复》2023,38(7):434-436
目的:探讨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42d进行门诊复查存在腹直肌分离的产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核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筋膜手法治疗,2天1次,每周3次,每次30~50min,共4周。结果:治疗前,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均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腹直肌分离间距小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产后不同时间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4月—2020年01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总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不同时期经超声对其腹直肌的分离程度开展测量,比较产后不同时期超声测量中的腹直肌间距.结果:产后3?d、42?d、6个月、1年,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对比差异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产后女性腹直肌的变化规律,为产后康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280例产后女性及60例年龄相近的未孕未育女性,用高频超声测量并分析产后女性实验组I(产后1天)、实验组II(产后1月)、实验组III(产后2月)、实验组IV(产后3月)、实验组V(产后6月)、实验组VI(产后12月)六个阶段和对照组(未孕未育)女性的腹直肌厚度、腹直肌分离间距。结果:实验组的腹直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II、实验组IV、实验组V、实验组VI的腹直肌厚度呈递增关系(P<0.05),实验组VI的腹直肌厚度接近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腹直肌间距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I、实验组III、实验组IV、实验组V、实验组VI的腹直肌间距小于实验组I(P<0.05),且前者五组数据相近。结论:产后腹直肌厚度变薄,产后2个月后逐渐恢复变厚,但至产后12个月仍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显著大于对照组,产后一个月明显恢复,之后平缓恢复至产后12个月均处于平台期,产后至12个月期间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声检查特点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均在产后42?d进行指测与超声检查,统计超声诊断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同时记录产后42?d的腹直肌间隔.结果:采取指测的方式,检出286例产妇中40例(13.99%)为产后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建立产后短期内(42~60 d)腹直肌间距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产后腹直肌治疗给出建议。 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产后42~60 d门诊回访产妇126名,超声测量产后42~60 d经产妇的腹直肌间距,测量位置为腹中线脐上缘、脐上3 cm、脐上5 cm和脐下3 cm处,测量体位包含平卧位、屈卧位和站立位。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第一胎与非第一胎组在不同体位的不同脐水平时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并以第20百分位数和第80百分位数定义腹直肌间距的参考值范围。 结果产后42~60 d,经阴道分娩组(89例)和剖宫产组(37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一胎组(72例)和非第一胎组(54例)所有位点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产后腹直肌间距第20~第80百分位数定义参考值范围,经阴道分娩组在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60~38.30 mm、15.10~28.80 mm、11.00~21.50 mm、2.70~15.50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6.70~30.90 mm、12.90~26.30 mm、9.20~19.90 mm、1.90~12.00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19.00~39.10、15.90~35.50、11.20~28.50、0.00~8.60。剖宫产组平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5.92~44.04 mm、19.78~32.44 mm、14.94~28.76 mm、7.78~24.88 mm;在屈卧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0.12~36.68 mm、17.20~28.44 mm、13.38~26.24 mm、4.08~18.62 mm;站立位4个测量点依次为:28.80~45.68 mm、21.18~40.38 mm、18.04~33.70 mm、0.00~18.62 mm。 结论鉴于超声测量时屈卧位腹直肌边缘最易识别,在产后40~60 d时屈卧位腹中线最大腹直肌间距超过30.90 mm(经阴道分娩)、36.68 mm(剖宫产分娩)时表明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已经超过80%的产妇,建议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3.
谢亮  魏海棠  杨珺  黄莉  杨露 《中国康复》2021,36(2):125-128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和产后较为常见[1],也可见于男性[2].DRA大多发生在脐部水平,也可出现在脐上或脐下方,不仅影响女性产后腹部美观和整体外形,还可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4.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的常见问题,可导致产妇体态改变、盆底肌功能障碍及盆腔脏器脱垂等,对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本文聚焦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呼吸训练,围绕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机制、强化核心肌群呼吸康复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开展相关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腹直肌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  相似文献   

16.
肌内效贴疗法是一种在运动损伤中较常用到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肌内效贴在中枢性损伤康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近年来肌内效贴在中枢性损伤康复中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明确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arb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2月发表的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危险因素相关的研...  相似文献   

18.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较常出现的并发症,但目前国内产科及康复科从业人员尚未关注到孕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治,对于其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评估及治疗等仍缺少相关数据研究。本文围绕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与治疗,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各种评估及治疗方法,旨在为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解决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问题,减少孕妇产后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产后腹直肌分离行仿生电刺激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收治的5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行仿生电刺激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腰背疼痛情况,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短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行仿生电刺激治疗过程中采取整体护理,可减轻患者腰背疼痛,缩短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是分娩后的常见疾病。受临床研究不够深入、宣教工作不够规范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产后DRA的认识不足,其相关功能障碍和伴随症状易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本专科共识认为产后DRA的发病率和危害性仍被严重低估。本编写组通过对产后DRA相关基础理论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临床规范化诊疗经验,阐明相关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创建产后DRA的诊断标准、分型和分类标准;创立手法按摩治疗路径的技术流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质控和疗效标准;建立规范化临床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和科学合理的疗效评判标准;多项规范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指导和规范产后DRA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