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以及心绞痛反复发作史的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多合并单支病变,而观察组多合并多支病变,且观察组多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有侧支,观察组肌酸激酶峰值以及肌钙蛋白I峰值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好发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患者以往多患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多弥漫,发生多支病变,较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肌酸激酶峰值和肌钙蛋白I峰值均要明显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且患者的治疗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5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8例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心电图特征。结果缺血性J波患者19例,比例为32.6%,无J波患者39例,比例为67.2%。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波组中有1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无J波组中18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6.2%,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心电图出现了T波高尖,39例患者存在ST段抬高现象。结论心电图检查在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且心电图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3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都使用心电图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T尖波增宽、15例患者出现ST段抬高、8例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12例患者出现急性损伤阻滞。此外,存在缺血性J波表现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缺血性 J 波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T 尖波增宽、急性损伤阻滞等征象,也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史晓婧  李超斌 《现代保健》2011,(28):116-1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体内血钾水平的差异及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61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ST组)160例和非ST段抬高组(NST组)101例。检测入院时(距发病2—12h)血钾水平,观察两组低血钾发生率及其与室速、室颤发生的关系。结果ST组发生率30.7%,NST组发生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1)。ST组室速8例(低血钾者5例),室颤6例(低血钾者3例),其中交感电风暴1例;NST组室速1例,室颤1例。结论ST段抬高患者早期更易发生低血钾,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血钾水平相关。及时补钾,可有效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0年11月在该院就诊的80例被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溶栓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心绞痛、心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死亡,在不良反应中患者发生心机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绞痛。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都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胸痛患者诊疗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急诊科4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实验组,患者经绿色通道收入急诊胸痛中心救治,早期予以心电图、心梗三项等检查,快速识别胸痛类型,做出正确处理,并在短时间内转患者入专科治疗。另择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4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对照组,患者依照急诊科一般流程救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检验时间与分诊时间,统计患者救治成功率,评价预后。结果:实验组胸痛中心ST段抬高型心梗平均检查时间(18.3±1.5)min,平均分诊时间(27.1±1.8)min,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ST段抬高型心梗救治成功率97.56%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4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胸痛疾病因素中,冠心病相关心源性疾病构成比较高。急诊胸痛中心能够快速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大提高本病临床诊断效率,缩短诊疗时间,对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建设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清 《现代保健》2009,(21):191-192
冠心病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AP、NSTEMI、STE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又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NSTEACS包括UAP、NSTE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不同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因此,NSTEACS的治疗策略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变异性心绞痛ST段抬高的形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比较发作时ST—T改变导联(缺血部位)、形态、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心律失常、猝死前的心电图特点等。结果①多部位病变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②ST段抬高≥4mm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T段抬高〈4mm者明显增高(P〈0.05);③“巨R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J波者恶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P〈0.05);④猝死病例全部出现于ST段抬高〉14mm及“巨R型”ST段抬高和缺血性J波者。结论ST段抬高〉14mm或“巨R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J波,尤其是近一周内VA频繁发作者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以至猝死。强烈提示临床应对这类患者提高警惕,给予及时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分析.方法 :取2015年1~6月入住我院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另取同年7~12月42例我院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4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将两组干预前后汉米尔顿焦虑、抑郁评分与LVEF指标作以比较.结果 :干预前两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为(61.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54.7±11.3)%(P<0.05).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改善十分明显,作为临床治疗辅助环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多加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湖南旺旺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包括普通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加用替罗非班后,患者的出血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可有效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的出血率轻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周左右对每一位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生化标志物检测,根据常规心电图fQRs的有无,将研究对象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分别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fQRs组24h室性早搏的发生数明显高于非fQRs组(3140±555 vs 1226±142,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34.4%VS10.7%,P〈0.05)。结论心电图12导联fQRS波可能可预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肌钙蛋白T(troponin T,cTnT)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仍然是重要特异性标志物之一。本研究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肽素及cTnI表达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1-01-2019-03-31本院确诊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非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名为正常组,统计分析3组血清肽素、cTnI表达水平,诊断特异度、灵敏度。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cTnI阳性率为86.7%,高于对照组(73.3%)和正常组(0),χ~2=4.303,P=0.032。病例组患者血清肽素表达水平为(16.1±3.9)pmol/L,高于对照组[(11.4±2.9)pmol/L]和正常组[(7.2±1.2)pmol/L],F=12.340,P=0.036。肽素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Kappa值分别为56.67%、53.33%、0.10和0.236,cTnI分别为50.00%、43.33%、-0.07和0.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肽素表达及cTnI阳性表达均提升,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基线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比较ST段抬高组与非ST段抬高组的正常Ccr与异常Ccr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cr降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1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Ccr正常亚组(Ccr≥70ml/min)与Ccr异常亚组(Ccr〈70ml/min)的临床基本特征、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并对非ST段抬高ACS按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的Ccr正、异常亚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结果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ACS组的Ccr异常者分别占55.3%、63.4%,两组的Ccr异常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0.9±8.5)岁及(69.1±11.8)岁,均较Ccr正常组年龄明显增高(P〈0.01);Ccr异常组的住院期间复合性心脏事件的发病率较Ccr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cr正常组的早期/择期血运重建率较Ccr异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的非ST段抬高型ACS中Ccr异常者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P〈0.01);不同危险分层组患者的早期心肌再灌注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结论Ccr是评估ACS患者早期肾功能不全及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临床应结合Ccr进行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合理选择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病3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l)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尿激酶)疗法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入选68例发病3 h以内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组。观察急诊PCI组、静脉溶栓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QTd变化,同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PCI组QTd从术前的(78.2±10.8)ms降至术后的(39.7±6.16)ms(P〈0.01),静脉溶栓组QTd从由溶栓前的(77.9±10.3)ms降至溶栓后的(43.6±7.1)ms(P〈0.01)。两者治疗后进行对比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3 h内STE-MI患者急诊PCI降低QTd优于静脉溶栓疗法。急诊PCI术后QTd缩短更显著,表明急诊PCI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观察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死亡1例。两组患者溶栓后SOD、CK-MB、LDH、cTnT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 ~ 48 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60 min 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根据患者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ST段抬高的ACS和无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下面报道的6例贫血患者均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舍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以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对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疏血通注射液是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