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综合诊断技术对非典型形态疟原虫感染病例确诊、降低输入性病例误诊或漏诊率的重要性,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方法 对2023年1月16日弥勒市某医院接诊1例间日疟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镜检、抗原胶体金法(RDT)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巢式PCR)检测,确诊为1例输入性间日疟感染病例。结果 该患者血涂片镜检厚血膜查见疟原虫,薄血膜中查见配子体皱缩成团,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甚至略缩小,颜色正常与周围正常红细胞一致,与WS 259—2015《疟疾的诊断》、《疟疾防治手册》中病原学检查描述间日疟形态不同。结论 用镜检、抗原胶体金法(RDT)和巢式PCR 3种方法,对非典型形态疟原虫感染病例进行确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感染不明的恶性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并确诊。方法 2017年10月18日收集该病例临床资料,并开展流行病学溯源调查,采集患者和疑似传染源(供血者)的血样,采用血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剂条(RDT)和PCR三种方法进行疟疾病原检测。结果该患者无疟疾流行区外出史,因治疗白血病有大量输血史。输血后出现畏寒、发热症状和外周血涂片镜检诊断为恶性疟原虫感染,RDT检测恶性疟原虫阳性。经溯源调查,疑似传染源的供血者为非洲籍留学生,在献血前曾有疟疾病史,PCR检测供血者血站留存血样恶性疟原虫阳性。结论该病例为输血性恶性疟,因输入非洲籍留学生血液而感染恶性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例输入性恶性疟二次再燃的发病与治疗情况调查,寻证输入性恶性疟出现再燃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患者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疟原虫镜检、疟疾快速诊断实验检测恶性疟原虫特异性抗原(RDT)、巢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结果】该患者从2008年始有明确的多次的非洲和东南亚出差史,具有寒战、高热、出汗后退热等典型疟疾症状,实验室RDT、血涂片、PCR检测均为恶性疟阳性,被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患者2016年12月19日首次发病,经青蒿琥酯治疗后体温正常,但3周后再燃发病,继续青蒿琥酯抗疟治疗后体温正常,本次发病是患者第2次再燃发病,经联合抗疟用药后痊愈。【结论】输入性疟疾比例逐年上升及其再燃病例增多,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管理,根治传染源防止传播,已成为当前消除疟疾阶段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首先制备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其次对血样进行RDT检测;最后利用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对该血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分型。结果:镜检结果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为非恶性疟感染。巢式PCR检测结果,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140 bp的三日疟条带。结论:综合巢式PCR、RDT和镜检等检测结果,确诊该患者为三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治疗分析。方法收集该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进行血涂片病原学检查、疟疾快速诊断检测及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患者在科特迪瓦疟疾高度流行区务工,入境时无不适感;回国1个月以发热、恶心、畏寒、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症状入院。瑞氏-吉姆萨染色见疟原虫环状体,RDT和qPCR检测结果均显示恶性疟原虫感染。给予患者双氢青蒿素哌喹片0.5 g/次,一日服用一次,首剂加倍;伯氨喹40 mg/次,一日服用一次,治疗一个月症状好转。结论镜检、RDT及qPCR三联检测能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黄岩区一例输入性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为疟疾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病例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病例抗凝血作镜检和巢式PCR检测。结果该病例在赤道几内亚务工期间有疟疾发作史和治疗史,在回国后第1天即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疟疾典型临床症状,镜检确诊为恶性疟;给予青蒿琥酯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在距上次发作的第110天又再次发病,疟疾快速诊断试纸(RDT)检测阴性,镜检误诊为间日疟;后经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巢式PCR检测,判定前后两次发病分别为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结论该病例是一例输入性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今后应加强疟疾类型的鉴别诊断能力,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锦州市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为疾控部门防治和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病历和流调信息,采用镜检、快检实验(rapid diagnostic test,RDT)及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3种方法对患者血样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在喀麦隆疟疾高度流行区务工期间感染疟疾,经青蒿素类复方治疗8 d;回国后1个月以持续性发热、头痛、畏寒、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镜检见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恶性疟RDT抗原和qPCR基因检测均为阳性,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结论应加强务工归国人员的管理,并通过镜检联合RDT及qPCR检测以提高疟原虫血检效率,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例输入性三日疟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方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病史作回顾分析,采集血样作血涂片镜检和疟疾快速诊断(RDT),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巢式PCR检测确诊。结果该病例在本次就诊前一个月,刚从尼日利亚疟疾流行区务工返家,在国外务工期间曾有"疟疾"发病史,回国前后发病间隔2周左右。本次就诊外周血涂片镜检显示为恶性疟感染,RDT结果排除恶性疟感染,巢式PCR检测扩增出三日疟原虫条带后确诊为三日疟。结论疟疾实验室诊断需要综合判断,血涂片镜检和RDT可初步提示疟疾的类型,巢式PCR检测有助于不同疟种感染的鉴别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发病和流行特征。方法对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网络直报的恶性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报告输入性恶性疟病例17例,占疟病报告病例数的73.91%。其中16例为发热病人血片镜检疟原虫阳性,1例为RDT检测阳性;初发病例13例(76.47%),再燃病例4例(23.53%);均为从非洲高疟区回国人员,有明确的疫区生活史。结论南京市鼓楼区输入性恶性疟日趋增多,应强化重点地区劳务输出归国人员的疟疾防治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辽宁省丹东市2015年8月发生的2例间日疟疫情调查处置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导继续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方法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资料、疫点自然情况、媒介监测情况等;收集本次疫情及既往间日疟病例全血,针对间日疟裂殖子表面蛋白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2例病例为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搜索快速检测试验(RDT)检测病例周围居民467人,PCR检测103人,结果均为阴性;表面蛋白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本次2例病例病原体间日疟裂殖子核酸序列高度同源,而与本省前几年本地病例则同源性不高,感染来源难以确定。结论 2例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丹东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下一步应加大监测力度,继续调查感染来源;同时密切关注输入性病例,防止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条(rapiddiagnostictest,RDT)、镜检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3种检测方法进行疟原虫检测,比较3种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为科学分析检测结果和探究RDT能否在基层替代疟原虫镜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2年1月~2013年3月确诊以及疑似病例抗凝血148份,血片148张,采用RDT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和PCR的结果对比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48份血样采用RDT、镜检和PCR3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3.24%、36.49%、37.84%,经配对x2检验RDT阳性率高于镜检和PCR;镜检和PCR均检出2例卵形疟,而RDT结果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7%,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100%;以PCR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89%,阳性预测值84%,阴性预测值100%。3种方法均检出间日疟16例,而对恶性疟分别为RDT检出48例,镜检检出36例,PCR检出38例。结论RDT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敏感性较高,可以覆盖全部阳性病例,在今后疟疾低流行时期RDT有望取代基层镜检对疟疾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疟疾快速诊断(RDT)技术规范使用试点项目在金湖县的实施情况,为探讨适合现场和基层卫生单位的疟疾快速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疾快速诊断(RDT)技术相关资料及项目实施1年来的疟疾快速诊断(RDT)检测登记表、血检登记表及防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DT技术综合性能优于镜检疟原虫技术;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00%,无误诊及漏诊病例;18名检测人员均优先选择RDT技术检测,选择率为100.00%。结论RDT方法比较适合现场和基层卫生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早期确认经输血传播的疟疾病例,为疟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1例因输血感染恶性疟疾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采集患者血液进行疟疾快速诊断(RDT)和疟原虫镜检,追踪献血者发病就诊经过。结果患者无国外旅行史和既往疟疾感染史,发病前6 d有输血史。采集患者抗凝全血制作血涂片,检测恶性疟原虫阳性。经复核供血者献血时留存血样本,镜检和PCR结果均为恶性疟。经同源性检测,测序结果经过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符合率为100.00%。结论该恶性疟病例为输血感染病例,献血员为境外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快速检测试剂(RDT)推广前后石家庄市疟疾检测情况,探讨消除后阶段监测工作,为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从寄生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年-2016年各县(市)区血检月报表和疟疾个案信息,对血检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年完成血涂片5 899份,检测结果阳性率为0.49%(29/5 899);2016年完成血涂片1 572份,快速检测试纸(RDTs)1 282份,阳性率分别为2.99%(47/1 572)、4.13%(53/1 282)。市区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平原县和山区县。血涂片镜检的敏感度为88.68%,RDT的敏感度为100.00%。经一致性检验,镜检、RDT的Kappa值为0.66,两方法检测结果中度一致(P0.01)。结论降低发热患者血涂片镜检数量要求,能大幅提升血检效率,符合当前输入性疟疾疫情形势。RDT敏感度高,对技术要求低,在疟疾消除后阶段推广RDT检测,有利于医疗机构疟疾病例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黄热病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唾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黄热病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为男性,32岁,2016年3月8日在安哥拉突发寒颤高热,10日凌晨抵京,下午入院治疗,11日北京市CDC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液标本黄热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症状持续加重,肝肾衰竭,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后于16日死亡。患者在发病前6日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结论 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对此例病例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为今后对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规范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例输人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确诊。方法首先制备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其次对血样进行RDT检测;最后利用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对该血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分型。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再对血片进行镜检复核。结果初次镜检结果为间日疟原虫,RDT结果为阴性。巢式PCR检测结果,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800bp的卵形疟条带;多重PCR(Pf/Pv)检测无特异性条带产生。重新对薄血膜复核镜检,改判为卵形疟原虫。结论综合巢式PCR、多重PCR、RDT和镜检等检测结果,确诊该患者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加强对来自疟疾疫区的回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进一步扩散.方法 接卫生部门电话通报后,对2例确诊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结果 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诊2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并采取疫情监控、卫生处理、宣传教育等处理措施.结论 目前,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疫情越来越严重,许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例国外输入性伤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例来自印度的输入性外籍发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通过认真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被确诊为输入性不典型伤寒,临床治愈出院,期间未发生疫情扩散。结论对来自国外的输入性发热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控措施,逐一排查病因,尽早确诊,规范治疗,有效防止疫情自境外传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问题。方法 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上海市CDC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在疫情发生后,上海市CDC收集皮肤炭疽患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患者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患者的7份伤口创面标本中,6份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增长4倍,上海市CDC对该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接触者进行了观察。经治疗,病例康复,19例接触者无续发病例出现。结论 上海市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新发传染病的培训,对输入性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同时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预防和控制继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周庆荣 《浙江预防医学》2014,(12):1252-1253
目的对江山市发生的1例输入性疟疾和登革热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疫情发生的原因。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发病前在柬埔寨工作,有蚊虫叮咬史和疟疾、登革热患者接触史;血涂片镜检间日疟原虫阳性,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呈阳性;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患者为输入性疟疾和登革热感染病例,由于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无二代病例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