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度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CT诊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良性组(19例)和恶性组(26例),观察两组磨玻璃影影像学征象及形态学表现.结果:恶性组GGO影像学征象以胸膜凹陷征(73.1%)和毛刺征(46.2%)为主要表现,多数边界清楚(61.5%),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以规则圆形多见(84.2%),恶性组病变以不规则形状(57.7%)和斑片状(34.6)等多见,仅少数为规则圆形(11.5%),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下观察肺部磨玻璃影的影像学征象和形态学表现,对肺部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CT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具有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恶性组(41例)和良性组(43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高分辨率CT诊断,比较两组CT征象特点及结节影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CT征象特征方面,两组病灶大小、病灶形状、空泡征、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与良性组相比较,恶性组分叶征、毛刺征检出率更高且病灶界面比较毛糙,有明显的囊状透亮影,病灶密度大多为mG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结节影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面,与其他结节影像相比,分叶征的灵敏度最高,边缘毛糙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囊状透亮影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最低,毛刺征特异度最低,密度阳性预测值最低。结论 临床上对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实施诊断时,采用高分辨率CT诊断,能够为临床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应用价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在肺部磨玻璃影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螺旋CT胸部检查的31例患者资料,对肺部磨玻璃影像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恶性组(18例)和良性组(13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在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及边界清楚征象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00,x2=6.183,x2=5.373, x2=8.791;P<0.05)。恶性病变以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分叶征等表现为主,边界清楚;两组在圆或椭圆型、不规则形及多结节融合状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38,x2=6.482, x2=4.306,P&lt;0.05)。良性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型,恶性病变以不规则形和多结节融合状表现为主。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对磨玻璃影的特殊征象及形态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良恶性鉴别,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200例病理证实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观察良性与恶性结节形态、边缘、内部特征、邻近结构征象和结节类型。结果:恶性组圆形/类圆形、分叶征、气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混合磨玻璃结节检出率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多排螺旋CT对GGN的影像学征象与病灶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能对GGN的良恶性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PAP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进行常规胸片检查后,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肺部检查,首先行普通胸部平扫,之后行HRCT扫描,比较患者2种检查结果的影像学改变。结果胸部X线示,2例以肺门为中心呈"蝶翼"状片影,类似肺泡性肺水肿;2例两下肺广泛大片状阴影,类似肺部炎症;2例为左中上肺淡薄均匀的云雾状磨玻璃影;1例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及小结节状阴影。行HRCT检查后,在4例行普通CT检查呈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的患者中,3例表现为两肺较淡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不呈叶段分布;1例表现为磨玻璃影,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边缘可成角或呈弧形,如"地图样"改变;在其余3例普通CT表现为粟粒样结节影的患者中,2例HRCT表现为两肺磨玻璃影与小叶间隔增厚交织成"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例可见蜂房征,1例肺泡实变融合成密度较高的斑片状实变阴影,并在肺泡实变区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结论 HRCT表现较普通CT更能清楚地显示PAP的特征性变化,可为PAP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69例,均进行螺旋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统计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病灶大小和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其中恶性结节患者47例,良性结节患者22例。螺旋CT诊断结果与之比较,完全符合例数为66例,符合率为95.65%,3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4.35%。良性结节例数22例,符合率为100.00%(22/22),恶性结节例数44例,符合率为93.62%(44/47)。良性结节患者的病灶直径和实性病灶直径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结节患者的各项影响学特征占比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可以有效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肺磨玻璃样结节(GG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肺部检查后确诊为GGN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肺部结节检出率及分叶、毛刺、胸膜尾征、空泡征检出比例。结果在肺部结节检出率方面,64排螺旋CT检出结节95例(89.62%),其中,检出良性结节39例,恶性肿瘤56例,未检出结节11例(10.38%)。良性GGN患者分叶、毛刺征象比例高于恶性GGN患者,胸膜尾征、空泡征比例低于恶性GG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早期诊断出GGN,可为早期肺部良恶性肿瘤的有效判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增强CT动态扫描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良、恶性结节的CT影像学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动态扫描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值及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显示恶性病变患者217例,良性病变患者183例;增强CT动态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度为86.25%,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5.25%;增强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孤立性肺结恶性结节的CT数值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出现毛刺征、磨玻璃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均P<0.05)。结论 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中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征象,并依据不同时段CT值的差异辨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大叶性肺部感染和肺炎型肺癌患者在CT影像下的特征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69例和肺炎型肺癌患者54例,将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对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及单发病灶分布情况,检查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和磨玻璃影环绕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69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5.3%、革兰阳性菌24株占32.0%、其他菌种2株占2.7%;试验组患者单发病灶59例占85.5%、多发病灶10例占14.5%,对照组患者单发病灶45例占83.3%、多发病灶9例占16.7%,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影响特征中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囊状透亮影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叶性肺部感染与肺炎型肺癌病灶数量及分布情况基本无差别,CT影像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和囊状透亮影有差异,检查时需注意鉴别以上CT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不同性质肺结节在临床进行早期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自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本院检出肺结节的患者127例,依照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与早期肺癌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检查,对比良性结节患者与早期肺癌患者肺结节CT特征、肺结节形态、肺结节数量及肺结节直径、CT灌注参数[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渗透性(PS)]。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与早期肺癌组患者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分叶征、细小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与早期肺癌组磨玻璃结节及实性结节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与早期肺癌组患者结节直径>20mm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直径≤8mm、>8≤20mm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MTT高于恶性结节组患者,BV、BF、PS均低于恶性结节组,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肺结节特点与其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因素、检验结果、胸部CT影像特征)对判断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良性组39例,恶性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肺癌4项[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抗原(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高分辨率CT征象,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效能。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4个肺癌指标(CEA、SCCAg、NSE、Cyfra21-1)、结节大小、结节边缘、毛刺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结节形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高分辨率CT征象中,分叶征对判断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79.6%。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磨玻璃结节、分叶征、空泡征都是恶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患者的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结节形态(磨玻璃结节)、分叶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对鉴别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宗旭 《医疗装备》2018,(19):28-30
目的观察分析接诊的100例胸部小于3 cm结节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其目的在于提高胸部结节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治的100例胸部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其中37例行增强扫描。将良性结节患者纳入对照组,恶性结节患者纳入试验组,比较两组CT影像学特征。结果肺外带、肺中带、肺内带中,肺中带恶性结节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结节直径≤1 cm的检出例数最多,直径≤3 cm相对较少,结节直径越大恶性率最高(P<0.05);试验组血管集束征、磨玻璃样(GGO)/混合GGO征、空泡及空气支气管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钙化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综合性分析胸部结节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的大小、位置、内部CT影像学特征,能够明显提高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观察良性及恶性结节的CT征象。方法:选择本单位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33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7例肺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全部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计算诊断符合率,并组间对比结节平均直径以及胸膜牵拉征、血管包被征、毛刺征、分叶征等CT征象的分布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4.12%(16/17),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6.97%(32/33)。研究组的结节平均直径为(3.41±1.36)cm,大于对照组的(1.14±0.69)cm,统计学对比有差异(t=6.445,P=0.000)。研究组有9例(52.94%)患者存在分叶征,13例(76.47%)患者存在毛刺征,10例(58.82%)患者存在血管包被征、14例(82.35%)患者存在胸膜牵拉征;对照组有3例(9.09%)患者存在分叶征,4例(12.12%)患者存在毛刺征,6例(18.18%)患者存在血管包被征、3例(9.09%)患者存在胸膜牵拉征,两组比较,统计学对比有差异(χ2=11.828,20.704...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在体检良恶性肺结节筛查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于我院体检时发现肺结节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将良性肺结节患者纳入良性组(n=53),将恶性肺结节患者纳入恶性组(n=65)。采用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肺结节进行分级评估,比较2组患者CT征象及肺结节分级系统评估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结节直径、密度类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空泡征、宝石征、肿瘤血管征、毛刺征等恶性征象的发生率均低于恶性组(P<0.05);而良性组患者病灶周围有卫星征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组(P<0.05)。〖JP2〗2组患者肺结节分级系统评估结果比较发现,良性组患者肺结节等级评估结果显著低于恶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对良恶性肺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95% CI为0.733~0.881,敏感度为64.15%,特异度为93.85%,截断值为≥Ⅱ级。结论 基于CT薄层影像特征的肺结节分级系统可较好地诊断良恶性肺结节,对临床中肺结节的鉴别及恶性结节危险度的分级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肺部CT表现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来本院诊治恶性血液病患者252例,将发生院内真菌感染(HFI)的7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真菌组,广谱抗菌药物有效患者85例作为细菌组。分析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变迁情况,研究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时的临床症状、体征、感染器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功能变化、抗真菌药的疗效。结果 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有70例发生HFI,感染率为27.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肺部阳性发生率为35.71%;HFI患者肺CT表现磨玻璃密度影发生率为41.43%低于细菌组62.35%(P<0.05),同时,大结节直径>1cm、空洞、晕征、毛刺征、高密度团块影与新月征均出现在真菌组,而细菌组无出现,差异显著(P<0.05);单一用药有效率73.33%低于联合用药的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各联合用药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真菌组肺CT表现加重率为21.43%显著高于细菌组5.88%(P<0.01)。结论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积极根据患者的肺部CT表现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真菌感染诊断率,并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螺旋CT扫描技术分析不同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并探讨该方法在肺部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对32例肺部结节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其中,9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分别记录肺部结节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病例中,影像诊断良性病变24例(经临床确诊18例),影像诊断恶性病变8例(经临床确诊6例)。18例良性SPN中,15例呈边缘光滑;6例恶性SPN中,5例边缘呈分叶,4例有毛刺,2例见到支气管气像和空泡征。所有病例中,6例出现钙化。增强9例病人中,影像诊断恶性6例,良性3例。结论螺旋CT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的鉴别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若结合增强扫描、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仍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国强 《现代养生》2023,(12):902-904
目的 分析对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给予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医院诊断确诊的80例早期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诊断,观察组采用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及影像特征。结果 两种影像学诊断符合率比较,观察组诊断符合率95.00%高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类型肺部感染患者的CT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征象,其中真菌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实变影和磨玻璃影,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实变影,病毒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磨玻璃影,混合感染的影像特征主要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结论 对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给予螺旋CT+胸部X线联合诊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胸部X线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小结节(SPN)良性或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22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恶性82例,良性138例。观察组采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感兴趣体积法(VOI)等三维重建术测定和评价孤立性肺小结节CT形态学特征。并将常规的胸部CT方法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的SPN征象检出情况、5分值法肺结节良恶性病变检出情况以及误诊率。结果:经比较发现,两组良性和恶性SPN的毛刺率检出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性和恶性分叶检出率以及血管集束征检出率明显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误诊数诊断率明显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小结节良性或恶性诊断中的准确率高,可多层面和多方位显示肺结节的征象,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诊断效果,具备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与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微小肺癌患者(11 5个病灶)病历资料,依据影像学检查手段分为普通CT组36例患者(47个病灶)、薄层CT三维重建组51例患者(68个病灶).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检出率,比较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和空泡征等恶性征象的图像所见.结果:薄层CT三维重建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薄层CT三维重建组大多为磨玻璃密度影,内可见血管影,有分叶、部分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部分为混合磨玻璃密度影,在磨玻璃密度影中央可见稍高密度影;除胸膜凹陷外,薄层CT三维重建组对癌肿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和空泡征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薄层CT扫描与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具有较好的定位与定性价值,能够清晰的显示病灶的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征等恶性征象,对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部X线联合CT检查对肺部感染早期筛查诊断的作用,为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172例疑似肺部感染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对影像学检查肺部感染者,采集痰液,行痰培养确诊,观察其影像学征象特点,计算联合检查诊断肺部感染的阳性率及准确性。结果痰培养共检出肺部感染阳性者92例,占53.5%,阴性80例,占46.5%,胸部X线联合CT检查诊断肺部感染的阳性率、准确率分别为45.3%、91.9%,均显著高于单纯胸部X线检查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肺部感染均具有特异性CT影像学征象,其中非特异性细菌感染以实变影为主,真菌感染可见磨玻璃影、实变影与结节影共存,病毒感染可见磨玻璃影及线样影/磨玻璃样,混合感染以磨玻璃影、实变影为主。结论联合应用胸部CT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X线在早期体检筛查中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效果,值得广泛应用,特别是对高度怀疑肺部感染,且X线片正常,应进一步实施CT检查,以降低疾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