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1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分析两组耻骨内脏肌厚度、肛提肌裂孔大小、耻骨内脏损伤状况.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大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5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在静息、张力和缩肛动作时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的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在三维超声协助诊断下治疗后效果良好,非手术治疗30例,经手术治疗20例,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至今,治疗效果总体很好。结论三维超声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观察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女性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可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脱垂及性欲下降,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其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2]。如何快速、无创进行准确诊断,以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检查,总结和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徐琛琛 《医疗装备》2021,(9):184-18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一组因盆腔支持结构退化、缺陷、损伤及功能性障碍造成的泌尿系统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以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为常见问题,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方式为盆底超声,其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的诊断方式,可实现对患者盆腔结构、韧带损伤情况的观察,以便于为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可靠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3—9月收治的100例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组,选取同时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本次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均进行二维超声诊断以及三维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在观察组患者中的疾病检出率,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会阴超声观察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妇产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5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康复组给予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操,运用会阴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在静息、缩肛时、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耻骨直肠肌宽度的变化;检测静息到瓦氏动作患者膀胱颈位置变化.结果 康复组治疗后静息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3.189、4.024、4.385,均P<0.05),而常规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075、0.816、0.139,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 =3.001~4.365,均P<0.05),康复组耻骨直肠肌宽度显著高于治疗前(t=3.257,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耻骨直肠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f=0.012,P>0.05).治疗后康复组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BND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值分别为3.871、4.582、5.347、3.562,均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0.871、0.492、0.323、0.435,均P>0.05),且康复组治疗后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BN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后(t值分别为3.281、4.134、4.762、3.511,均P<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经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盆底结构和功能,会阴超声能有效地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7.
郝丹丹 《东方药膳》2021,(24):37-38
目的 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80例产妇为对象,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视为参照组,40例患者采用盆底康复锻炼,视为研究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管理后II级、III级、IV级肌力疲劳度均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漏尿率、性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会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及30例盆底正常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各指标(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将经会阴二维、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金标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经会阴二维、三维超声检测方法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道倾斜角、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直肠壶腹部最低点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尿道间隙均对照组,膀胱颈下降距离等其他指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92.3%,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查的78.2%(P0.05)。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9%、53.3%、71.4%、41.0%;三维检查分别为91.7%、93.3%、95.7%、87.5%,三维检查优于二维检查(P0.05)。结论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盆底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分娩后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仅行盆底筛查与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共4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及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月时的盆底肌力Ⅰ、Ⅱ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Ⅲ、Ⅳ及Ⅴ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减少SUI、POP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会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评估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顺产52例视为顺产组,剖宫产48例视为剖宫产组,另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未孕女性50例视为对照组。采用会阴超声对各组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比较各组检查情况。结果顺产组尿道旋转度、膀胱下降水平高于剖宫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高于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宫颈下降水平低于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肛提肌厚度和耻骨直肠肌厚度大于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不同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程度不同,采用会阴超声检查可进行有效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其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在妇科应用中能够显示盆腔全部器官和盆底细微解剖结构,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在有症状的盆底器官膨出的妇女中,国外多推荐核磁共振检查.该文综述了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其在评价盆底组织结构和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80例。对比组采取一般盆底肌训练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并且盆底肌肉张力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比组,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以及器官脱垂例数全都少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4~11月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阴道内脱出物等原因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就诊,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初步诊断或疑似为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等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经会阴超声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n=58)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n=10)。同时,根据是否合并膀胱脱垂,将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28)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30)。应用经会阴超声检查对本组68患者在安静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各项盆腔超声指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包括膀胱位置、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度(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并对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进行膀胱脱垂分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患者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次、产次及POP-Q分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根据膀胱位置、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本组68例患者中,58例经会阴超声诊断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均存在压力性尿失禁(SUI),10例为尿道内口呈漏斗状开放状态,28例合并膀胱脱垂,其中Ⅰ型为7例、Ⅱ型为10例、Ⅲ型为11例;其余10例未被检出前盆腔组织异常。②58例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分别为122.2°(113.3°~136.3°)与137.7°(119.4°~159.2°),均分别较10例前盆腔组织正常组的91.2°(81.3°~99.0°)与111.0°(88.3°~117.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75,P=0.000;Z=-3.152,P=0.002)。两组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为(26.4±7.3)mm、64.0°(43.2°~78.9°)、67.7°(42.7°~84.5°),均分别较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14.2±3.6)mm、15.5°(10.1°~24.9°)、29.6°(26.4°~38.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90,P=0.000;Z=5.275,P=0.000;Z=5.322,P=0.000)。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两亚组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无创、快捷、较为准确地观察前盆腔解剖位置及功能改变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洁芳 《医疗装备》2022,(20):37-39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检查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疑似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底超声检查,以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盆底超声检查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综合诊断,90例患者中共有53例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37例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在吸气后再用力呼吸状态下,发生组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未发生组,膀胱颈移动度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绘制ROC曲线显示,在吸气后再用力呼吸状态下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0.710、0.721、0.842,评估价值均中等,而4个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05,评估价值高;在吸气后再用力呼吸状态下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分别取19.58°、123.91°、19.41 cm2、24.50 mm时,可获得更好的评估价值。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智慧健康》2022,(13):5-7
目的分析四维盆底超声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总共纳入50例观察对象,皆是2021年3月-2022年1月来中山市阜沙医院产后复查的初产妇,按照分娩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剖宫产,n=25)与研究组(阴道分娩,n=25),两组初产妇均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查情况。结果在动作状态下的BND、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最大面积、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上,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reen分型、阴道前壁脱垂、直肠前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肛提肌撕裂的检出率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子宫脱垂的检出率上,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维盆底超声用于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显著,能够清楚观察初产妇的盆腔结构,有利于了解初产妇产后盆底肌群的功能,为临床诊断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选取某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4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治疗组(107例)和非手术治疗(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质量情况,评价疗效. [结果]患者病因分析,病因有单纯阴道前后壁膨出、单纯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和合并陈旧性会阴裂伤.基于患者病情实施实施不同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手段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放置子宫托进行治疗、盆底肌肉训练等,手术治疗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武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高位悬吊术等.对患者进行3-12月随访,随访治疗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疗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广大医护工作者应提高对于本病的认识,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尽量减轻患者痛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莱芜市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本地区的防治策略,提高产后妇女生活质量。方法 2011年1月1日—2012年5月1日在莱芜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1年内PFD筛查的女性1574例,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一般情况、产科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及手术史)、妇科检查,对压力性尿失禁及阴道壁脱垂相关因素经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结果筛选出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年龄(≥40岁占39.22%)、体力劳动强度(重体力劳动者占32.77%)、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次占38.20%)、慢性咳嗽史(有慢性咳嗽史占25.58%)、未上过孕妇学校(19.13%);阴道脱垂的高危因素:年龄(≥40岁占78.43%)、体力劳动强度(重体力劳动者占85.71%)、BMI(≥28 kg/m2占85.19%)、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次占85.11%)、盆腔手术史(75.00%)。结论注重号召适龄婚育、适度体力劳动、提倡计划生育、积极防治慢性疾病如咳嗽等、进一步扩大孕妇学校影响力,争取使所有的孕妇都接受科学规范的孕期产后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择100例于2020年1月 ~2021年4月间在本院产后42天复查的妇女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检查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上述的人员当作实验组,同时选择60例未育的妇女作为对照组,试验中包含的所有检查者都采用经会阴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同时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