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7):887-88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下降,而研究组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伪刺激,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PANSS、MMSE、PSQI评分、血清CRP、Hcy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阴性症状评分、PANSS评分总分、MMSE评分、血清CRP、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在保证患者良好安全性的同时,能减轻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还能降低患者血清CRP、Hcy水平,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其行为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59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高于对照组(77.97%),P<0.05;治疗后,观察组WMS评分高于对照组,阳性、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SAS、SD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幻听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90例入住于江西省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入组利培酮组、假性经颅磁刺激合并利培酮组及真性经颅磁刺激合并利培酮组,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AHRS听幻觉量表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治疗第6周及治疗第8周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①相同治疗时间点真性刺激组幻听评分低于利培酮组和假性刺激组,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听幻觉症状在相同治疗方式下不同治疗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相同治疗时点真性刺激组PANSS量表总分和阳性症状分评分低于利培酮组和假性刺激组,治疗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相同治疗方式下不同治疗时间点变化趋势不全同(P﹤0.05);③不同治疗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TESS评分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7,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幻听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低频组给予低频r TMS联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高频组给予高频rTMS联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且高频组、低频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高频组的阴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低频组,阳性症状评分显著高于低频组(P <0.05);高频组与低频组治疗后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PRL水平均显著升高,高频组的PRL水平显著低于低频组,低频组的PR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低频和高频rTMS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但低频更适合阳性症状治疗,高频更适合阴性症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rTMS治疗,参照组采用MECT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E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35-1336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55例)和对照组(利培酮口服液治疗,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2 w、治疗4 w、治疗6 w的PRL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5%(P<0.05)。治疗前、治疗2 w,两组患者的PR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 w、治疗6 w,联合组患者的PRL水平与治疗前、治疗2 w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PRL水平较治疗前、治疗2 w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患者的PR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对患者的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1年5月—2022年6月天津市安定医院收治的5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舍曲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舍曲林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变化、临床治疗效果、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YBO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YBOCS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YBO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 3,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且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每组31例,低频组接受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高频组接受高频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高低频组先接受低频组参数刺激,再接受高频组参数刺激,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FMA和BI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FMA、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高低频结合组FMA、BI评分均高于高频、低频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均良好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提高脑外伤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3月入选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定向能力、即刻记忆、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总分分别为(8.10±1.07)分、(3.15±0.34)分、(1.96±0.40)分、(6.32±2.08)分、(21.09±5.17)分,高于对照组(6.17±1.54)分、(2.09±0.28)分、(1.49±0.32)分、(4.59±1.39)分、(16.28±4.29)分,对比两组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BMI评分和生活能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评分、生活能力分别为(58.27±13.14)分、(83.26±2.74)分,均高于对照组(45.18±9.72)分、(78.2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3例伴有头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诊的失眠患者中选出133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五音疗法,观察组在五音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57%,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PSQI各个方面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肯定,促进患者睡眠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任选80例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应用低强度和高强度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为(54.6±3.3)分,对照组为(45.2±2.9)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强度低频重复经颅刺激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阿戈美拉汀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等量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行单一阿戈美拉汀口服治疗)和研究组(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与单一口服药物治疗相比,联合物理刺激治疗效果更加突出,应用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可起到刺激神经的作用,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强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提高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分为A组、B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rTMS治疗;A组采用单纯左侧高频iTBS模式,B组采用左侧高频iTBS模式加右侧低频刺激模式。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睡眠相关指标、PSQI评分、SD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的睡眠时间长于A组,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次均显著少于A组(P<0.05)。治疗后,B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抑郁状况;双侧刺激可更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及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 观察组给予氟西汀+认知行为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自杀倾向, 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治疗后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类型。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4.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无残留症状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 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残留症状, 提高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降低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婴幼儿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020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睡眠障碍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和观察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每组30例。运用多导睡眠图、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睡眠参数中SL、ATA、AT、S1指标均下降(P<0.05),TST、SE、S3、REMS数值上升(P<0.05);两组TIB、RL、S2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婴幼儿睡眠结构,改善睡眠质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哺乳的影响,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接收诊治的65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氟西汀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泌乳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HAMD、EP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HAMD、EPDS评分分别为[(7.72±2.38)分、(4.70±1.29)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0±3.31)分、(8.63±2.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PSQI总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为(9.01±1.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3±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泌乳量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3周、6周后的泌乳量分别为[(128.13±10.62) ml、(482.06±20.18) ml、(992.26±34.05) 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3.24±10.10) ml、(211.83±15.17) ml、(576.06±28.9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患者抑郁症状的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有效促进其泌乳量的增加,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腕踝针对改善脑瘫患儿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10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为对照组,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腕踝针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双侧腓肠肌痉挛的情况、双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34.67±1.21分、27.19±3.67分、11.39±0.56分;观察组:45.76±7.15分、34.46±1.75分、16.21±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7,-13.173,-18.324,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3,-0.267,-0.32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无痉挛电休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A组(无痉挛电休克治疗)和B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22例/组。比较两组抑郁评分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四周后迟缓、绝望感评分以及总分均低于B组,B组认知障碍评分更低(p0.05),其他抑郁因子组间对比差别不大(p0.05)。结论:在难治性抑郁症中,无痉挛电休克疗效高于重复经颅磁刺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A强度组、B强度组、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基本药物治疗联合作业疗法及物理疗法训练,A强度组、B强度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2次/d、1次/d的低频重复经颅刺激,3组均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动作诱发电位测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10 d后3组患者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强度组和B强度组患者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分别为(0.74±0.23)、(0.88±0.26) m V,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7±0.24) m V,B强度组患者动作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高于A强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0 d后3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强度组和B强度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强度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A强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动作诱发电位波幅、FMA评分、MBI评分均与低频重复经颅刺激强度呈正相关(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癫痫、继发性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度为2次/d的低频重复经颅刺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