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了解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否替代机采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组(P〈0.01)。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用于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抢救,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由于各类成分血在临床的应用数量和比例是有差异的,因此,采用全血来制备各类成分血这种方式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也同时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这种状态促使人们去发展一种可以有选:泽的采集某种成分血的技术。随着血小板在临床上有需求增加,手工血小板也逐步被机采血小板所代替,使血小板的质量有了保证,用量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类型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冰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临床总有效率95.50%明显高于冰冻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是冰冻血小板还是新鲜血小板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计数水平,但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冰冻血小板,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选择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血病病人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及时限,观察临床止血是否得到有效改善,提出把握血小板输注的最佳时机,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的适应症,分析某些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结果:白血病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结论:白血病患者应输注新鲜血小板效果明显更好.  相似文献   

5.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纯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少,受血者产生HLA抗体及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少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现将本站2005年6月-2006年5月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贯彻<献血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了一支自愿无偿机采献血者固定队伍.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对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0E1间在我院接受反复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血液病患者病例36例,比较分析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和临床疗效。结果:在输注血小板后的24小时内,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不同类型疾病有效率存在差异。绪论:临床上在采用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把握患者的个体差异,降低重复榆注率,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于临床。但是数量有限,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如何做好宣传、动员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让更多的无偿献血者加入到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以满足临床成份用血的需要。我站对2006年-2010年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进行整体护理,收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一个综述性文章,主要是探讨了机采血小板与健康体检献血反应处理,对于这种反应产生机制的原因也有略微的设计,文章建议医护工作者做好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巡视及护理工作,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为临床提高高质量的机采血小板。应该认真分析判断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观察掌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做好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护理工作,减少和有效的处理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院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需求每年在快速递增。机采血小板纯度高、白细胞污染低、红细胞含量少[1],输注少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可以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对526例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例采血不顺利而影响血小板收集,占总数的1.7%,526袋血小板终成品均符合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结论针对献血员筛选、体检、采集、储存、运输及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保证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A组(非过滤组)和B组(过滤组)患者血小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值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3.33%(16/30);HP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3.33%(13/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0.00%(3/30)。两组HL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以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机采血小板在成分输血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输注比例正逐年提高,特别是血细胞分离机的使用,使血小板的质量有了保证。机采血小板浓度高,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极少,同型输注可不配血,止血效果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站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4000多人次,其中5例失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使用蒙药治疗的62例成人ITP患者的资料。通过观察蒙药治疗1~3个疗程后的有效率、中位血小板数、出血评分、不良反应等评价蒙药治疗成人ITP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完全反应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40.3%;3个疗程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3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2.6%。治疗前中位血小板数为14×10^9/L;1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23×10^9/L;3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32×10^9/L。治疗前出血评分为0~2分者为43.8%;1个疗程后为77.4%;3个疗程后为96.8%。结论: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美罗华联合冰冻血浆治疗肺炎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肺炎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美罗华联合冰冻血浆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19+/CD20+、CD3+水平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美罗华联合冰冻血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肺炎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症状,提升血小板计数,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无效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本院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输注有效率,分析无效的原因结果164例输注血小板患者中有效131例,占85.1%;血小板输注无效33例,占14.9%。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中,发热8例,败血症2例,脾肿大4例;抗HLA抗体阳性19例。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有多种,但多次输血小板患者体内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抗HIA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淑清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15-117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15U保存0~9d机采血小板的血气指标、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水平、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进行系统监测,分析机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指标与体外功能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在体外保存9d的过程中,乳酸与H+逐渐堆积,pH值随之下降;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在6d时开始明显下降;CD62p表达率随保存天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逐步下降,血气、葡萄糖、乳酸等代谢指标与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CD62p的表达率及再表达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变化,从而对血小板保存质量作出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出血性疾病。我们以自拟紫癜散治疗ITP5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输注后血液的促凝功能。方法:该课题以100名志愿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其新鲜血液2ml后,随机输注50份冰冻血小板和50份新鲜血小板悬液,24小时后重新采血。分别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输注前后的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和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输注前后的聚集率,所用诱导剂的终浓度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782.0μmol/L、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47.6μmol/L和胶原(collagen)4.8mg/L。结果:冰冻血小板释放的β-TG、GMP-140和PF4分别为(51.5±4.4)ng/ml、(32.1±6.8)ng/ml和(25.5±4.9)ng/ml,新鲜血小板释放的β-TG、GMP-140和PF4分别为(40.3±4.0)ng/ml、(24.3±4.8)ng/ml和(18.8±3.6)ng/ml,冰冻血小板释放的β-TG、GMP-140和PF4均高于新鲜血小板(P〈0.05)。在AA、ADP和胶原的诱导下,冰冻血小板的聚集率分别为(81.15±6.39)%、(83.04±6.09)%和(81.25±8.28)%,新鲜血小板的聚集率分别为(76.11±5.77)%、(76.59±5.30)%和(72.40±6.94)%,冰冻血小板对AA、ADP和胶原的聚集率均高于新鲜血小板(P〈0.05~0.01)。结论:冰冻血小板的促凝血功能强于新鲜血小板,在血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可以大量长期储备冰冻血小板,以满足临床应用血小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