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不同肥厚部位与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关系,为临床HCM的分类提供新的心电图依据。方法:收集69例行心血管双源CT检查且临床确诊为HCM且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肥厚部位将其分为单纯心尖型(仅心尖肥厚,AHCM)Ⅰ组、心尖混合型(心尖合并室间隔或其他部位肥厚,Apex+Base)Ⅱ组、单纯室间隔型(仅室间隔肥厚,ASH)Ⅲ组和室间隔混合型(室间隔合并除心尖外肥厚,Base+noApex)Ⅳ组4组,比较4组不同肥厚部位与fQRS波的关系。采用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69例HCM患者中,26例(37.7%)出现fQRS,Ⅰ组未见fQRS,Ⅱ组(38.9%,7/18)、Ⅲ组(57.1%,8/14)、Ⅳ组(39.2%,11/28)均可见fQRS。fQRS常见于下壁导联,尤其是Ⅲ、aVF导联,前壁及侧壁导联很少出现。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4.65±5.65)mm,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1.47±5.30)mm,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累积室间隔肥厚时,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且fQRS(+)的肥厚程度更高;心尖肥厚型出现fQRS提示可能合并室间隔肥厚。fQRS可作为HCM肥厚部位分类新的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60 岁与<60岁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3~2002年间住院HCM患者105例,其中<60岁患者(<60岁组)35例,≥60岁患者(≥60岁组)7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0岁组临床拟诊断为HCM的患者(7例,10%)较<60岁组的(12例,34.3%)少(P<0.05),而临床怀疑其他心脏病的(29例,41.4%)较<60岁组的(6例,17.1%)多(P<0.05), 因其他原因发现HCM的≥60岁组为34例(48.6%),<60岁组为17例(48.6%),2组相似(P>0.05);≥60岁组有脑血管病史者(12例,17.1%)较<60岁组(0例)多(P<0.05);≥60岁组有HCM家族史者(3例,4.3%)较<60岁组(7例,20.0%)少(P<0.05).2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均相似.≥60岁组室间隔厚度为(15.5±5.4)mm,较<60岁组的(19.3±5.3)mm显著薄(P<0.05);≥60岁组有二尖瓣环钙化者为17例(24.3%)、有主动脉瓣钙化者为22例(31.4%)、二尖瓣血流频谱E/A<1者33例(47.1%),<60岁组有二尖瓣环钙化者0例、主动脉瓣钙化者为2例(5.7%)、二尖瓣血流频谱E/A<1者4例(11.4%),2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60 与<60岁HCM患者相比,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主要表现等相似,但≥60岁HCM临床误诊多,并发脑血管病者多,有HCM家族史者少.≥60 岁室间隔厚度较<60岁薄,有二尖瓣环钙化及主动脉瓣钙化者多,左室舒张功能较<60岁差.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左室肥厚(LVH)是主动脉瓣狭窄(AS)常见的心电图改变;然而,主动脉瓣狭窄的心电图变化未很好地与症状、狭窄程度以及无症状患者的预测联系起来。本文分析50例16~65岁经尸检证实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心电图;其中部分患者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和尸检资料:50例平均年龄48岁(16~65岁);男36例,女14例。左室-主动脉收缩期压力阶差峰值平均为98毫米汞柱(范围52~180),主动脉瓣面积(AVA)平均为0.53厘米~2(范围0.16~0.89),心脏指数平均为2.7升/分/米~2(范围1.3~4.7),记录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者24例(48%)。13例作血管造影者,4例显示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4例(68%)有心绞痛。所有患者的心功能均大于Ⅲ级。尸解心脏重量平均606克(380~880克)。冠状动脉狭窄>75%并累及1个主支以上者占32%,7例左室有疤痕,仅1例左室呈现肉眼所见的坏死。心电图观察:15例心电图示左房异常,7例 P-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都将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视为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UCG)在心血管临床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发现ASH除主要见于HCM患者外,也可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糖尿病、心肌炎和运动员等。 1概念 HCM患者左心室心肌肥厚约95%呈非对称性(AH),其中后者又以ASH为最常见,约占90%。ASH是指室间隔(IVS)与左室后壁(LVPW)厚度比值≥1.3,它是HCM的特征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约有10%的各种后天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也可  相似文献   

5.
许建华 《山东医药》2003,43(25):18-18
1996年以来 ,我院共收治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6 0例。现将其心电图表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4 2例 ,女 18例 ;年龄 (40± 12 )岁。入选标准 :1有明显的临床症状。2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 <10 mm,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15 mm,室间隔 /左室后壁≥ 1.3。全部病例均于常规记录 12导联心电图检查前 3天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 5 8例 ,其表现为 :1ST-T改变最常见 (30例 ) ,T波深度倒置 >1m V (最深达2 .5 m V) ,其中 、av F、V4 - V6 倒置 15例 , 、 、av F导联倒置 5例 , 、 、av F、V4 - V…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6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最多34例(94.4%),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振幅超过0.5 mV者26例(72.2%),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5)。异常Q波13例(36.1%),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间隔肥厚为主患者中,11例(52.4%)存在病理性Q波,心尖肥厚、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ST段改变、T波倒置、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7.
关注左心室心肌肥厚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心肌显著肥厚、家族遗传背景为特征,临床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室壁或(和)室间隔厚度超过15 mm[1].但是,引起左心室心肌肥厚(LVH)不仅仅限于HCM,如果忽视LVH的病因分析,有可能贻误诊断.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302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与高血压并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按WHO诊断标准,302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男206例,女96例,年龄34~80岁,平均62.2±9.5岁。经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血清学分析等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它心血管疾病。1.2 方法 1记录24h动态心电图;2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法分级,共分5级。1.3 分组 1以左室肥厚与否分组:按心脏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左室和(或)室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目标基因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鉴定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致病突变,并进行基因型-临床表型的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10例HCM患者血液与临床资料。提取全血基因组DNA、文库制备,靶向富集8个编码肌小节蛋白的HCM的致病基因,并行高通量测序。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6±7.9)岁,女性占50%]中,4例患者发现5个基因突变位点。双突变(TNNT2 R286H和MYH7 R663H)携带者具有HCM家族史,发病早,左心室重度肥厚,心电图呈现传导阻滞。MYBPC3 D770N和MYBPC3 S236G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晚,左心室肥厚程度较轻。MYH7 R869C突变携带者年龄大,左心室肥厚程度较重,心电图呈现明显左心室肥大证据。结论:对10例HCM患者利用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筛选出5个致病突变。携带不同突变的患者其临床表型不一致,这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一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osin binding protein C gene,MYBPC3)的突变位点,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6例HCM患者的MYBPC3基因进行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外显子及剪接部位的基因组DNA片段,直接测序分析.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经测序分析,发现Lys30lfs移码突变、Asp463stop无义突变、Gly523Arg错义突变和Tyr847His错义突变.MYBPC3导致的HCM为3例,占病例总数的4.5%.其临床表型各异,患者H30(Lys301fs)47岁发病,活动后胸闷、气短,超声显示室间隔肥厚达18.7 mm,左心室后壁14.7 mm.患者H48(Asp463stop)为25岁男性,24岁发病,室问隔肥厚达15.4 mm.患者H53(Gly523Arg和Tyr847His)发病年龄36岁,活动后胸闷、憋气,伴心前区疼痛,室间隔肥厚达27 min.结论 MYBPC3突变为HCM主要致病原因之一.MYBPC3突变基因携带者临床表型差异大.国人MYBPC3突变患者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不同于国外报道的多发病较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HCM患者(HCM组)及5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CM患者HRT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结合组织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HHCME)、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血压性左室肥厚,H-LVH)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年龄均>60岁的HHCME(29例)、HCM(25例)、H-LVH(34例)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浆BNP的差异.其中心脏超声指标有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N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瓣钙化,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向前运动(SAM)现象,E峰/A峰,E峰/E'峰.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HCME组高血压病史较HCM组长(P<0.05),但二者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LVH组的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少于另两组(P<0.05).HHCME组中LVEF、E/A<1的例数、E/E'、BNP大于HCM组、H-LVH组(P<0.05),其中E/E'与BNP有较好的相关性(r=0.62,P<0.05).HCM组中LAd、IVST、SAM例数大于HHCME组、H-LVH组(JP<0.05).H-LVH组中LVEDd、主动脉瓣钙化例数大于HHCME组、HCM组(P<0.05),其中IVST与LVPWT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P<0.05).结论 血浆BNP结合组织多普勒对老年左室肥厚患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HHCME组舒张功能明显减退,老年HCM组也有舒张功能不全,而老年H-LVH组舒张功能尚可,其中HHCME组的血浆BNP明显升高,可能是诊断HHCME的独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文献报道很多疾病均可引起高频心电图的QRS波切迹和扭转增多。我们就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结合超声心动图(UCG)测定左室肥厚的程度进行高频心电图观察。材料和方法正常组(Ⅰ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2—68(50±10)岁。无心脏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不伴左室肥大组(Ⅱ组)2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40—65(50±7.1)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合并其它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A组96例(平均50岁,55%男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B组105例为A组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或后代,未患HCM。C组160例健康人,按年龄和性别配对,无高血压史和左室肥厚史。A组中43例有HCM家族史(A1组),53例无HCM家族史(A2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的待查区,即血管紧张素原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HCM)由于室间隔(IVS)肥厚等原因在心电图(ECG)上出现异常Q波及ST-T改变,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必须谨慎地进行鉴别,现就12例HCM的心电图改变与心肌梗死的鉴别要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2例均经ECG、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心肌酶谱检查确诊为HCM。男9例(75%),女3例(25%),年龄26~55岁,平均42.3岁,其中8例(66.6%)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4例(33.3%)无症状。 12例EOG均有异常Q波,7例呈QS型,出现在Ⅱ、Ⅲ、aVF导联,5例左胸导联及Ⅰ、aVL呈Qr、qr、qrs型、Q>r/4,时限≥0.04s,9例异常Q波导联S-T段单向上抬0.05~0.15mV,对应侧导联S-  相似文献   

16.
本组206例的甲亢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室壁或(和)室间隔肥厚(HVS)组者125例(60.67%),无肥厚者81例(39.32%)。室性心律失常VA1按Lown标准分级,Ⅲ级以上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连续室性期前收缩(PVS)>3次,<30 s,频率≥120  相似文献   

17.
异搏定系钙拮抗剂,可改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力,并能降低患者静止时和诱发的压力阶差。本文报道10例HCM口服大剂量异搏定的远期疗效。病人和方法:10例患者。年龄40—74岁,男性8例,女性2例。诊断基于体检、典型的左室肥厚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改变。9例作心导管术和左心  相似文献   

18.
戴琳  王淑娟 《山东医药》2002,42(11):69-69
为探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 )的最佳方法 ,我们对15 4例 L VH患者的超声心动图 (U GG)及心电图 (ECG)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15 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 ,男10 2例 ,女 5 2例 ,平均年龄 5 8.6 (36~ 74 )岁 ;病程 1~ 39年。诊断及分期均按 WHO标准 ,患者收缩压≥ 14 0 mm Hg、舒张压≥ 90 mm 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器质性病变 ,心电图检查排除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严重心律失常。L VH评定标准 :1ECG传统标准 :a.RV5或 V6 ≥ 2 .5m V;b.RV5+SV1 ≥ 4 .0 m V(男 )或≥ 3.5 m V(…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1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伴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A),以提高对HCM特殊表现的认识。方法:11例均做胸部X线摄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左室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CA)造影,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1例HCM伴SWMA患者,CA造影均正常,心室肥厚部位在心尖部5例,前壁或前侧壁及室间隔2例,前壁及心尖部1例,前壁1例,普遍性肥厚2例。SWMA位于肥厚部位10例,非肥厚部位1例。结论:SWMA不是冠心病特有的表现,HCM可以引起SWMA。HCM伴SWMA需与冠心病鉴别。  相似文献   

20.
<正>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病,亦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青少年猝死的病因,其特征是左心室室壁及室间隔的不对称性肥厚[1-2]。HCM表现为非完全由心脏负荷过大引起的左心室节段室壁厚度≥15mm,有家族史者为13mm[3]。HCM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差异大,部分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部分重者可出现晕厥、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