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妊娠7~11d的孕鼠,经腹腔连续注入氯化甲基汞(2mg/kg体重),采用Hewish和Burgoyne法分离纯化不同发育阶段新生大鼠的脑细胞核,来探讨氯化甲基汞对其脑染色质结构的影响。接触或不接触氯化甲基汞的大鼠脑细胞核分别经DNase1和EcoR1核酸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缺口翻译。结果接触氯化甲基汞生后3d的大鼠脑细胞核3H-dAMP的掺入量明显低于相应未接触氯化甲基汞的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氯化甲基汞对大鼠发育过程中脑染色质结构的影响可能与胎、幼鼠对甲基汞神经毒性的易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鼠体内、外试验研究氯化甲基汞对其脑组织M胆碱受体的影响。体外试验结果表明:氯化甲基汞能抑制氚标记配体二苯羟乙酸奎宁酯( ̄3H-QN用与大鼠大脑M胆碱受体的结合,其IC_(50)为0.0137±0.0037mol/L;饱和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抑制作用是因为氯化甲基汞可减少大鼠大脑组织受体的最大结合位点以及降低 ̄3H-QNB与受体的亲合力。体内试验是在大鼠受孕的第7~12天,每天经腹腔分别注射氯化甲基汞溶液1.5,2.5,3.5mg/kg。各组仔鼠出生后于第7、14、21天处死,分离出大、小脑,分别制成匀桨进行M胆碱受体与 ̄3H-QNB的结合试验。观察结果显示氯化甲基汞对仔鼠发育的大脑和小脑的M胆碱受体与 ̄3H-QNB的结合均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氯化甲基汞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氯化甲基汞(MMC)诱导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探讨MMC的抗脑胶质瘤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注射C6脑胶质瘤细胞1周后,每天灌胃给予10 mg·kg-1MMC,连续5 d;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除自然死亡外,其余存活大鼠在第24天全部处死,取大鼠脑组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大体病理显示,实验组大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光镜下显示,实验组大鼠C6胶质瘤细胞生长密度低于对照组,并可见细胞体积变小、核固缩深染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大鼠肿瘤细胞发生核固缩、染色质周边化、核断裂、胞浆空泡变性等改变;对照组大鼠肿瘤细胞核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核常染色质为主,核仁突出。结论:MMC具有抑制大鼠体内C6胶质瘤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神经细胞核染色质10nm和30nm纤维核小体排布特征,探讨老化过程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核转录活性衰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微球菌核酸酶(MCN)为染色质结构识别探针,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凝胶电泳,可显示不同龄大鼠大脑染色质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幼年鼠、成年鼠和老年鼠大脑染色质10nm纤维核小体重复长度分别保持在(176±4)、(175±6)和(178±7)bp水平上;而30nm抗酶解寡聚体核小体数目为:酶解30%染色质时,分别是(39±0.47)、(42±0.26)和(46±0.02);酶解50%染色质时,则是(18±0.12)、(21±0.41)和(26±0.27)。结论:大鼠大脑细胞核10nm染色质纤维核小体重复长度不受老化过程影响;30nm纤维抗酶解寡聚体大小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大鼠老化过程大脑染色质构象发生不利于MCN酶解的变化,这可能是老化导致转录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化甲基汞 ( MMC)对发育大鼠小脑组织转录因子 CRE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妊娠大鼠于妊娠 7~ 1 0 d连续 4d每日灌胃给予氯化甲基汞 4mg· kg-1,取生后 1、3、7、1 4d大鼠小脑组织提取核蛋白。采用凝胶移位法观察 MMC对发育阶段大鼠小脑转录因子CRE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发育阶段小脑组织 CREB在凝胶移位电泳中均呈现两条迟滞带 ;对照组和实验组 P1 - 7大鼠幼仔小脑 CREB DNA结合活性随生后发育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实验组大鼠幼仔小脑 CREB DNA结合活性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CREB参与大鼠脑发育的调节 ;甲基汞所致发育脑组织损伤可能与其引起 CREB DNA结合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化甲基汞(MMC)对发育大鼠小脑组织转录因子CRE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妊娠大鼠于妊娠7~10 d连续4 d每日灌胃给予氯化甲基汞4 mg*kg-1,取生后1、3、7、14 d大鼠小脑组织提取核蛋白.采用凝胶移位法观察MMC对发育阶段大鼠小脑转录因子CRE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发育阶段小脑组织CREB在凝胶移位电泳中均呈现两条迟滞带;对照组和实验组P1-7大鼠幼仔小脑CREB DNA结合活性随生后发育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组大鼠幼仔小脑CREB DNA结合活性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CREB参与大鼠脑发育的调节;甲基汞所致发育脑组织损伤可能与其引起CREB DNA结合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内接触甲基汞所致脑发育神经细胞损伤的机理。方法 :对妊娠 7~ 1 0 d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 4mg/ kg氯化甲基汞。对 2 0 d胎鼠和出生 1~ 7d幼鼠的脑组织行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结果 :1宫内接触甲基汞可诱导初生期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 2宫内接触甲基汞对脑神经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宫内接触低剂量甲基汞是以诱导凋亡的方式致脑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锌对甲基汞染毒大鼠肝、脑中金属硫蛋白含量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硫酸锌+甲基汞实验组、甲基汞染毒组和空白组,取大鼠部分肝、脑分别测定金属硫蛋白(MT)含量,并做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锌能增强甲基汞染毒大鼠肝、脑中金属硫蛋白含量;超微结构观察甲基汞实验组肝、脑细胞出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质中线粒体致密、核糖体增多、内质网肿胀、有空泡化、染色质聚集等现象,而硫酸锌+甲基汞实验组肝、脑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锌能有效抑制甲基汞对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甲基汞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SD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氯化甲基汞的暴露方式 ,研究亚急性条件下氯化甲基汞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对大鼠脑组织造成的氧化损伤。方法 :将SD大鼠暴露于不同剂量甲基汞下 ,暴露时间 7天 ,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7天后处死 ,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各指标在暴露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大鼠的体重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暴露组体重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大鼠暴露 7天后产生了明显的脂质过氧化 ,表明自由基尤其是活性氧自由基(ROS)在体内有过量积累。ROS的过量产生会降低脑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水平 ,从而抑制大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7天(D7)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天,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7天。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1天,外核层开始变薄,其厚度减少11.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3天,外核层厚度减少26.80%。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5天,外核层厚度减少39.76%。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光照后7天,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细胞及内核层均无明显变化。也未了现炎症细胞。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导致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光感受器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抗衰延寿方对青、老年大鼠肝细胞核转录活性、染色质DNaseI消化敏感性及染色质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证明:青年大鼠肝细胞核染色质DNaseI消化敏感性和肝细胞核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含量均明显的高于老年大鼠(P<0.01)。青年大鼠转录活性高于老年大鼠9.7%。服用抗衰延寿方后,青、老年大鼠肝细胞核转录活性、肝细胞核染色质DNasI消化敏感性均明显提高,而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含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12.
Schafer在1982年提出的肝性脑病发病机理的GABA假说已在多方面得到实验支持。但肝损害时GABA进入脑组织是否增加至今未见直接报导。我们以尾静脉注射~3H-GABA进行同位素示踪,并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将~3H-GABA与其代谢物分离。测定D-氨基半乳糖诱发肝性脑病的小鼠血和脑中放射性GABA(S/T%,B/T%)以及它在总非挥发性放射性物质中的构成比(S~3H-GABA%,B~3H-GABA%)。所得结果表明,实验性肝性脑病小鼠的S/T%,B/T%,S~3H-GA-BA%及B~3H-GABA%都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即肝性脑病时,脑从血中摄取GABA增加,推测是由于血脑屏障对GABA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含酪蛋白、大豆蛋白及花生蛋白的饲料和等量胆固醇喂养大鼠28天,各组大鼠体重增加无明显差别,酪蛋白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及极低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 LDL)-CH/T-CH的百分比较大豆蛋白组和花生蛋白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卵磷脂胆固醇转脂酰基酶(LCAT)的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T-CH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大豆蛋白组和花生蛋白组(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β-七叶皂甙钠在大鼠实验型胰性脑病中对脑组织的作用,为胰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经颈内动脉注入磷脂酶A2(Phospholipases A2,PLA2)(1000u/100g,1000u/0.1mL)后复制成大鼠胰性脑病模型(n=60).随机分为A(对照)组(n=30)和B(治疗)组(n=30).治疗组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1mg/100g)1次/d.分别于造模后1d,3d,7d随机处死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各10只.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大鼠脑组织匀浆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10(IL - 10)的含量,观察脑组织光镜下病理损害表现.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组织较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大鼠脑组织匀浆TNF -α的含量降低(P<0.05)、IL - 10的含量升高(P<0.05);脑组织光镜下脱髓鞘病理损害减轻.结论:在大鼠实验型胰性脑病模型中β-七叶皂甙钠有明显减轻脑组织炎症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后早期大鼠下丘脑神经核团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后不同日龄大鼠下丘脑神经核团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动物脑发育,行为改变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生后不同日龄大鼠,制作火棉胶切片,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进行形态测量,结果:生后13日龄组大鼠下丘脑核团各项体视学数据均大于10日龄组,前者与16日龄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13日龄组大鼠下丘脑各核团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10日龄组,而与16日龄组比其细胞密度的增高程度更为明显。结论:出生后大鼠下丘脑各核团的大小,细胞密度仍在不断发展变化。生后第13天左右为变化明显时期,大鼠出生13天后下丘脑各核团整体形态显著增高,这种形态学上的变化趋势,可能为解释该时期大鼠的行为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衰老的机理,作者研究了老年鼠和断奶乳鼠的心、肝、脾、肺、肾、脑等6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和染色质对DNA酶Ⅰ(DNaseⅠ)的消化敏感性。结果显示:①老年鼠的心、肝、脾、肺、肾、脑等6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和染色质对DNaseⅠ的消化敏感性均较断奶乳鼠相应的组织低;②老年鼠的心、肝、脾、肺、肾、脑等6种组织的消化敏感性各不相同,脑组织的消化敏感性最低(P〈0.01);③断奶乳鼠脑组织的消化敏感性也较  相似文献   

17.
对我院1984—1987年收治的1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和脑CT扫描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脑CT发现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9/17例(53%),其中3例同时累及丘脑。弥漫性脑萎缩14/17例(82.4%)。临床表现和脑CT改变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硫酸锌等驱铜治疗的药物效果良好,惜无CT复查资料。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性别的发育期大鼠饮盐行为的发生年龄及其与大鼠血浆醛固酮(ALDO)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高血压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用自控泵经口腔导管给大鼠灌注3%盐水,记录大鼠的饮盐水量。结果:禁盐能引起13d龄及13d龄以上大鼠的饮盐行为。而不能引出13d龄以下幼鼠的饮盐行为。幼鼠的饮盐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禁盐引起各年龄组大鼠的血浆ALDO水平都显著升高的现象不一致。结论:大鼠饮盐行为的发生与大鼠的年龄有关,与大鼠脑的发育,特别是与大鼠的饮盐中枢的发育及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新型隐球菌脑感染早期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免疫抑制感染组(n=40)?正常状态感染组(n=40)?单纯免疫抑制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n=8)?感染组侧脑室内注射新型隐球菌菌液?第7?14?21?28天使用1.5T MR对大鼠颅脑进行常规平扫?增强?DWI等多序列检查,定期处死观察病变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脑膜强化:第7天MRI扫描可见感染组大鼠脑膜轻度强化,免疫抑制感染组和正常状态感染组大鼠在第7?14?21?28天脑膜强化分别为4?4?3?3和2?1?1?1只;②脑实质病灶:第7?14?21?28天两组大鼠脑实质内病灶分别为1?3?6?6和0?0?1?1只,两组之间在第21?28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③脑室扩大:第21天开始见脑室扩大,免疫抑制感染组与正常状态感染组分别为4只?1只,第28天脑室扩大更明显,两组分别为6只?1只;④动态观察:免疫抑制状态下动态观察组脑内病灶随时间延长而变大,病灶变多,脑室扩大更明显;⑤病理检查:脑膜或脑实质病变处可见隐球菌菌体,局部淋巴细胞聚集,脑实质内可见隐球菌菌落周围胶样团块,局灶性坏死?结论:免疫抑制状态下,大鼠更易发生新型隐球菌脑感染?大鼠新型隐球菌脑感染的MRI早期表现为脑膜脑炎,脑实质内感染在MRI上表现为局限性炎症,胶样假囊,随感染时间延长可见脑室系统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