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57年Hillstead首先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区分出来,予以命名,并描述其临床特征。1976年Golomb等发现APL有第17号染色体(chr.17)的长臂部分缺失,即del 17(q11~21),之后又证实这缺失部分移位至第15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形成t(15;17)(q22;q21),当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LL基因重排及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57例初诊ALL患儿MLL[t(11q;v)]和BCR/ABL[t(9;22)]进行检测,并且追踪其临床预后。结果 57例初诊ALL患儿中,MLL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4.6%(14/57),BCR/ABL阳性率为8.8%(5/57),染色体核型分析未检出t(11q;v)和t(9;22)异常,阳性组总的缓解率较阴性组低。结论 MLL基因重排和BCR/ABL融合基因是儿童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在协助临床制定儿童ALL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 FISH)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对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进行检测。结果: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9%,MLL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8%,染色体核型分析仅检出5例Ph染色体异常和3例11q23染色体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0%,4例MLL基因重排阳性患者3例复发死亡。结论:BCR-ABL融合基因和11q23/MLL基因重排是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i 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重排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他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158例初诊B-ALL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悬液,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选用位于14q32 IgH基因两端的序列特异性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158例患者的染色体悬液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58例中,检出IgH基因重排阳性11例(6.9%),其阳性细胞比例为10.5%~88.2%。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11例中同时伴随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有9例,其中8例为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异常病例中明确累及14q32的有5例。不同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染色体复杂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14.5%)高于正常核型(3.8%)及非复杂异常(1.9%)。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H基因重排在B-ALL中有较高的发生率。FISH技术以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IgH基因重排的检出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镜原位杂交法,观察6例急性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结果发现,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阳性,表明均为B-ALL;1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AML-M4)阴性。在阳性细胞核内,代表IgH基因重排的胶体金颗粒成群分布,该技术把核酸探针杂交与超微形态学相结合,在基因水平确定白血病细胞类型,尤其对缺乏特异免疫表型的白血病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Zhang LJ  Wang PP  Lu XL  He J  Li Y  Zhai 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393-3396
目的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可能出现的21号染色体复杂核型异常进行研究。方法AML患者共50例,其中成人37例,儿童1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运用多种位点特异性DNA探针(染色体全染、特殊位点、双色易位融合探针)进行杂交。结果50例AML中,7例患者出现21号染色体异常(14%),包括21号染色体数量和结构上的异常。其中4例儿童AML出现21号染色体三倍体,1例合并复杂的核型变化:47~49,XX,der(1)t(1;17)(p36.1;q23),+4,+10,der(11)t(11;17)(q23;q23),-17,-18,+20,+21。3例成人AML出现21号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即t(8;21)(q22;q22)。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杂的核型变化,即der(21),t(8;21)(q22;q22),dup(15q)。结论AML常合并有21号染色体畸变。儿童及成人AML出现21号染色体畸变的方式不同:前者多见21号染色体数量上的变化,而后者多见21号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DNA指纹分析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重排。方法:用LE11.8、MYO和M13探针,经Southern杂交法检测12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细胞的基因重排。结果:发现初治或复发与完全缓解时的DNA指纹图相比,谱带有增加或减少。结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白血病细胞存在基因重排;DNA指纹可以区别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DNA指纹技术可以检测到残留的少量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8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 结果 66.7%(4/6)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0.9%(9/2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存在IgH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阳性老年人ANL治疗缓解率(22.2%)显著低于IgH基因重排阴性老年人ANLL(66.7%)(P〈0.0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镜原位杂交法,观察6例急性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结果发现,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阳性,表明均为B-ALL;1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AML-M4)阴性。在阳性细胞核内,代表IgH基因重排的胶体金颗粒成群分布,该技术把核酸探针杂交与超微形态学相结合,在基因水平确定白血病细胞类型,尤其对缺乏特异免疫表型的白血病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8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则基因重排结果66.7%(4/6)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0.9%(9/2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存在IgH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阳性老年人ANLL治疗缓解率(22.2%)显著低于IgH基因重排阴性老年人ANLL(66.7%)(P<0.05)。结论应用PCR技术检测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基因重排可帮助了解老年人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此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6例初诊断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的水平。结果:AML患者化疗前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M4和M5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其他亚型患者(P<0.05)。初发AML患者中,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高者治疗效果比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正常者较差。结论:在AML患者中,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对指导临床选择化疗方案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Wang D  Ke XY  Wang J  Xu F  Hu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384-1388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12外显子C1236T、21外显子G2677T/A、26外显子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预后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44位AML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以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患者MDR1第12、21、26位点基因型,并在诱导化疗第一疗程结束后进行骨髓形态学检查,结合临床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完全缓解。Χ^2分析MDR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完全缓解(CR)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Χ^2分析或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中国人C1236T、G2677T/A和C3435T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与其他种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健康人以上三个位点基因型发生频率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发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CR率有显著相关性(Χ^2=7.207,P=0.007);MDR1C1236T及C3435T基因多态性与CR率无显著相关性(P=0.349,P=0.074);MDR1G2677T/A多态性与CR率有显著相关性(Χ^2=6.214,P=0.045),携带G/G基因型患者与非G/G基因型患者相比CR率较低(Χ^2=6.142,P=0.013);携带MDR1C3435TC/T基因型患者与携带非C/T基因型患者相比CR率较低(Χ^2=3.991,P=0.046),同时显著低于T/T基因型患者(Χ^2=5.134,P=0.023)。结论MDR1外显子12、21、26基因型发生频率存在种族差异,AML患者以上三个位点基因型发生频率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677T/A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预测AML患者第一疗程是否CR的预测因素,为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基因水平上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Super SMART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应用差异筛选技术进行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与鉴定;测序结果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克隆、筛选并鉴定了17条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同源,11条为未知基因片段。结论SSH技术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获得多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已知基因;获得11条新基因EST片段,并被GenBank收录。  相似文献   

14.
Yang L  Zhang Y  Zhang MR  Xiao Z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12-2316
目的探讨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易感性及AM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228例AML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群对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基因型。结果AML患者GSTM1无效型(null)比例(6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7%),而GSTT1无效型(null)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比例AML患者(分别为53.1%和25.0%)、t(8;21)(q22;q22)/AML—ETO阳性患者(分别为64.3%和25.0%)、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患者(分别为57.1%和2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9.4%和13.7%)。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8;21)(q22;q22)/AML-ETO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4.487(95%CI:1.282—15.705)和6.293(95%CI:1.536—25.782),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2.531(95%CI:1.286—4.981)和4.149(95%CI:1.856—9.275)。结论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与我国成人原发性AML,特别是伴重现染色体异常t(8;21)(q22;q22)/AML—ETO阳性及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中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检测159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AML1/ETO融合基因及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并对部分病人进行追踪检测及随访。结果 159例未经选择的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中,31例(19.5%)有t(8;21)(q22;q22)易位,36例(22.6%)表达AML1/ETO融合基因,所有t(8;21)阳性的病人均存在AML1/ETO融合基因。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病人缓解率为80.6%(29/36),高于阴性病人(M,除外)的60.2%(56/93);AML1/ETO阳性病人经治疗后转阴并持续阴性者预后好,而持续阳性者预后差,由阴性转阳性者可预示复发。14例持续缓解超过18个月的病人AML1/ETO融合基因仅1例为阳性。结论 (1)RT—PCR法检测AML1/ETO mRNA敏感、快速,定期检测可监测微小残留病变。(2)单次PCR法扩增AMLl/ETO融合基因优于巢式PCR法。  相似文献   

16.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72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伴有t(8;21)染色体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实验室及临床特性,比较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单纯t(8;21)AML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形态学、血象、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免疫表型、AML1/ETO融合基因及临床特征,并按染色体核型分为单纯组(A组)及伴有附加异常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72例t(8;21)AML按FAB分型M2占65例(90%),M4占5例,2例为M5.单纯易位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45例(62.5%),主要的附加异常类型为-Y, 4,del(9q).A,B两组在年龄分布、骨髓幼稚细胞数、骨髓Auer小体检出率、骨髓嗜酸细胞数、免疫表型分布、髓外白血病发生率及化疗诱导缓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略低,且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组.随访1~96月,A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63.9±11.2)%,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而B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20.9±9.2)%,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P<0.05),但B组各种主要附加异常之间生存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伴有附加异常的t(8;21)AML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单纯t(8;21)者.  相似文献   

17.
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细胞遗传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rapy relatedacutemyeloidleukemia (tAML)isseriousamonghematologicalmalignancies.Itisafrequentcomplicationduringthecourseofcytotoxicchemotherapyand/orradiotherapytreatments.There centincreasedtAMLincidencesaccountsfor 10 % -2 5 %ofallacutemyeloidleukemia…  相似文献   

18.
Liu L  Yang L  Zhang Y  Xu ZF  Yu MH  Wang JX  Xiao Z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6):378-382
目的 探讨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G135C和XRCC3C241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AML患者372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RAD51 G135C、XRCC3C241T基因型,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 (1)在第一疗程诱导治疗过程中,XRCC3C241T基因型与AML伴t(15;17)/PML-RARα患者的早期病亡率有显著相关性(OR=8.750,P=0.046).XRCC3C241T、RAD51G135C分别与GSTY1、GSTM1联合存在变异时,非M3患者诱导缓解时CR率明显降低,(P=0.028).(2)XRCC3C241T、RAD51 G135C的基因型影响AML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及平均无复发生存期:RAD51 G135C、GSTF1基因存在双变异及联合GSTM1基因均变异时,非M3的AML的生存期(OS)显著缩短(P<0.05).XRCC3C241T与GSTT1联合分析,双基因均野生型M4EO、M2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长于双变异型患者的RFS期(均P<0.05).XRCC3C241T、GS3T1、GSTM1基因同时变异的M2患者的RFS期(10.0个月)明显短于3个基因野生型患者(64.2个月,P<0.005).RAD51 G135C、GSTFl双基因变异M4EO患者的平均RFS期明显缩短(P=0.047).(3)XRCC3C241T、RAD51G135C基因型与第一疗程诱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数、恶心呕吐、脱发和血尿)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 XRCC3C241T、RAD51G135C单独或与GSTT1,GSTM1基因型联合变异,与AML患者第一疗程诱导治疗CR率、预后及毒副反应均有显著相关性,XRCC3C241T、RAD51G135C基因型的检测有助于指导AML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髓系白血病M2a骨髓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技术探讨首次持续完全缓解(CCR1)时间相差显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患者诱导治疗前及其复发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蛋白质差异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提取的17例AML-M2a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按正规化疗后CDR1时间分组,大于12个月为A组(11例),小于6个月者为B组(6例),B组患者有3例在复发时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为C组。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对A、B、C3组白血病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对部分差异蛋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量光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A组与B组比较,质谱鉴定了6个差异蛋白质,分别为微管蛋白特定分子伴侣B、髓过氧化物酶、转胶蛋白2CH结构域、谷胱苷肽S-转移酶、锌酯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组为3例自身对照比较,质谱鉴定了3个差异蛋白质,分别为NAD(P)H、HES1、假定蛋白。结论AML-M2a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前的白血病细胞差异蛋白质表达水平与其预后有关,白血病复发时骨髓细胞蛋白质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