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食管乳头状瘤的认识.方法:对65例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病理学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可分布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但以食管中下段多见,对直径在0.1~0.3cm都可以在胃镜下用活检钳钳除,直径超过0.3cm的可用高频电切除.结论: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认识食管乳头状瘤胃镜下的特点,以免遗漏;该病鏡下容易治疗,钳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在内镜下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系统对36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术后4周至3个月进行胃镜复查。结果36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成功率达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复查胃镜,食管乳头状瘤全部脱落,基底干净。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乳头状瘤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智  郝玲  熊俊光  丁惠芬 《重庆医学》2005,34(1):116-116
目地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及形态观察,并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食管乳头状瘤碘染色后呈浅染,与早期食管癌不染可相鉴别,结合内镜下形态改变可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35例食管乳头状瘤的病理、胃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共27例(占77.14%);临床多无特异症状;镜下鳞状上皮层次增加,其中20例见挖空细胞(占57.14%),2例见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结论:黏膜慢性炎症在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生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息肉、食管乳头状瘤、消化道出血和Barrett食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系统对上消化道病变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结果 胃息肉104例及食管乳头状瘤5例,全部治愈;上消化道出血6例,其中4例消化性溃疡及1例胃癌出血均一次止血成功,1例进展期胃癌并出血止血失败;4例Barrett食管患者经APC治疗均一次性消除Barrett黏膜.结论 APC用于胃息肉、食管乳头状瘤、上消化道出血及Barrett食管的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Zhao Y  Cai K  Liu D  Wu H  Xiong G  Wang H  Huang Z  Cai R  Wu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586-588
目的探讨术中胃镜定位全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施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75例,全胸腔镜下平滑肌瘤摘除术55例,胸腔镜下剥离摘除食管平滑肌瘤操作过程与开胸手术相同。术中使用胃镜对瘤体进行定位及检查瘤体剥除之后有无粘膜破损,特别是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病人。结果 75例食管平滑肌瘤中,55例在全胸腔镜下手术,54例均顺利完成,1例为胸腔镜下手术过程中出现室颤而中转开胸,54例全腔镜手术行术中胃镜38例;20例因早期未开展胸腔镜手术行开胸手术。使用胃镜在手术时间上优于未使用胃镜,无显著差异(P=0.064),开放手术与腔镜手术在出血量、术后禁食、住院时间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132),肿瘤长径平均2.7 cm(0.5~9.0cm),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无食管瘘、食管憩室及官腔狭窄等并发症。75例随访8~59个月,平均23月,未见复发及狭窄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胃镜定位全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的方法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食管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后诊断为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54例,直径≤1.0 cm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直径> 1.0 cm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结果 5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  相似文献   

8.
梁波  杨泽云 《华夏医学》2006,19(4):675-676
目的:分析食管乳头状瘤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对经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3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检出率为0.0658%,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以内镜下治疗为主,不易复发,随访未发现有恶变。结论:食管乳头状瘤为食管良性肿瘤,发病率低,与性别年龄无关,病因未明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探讨胃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40例食管狭窄患者行胃镜下球囊扩张术.结果:40例食管狭窄患者,共扩张68次,扩张后均可以进半流质或普食, 摄食能力提高2~3级,镜下观察狭窄口由平均0.37 cm扩张至平均1.45 cm,近期效果均满意 .扩张过程中,除疼痛、局部渗血外,未发现其它并发症.结论:胃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直径≥2.8 cm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胃镜监视下食管内支架置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是经胃镜作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伴狭窄或伴食管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18例中、晚期食管癌伴狭窄或伴食管瘘不能耐受手术患者,在胃镜监视下置入食管记忆合金支架管。结果:18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或食管瘘消失,支架管到位准确。结论: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伴狭窄或伴食道瘘有效的方法。在胃镜监视下置入食管支架到位准确,操作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金属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 :采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狭窄 5 0例。置放支架方法为先经胃镜行食管扩张 ,再于X线下置管的二部法。结果 :狭窄部直径由 3 - 5mm扩张至 12 - 16mm。结论 :金属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较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士东  王淑芳  毕英杰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22-922,966
目的:评价内镜下支架置人并局部注射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食管癌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病人均内镜及病理确诊,随机分成两组,局部注射化疗药物联合支架治疗19例(治疗组),先按内镜常规检查,在瘤体基底周边及其中央注射药物5-FU及顺铂,再放置内支架;20例为单纯内支架(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11.4个月(P<0.05),治疗组食管再狭窄发生率11%,对照组38%,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联合支架置人治疗能有效防止食管再狭窄、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在食管平滑肌瘤电视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实用性。方法:行胃镜辅助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患者22例。术中胃镜行肿瘤定位、检查食管黏膜有无破裂及破裂黏膜修补的状况。结果: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 d。结论:胃镜辅助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47例直径1.5 cm的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经胃镜、超声胃镜及镜下穿刺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后行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镜端部连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透明帽),插入上消化道找到黏膜下良性肿瘤,负压将其吸引入透明帽内,释放橡皮圈,黏膜下良性肿瘤即被套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结果:黏膜下良性肿瘤完全脱落。脱落处黏膜形成表浅溃疡,1~2周后溃疡愈合。无一例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PET,CT,PET/CT常规检查,检测食管沟LN,大体肿瘤区GTV,与术后的病理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PET/CT三种方法在诊断食管癌淋巴结组转移上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共切取淋巴结107个,病理确定的转移淋巴结31个,平均直径1.4cm,PE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5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5%和86.7%,C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7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5%和96.7%,18F-FDG-PET/CT确定淋巴结转移28个,平均直径1.5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94.7%。结论:18F-FDG-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4%。18F-FDG-PET/CT显像技术对于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胃镜及超声造影在诊断食管裂孔疝(EHH)中的表现特点,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临床高度怀疑为EHH者152例的胃镜及超声造影表现,总结胃镜与超声造影对食管裂孔疝诊断的优点与缺点。结果152例患者胃镜诊断EHH15例,阳性率9.87%,表现为食管胃连接部上移至食管裂孔环之上、门齿距食管胃连接部的距离缩短〈38cm、贲门裂1:3明显增宽或略增宽、膈上可见疝囊腔等。15例显示胃食管连接部上移至食管裂孔环之上,门齿距胃食管连接部距离30~37cm,12例可见疝囊,9例伴反流性食管炎。超声造影诊断EHH13例,阳性率8.55%,表现为膈上疝囊、食管一胃环、腹段食管消失、胃底变浅、部分可见胃壁滑动征、胃底横隔异常等。13例膈上可见疝囊,疝囊直径4.08—5.30cm,10例食管裂孔增宽,8例见胃壁滑动征,7例胃底横隔异常。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患者中有2例超声造影未见EHH征象,但均可见胃食管反流征象。结论超声造影与胃镜诊断EHH各有优劣,二者应相互结合以提高EHH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又不易造成其他疾病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红茶和绿茶对亚硝胺诱发的SpragueDawley大鼠食管癌变的影响。实验1,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zA)连续处理5周(2.5mg/kg,s.c每周2次);39周时,肿瘤发生率为65%。在NMBZA处理中饮0.6%的脱咖啡因绿茶和红茶,食管乳头瘤发生率分别降低74%和63%。NMBzA处理后给绿茶或红茶,乳头瘤发生率降低54%和66%。实验2,提高NMBzA到3.5mg/kg,16周时,乳头瘤发生率为75%,鳞癌发生率40%。NMBzA处理后饮0.9%普通绿茶或脱咖啡因绿茶,食管乳头瘤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结果提示口服绿茶或红茶可预防NMBzA诱发的大鼠食管癌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004年收治的16例食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术前经X线、胸腔穿刺、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及CT确诊。行食管Ⅰ期修补、颈部引流2例,行食管Ⅰ期修补、胸腔引流3例,胸腔引流、空肠造瘘4例,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4例,放置食管支架2例,未手术1例。死亡6例(37.5%),发生并发症7例(43.8%)。结论:早期诊断、闭合瘘口、防止感染,是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