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凝血因子Ⅸ基因在第六外显子23384~23387bp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9)。探讨这一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20个脑血栓患者和他们家系,60例正常健康人群凝血因子Ⅸ第六外显子2338~23387bp多态性分布。结果20例脑血栓患者和40例他们的家系成员,在MnⅡ酶切后,可见307bp片断基因类型全部是A。对照组60例基因多态性基因型也显示为A,阳性对照可见A、G和AG。结论在这一等位基因位点脑血栓家系和正常人群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均为A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凝血因子Ⅸ基因在第六外显子23384—23387bp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9)。探讨这一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20个脑血栓患和他们家系,60例正常健康人群凝血因子Ⅸ第六外显子2338—23387bp多态性分布。结果 20例脑血栓患和40例他们的家系成员,在MnⅡ酶切后。可见307bp片断基因类型全部是A。对照组60例基因多态性基因型也显示为A,阳性对照可见A、G和AG。结论 在这一等位基因位点脑血栓家系和正常人群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均为A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3个无关血友病B家系先证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及分子发病机制,对家系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诊断.方法 家系先证者及成员采静脉血,先证者表型诊断确诊后,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6个S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应用PCR法对先证者及可疑携带者FⅨ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 家系1先证者FⅨ基因外显子6发现G22119A突变,家系2先证者FⅨ基因外显子2发现G7392C突变,家系3先证者FⅨ基因外显子8发现T32685C突变.结论 血友病B先证者FⅨ基因缺陷是其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基因(apM1)多态性与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在251例无亲缘关系的吉林地区汉族人群(正常对照人群131例,冠心病120例)中检测apM1基因2号外显子及3号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吉林地区汉族人群中SNP45(T/G)和SNP331(T/C)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吉林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SNP45和第3外显子的SNP331多态性位点与冠心病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凝血因子Ⅶ(FⅫ)基因第八外显子R353Q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PCR-RFLP),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及106例正常健康人FⅦ第八外显子R353Q各基因型及R、Q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脑梗死人群中及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FⅦR353Q基因多态性分布,RR及RQ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中RR基因型91例,RQ基因型9例,QQ基因型0例,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1.00%(91/100)、9.00%(9/100)、0;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50%(191/200)和4.50%(9/200).健康对照组中RR基因型94例,RQ基因型12例,QQ基因型0例,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8.70%(94/106)、11.30%(12/106)、0;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33%(200/212)和5.67%(12/21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整体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7,P=0.5822).R、Q等位基因在2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5,P=0.5925);Q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在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5,P=0.5925).结论我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R353Q多态性,不支持Q基因型是脑梗死的保护因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肥胖儿童瘦素受体基因变异对脂质代谢及脂肪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基因第20外显子变异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120例单纯型肥胖儿童及120例健康儿童的LEPR基因的第20外显子基因变异频率,并测定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于相同条件下测身高、体重,按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t)。结果共检出3种第20外显子的基因型,其酶切片段分别为:A/A型:201bp,75bp;A/G型:201bp,173bp,75bp,28bp;G/G型:173bp,75bp,28bp。肥胖儿童较健康儿童LEPR基因第3057位G→A突变频率增高(P〈0.05)。纯合子A/A基因型的肥胖儿童其血清TG浓度、BMI、?t均明显高于纯合子G/G基因型者(P〈0.01),而血清HDL水平则明显低于后者(P〈0.01),杂合子A/G型肥胖儿童,除其血清TG浓度高于纯合子G/G基因型者外(P〈0.05),余各项指标均与另外两种基因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型肥胖儿童瘦素受体基因第20外显子存在基因多态性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明显影响肥胖儿童的脂质代谢及体脂分布。纯合子A/A基因型个体应提早注意饮食结构,避免由此而继发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3外显子4单核苷酸多态性A2 044G基因与本地区人群哮喘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36例有明显支气管哮喘家族史的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IL-13 exon 4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IL-13 exon 4第2044等位基因为A的频率是18%,为G是82%,支气管哮喘家族史的患者IL-13 exon 4第2044等位基因为A的频率是24%,为G是76%,与测序结果相同,经统计学分析,支气管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1%、31.7%和2.1%;哮喘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0%、32.0%和8.0%。结论:IL-13 2044位A/G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宫颈癌患者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初步探讨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相关性,为后续选择合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志进行宫颈癌风险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常规方法对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和健康人群46例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抽提;自行设计引物,对IL-18基因5′端和6个外显子(长约5 kb)进行PCR法,产物采用DNA测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IL-18基因5′端2 kp和6个外显子区域内共筛查出7个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频率约0.14%,其中rs1946518和rs194651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宫颈癌和健康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存在连锁关系;另有3个位点rs360719、rs360717和rs360718也存在连锁关系,可能与宫颈癌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E4的rs11547404和1个未登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在1例患者中检测到.结论 采用小样本对特定人群IL-18基因进行测序可有效地筛选出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初步发现宫颈癌与IL-18基因上游调控区rs1946518和rs1946519单核苷酸多态性有一定关系,为后续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志进行宫颈癌风险预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地区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ELP)技术检测100例脑血栓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GPⅢa的P1A的多态性。结果所有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为PIA1/A1基因型,PIA2基因型的检出率为0%。结论我国北方地区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乙约占血友病的四分之一.其发病原因是因子Ⅸ(FⅨ)的基因缺陷.已报道FⅨ基因缺陷有30余种.作者研究了一个有三例血友病患者的家系,其FⅨ活性均在正常1%以下,FⅨ抗原稍高于1%.将此家系患者的DNA提取后用TaqⅠ、EcokⅠ及HindⅢ酶解,以cDNA探针杂交,由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表明此家系为FⅨ外显子8的第一个TaqⅠ位点(TCGA)的突变.作者进一步合成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用PCR法对β-珠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确定其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β-珠蛋白基因分析片段中共发现3个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外显子1第59位的T/C多态性、内含子2第-16位的G/C多态性及内含子2第-74位的T/G多态性.结论同国外报道的正常人群相比,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显著减少,各位点的碱基频率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DNA测序技术检测血友病B患者FⅨ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3名中国汉族非亲缘系血友病B患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的类型,常规检测患者血浆APTT及FⅨ:C,进行表型诊断;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8段扩增FⅨ基因外显子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者相比,HB患者APTT测定值明显升高,FⅨ:C测定值明显降低,胛测定值正常、测序结果显示3例HB患者均有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患者1有外显子6G22119A点突变,患者2有外显子1G7932C点突变,患者3有外显子T32685C点突变。结论:3例HB患者均检测到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这为HB患者基因缺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抵抗素基因四个外显子和部分内合子是否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安徽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患者307例。正常对照10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方法,对抵抗素基因的四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进行筛查,并做进一步基因分析。结果 在安徽地区汉族人中存在抵抗素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157G/A、+115C/G、+877G/C;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在安徽地区汉族人中,抵抗素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但与2型糖尿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T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胃癌患者和60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 ARRAY Assay高通量技术检测淋巴毒素-α(LTA)基因单核苷酸(SNP)位点rs909253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出现频率及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与正常组在AA基因频率(20.00%vs.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等位基因、GA、GG+GA基因型或变异基因型与胃癌易感风险相关[OR(95%CI):1.48(1.15~1.99)、1.36(1.05~1.68、1.32(1.22~1.65)]。结论 LTA基因rs90925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相关,G等位基因、GG、GA、GG+GA基因型或变异基因型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有无p53基因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检测10份样本中p53基因外显子1~11的基因序列。结果:①经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有被检测样本p53基因外显子1~10均未发现突变。②p53基因外显子11在所有的被检测样本中均发现突变,而且突变的位点及突变的类型均相同。其中119 bp,577 bp,604 bp,626 bp,627 bp,726 bp,727 bp,1148~1149 bp为点突变,440 bp为插入突变,397~400 bp,600 bp,602 bp,605~607 bp,609 bp为缺失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p53基因突变提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8.
蛋白C基因G12918A突变所致Ⅰ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和基因特征。方法PC抗原(PC:Ag)和PS抗原(PS: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T抗原(AT:Ag)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C活性(PC:A)、PS活性(PS:A)和AT活性(AT:A)采用发色底物法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3代家系10个成员PC基因各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点。结果该家系3代10名成员中,有8名PC抗原水平在1.06~1.92mg/L(参考值3.00~6.00mg/L)之间,PC活性在41%~67%(参考值70%~140%)之间,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而PS:Ag和PS:A、AT:Ag和AT:A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PC基因测序分析:8名成员存在Ⅸ号外显子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密码子TGG→TGA,使第372位Trp→Stop;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PC缺陷症,PC基因Ⅸ号外显子存在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该突变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的基因突变点;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汉族健康人群GPx-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布特点.方法 抽取西安地区汉族健康人420例,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GPx-1基因第2外显子上的Pro 198Leu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 GPx-1基因第2外显子上Pro198Leu有三种等位基因型,C/C(Pro198Leu),C/T(Pro198Leu)和T/T(Leu198Leu),分别占92.4%,6.9%和0.7%.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x2=3.387,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 西安地区汉族健康人群GPx-1基因Pro198Leu多态基因型以CC型为主,频率分布与文献报道中的日本人和韩国人相似,与美国人和芬兰人相差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基因启动子区 G-403A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CHD患者480例(CHD组),并按照年龄(±1)岁和性别1:1配对,选取未患CHD的对照480例(对照组).Taqman-MGB探针检测RANTES基因启动子上G-403A(rs2107538)基因多态性.结果:G-403A的基因频率在CH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家族CHD史等因素进行校正后,发现G.403A基因多态性与CHD的危险度无关联(P>0.05).在分层分析中,发现在吸烟人群(1.50,95%CI 1.09~2.06)和有心梗家族史人群(1.45,95%CI 1.04~2.01)中基因型为GG患冠心病的风险性高于基因型为AA或AG型.结论:在吸烟人群和有心梗家族史人群中RANTES基因型为GG患冠心病的风险性高于基因型为AA或AG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