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症状学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对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行为症状学进行系统的评价。方法应用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采用持续时间分段计数的方法,通过空白对照和药物反证治疗进行系统的评价。结果空白组始终未出现行为症状表现(耳红、挠头、爬笼);模型组与治疗组均于3min以后出现行为症状表现,药物组对大鼠行为症状表现有明显干预作用。结论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症状学评价是观察治疗偏头痛药物疗效的较为全面客观、且能量化的一项合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中医“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偏侧搏动性头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异常、耳鸣等症状。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无定论 ,针对偏头痛的防治手段也各有利弊 ,而该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国内外偏头痛患者所付出的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代价也相当巨大 ,因此防治偏头痛的药物研究成为当今一大医学研究热点。祖国医学虽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偏头痛治疗经验 ,然而 ,由于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缺乏 ,很多药物的主要药效研究、有效组分的确定、作用机…  相似文献   

3.
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方法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诱导囊性动脉瘤,在结扎及未结扎对侧颈总动脉的情况下,观察4-5个月,在长、宽、高三个径线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并行正常动脉和动脉瘤壁的组织学观察。结果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直接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成功诱导出囊状动脉瘤。经过4-5个月的血流冲击,动脉瘤的长、宽、高均明显增大(P<0.01),并且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增加同侧血流冲击,可使动脉瘤在高度上继续增大(P<0.01)。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各层结构保持完整。动脉瘤壁上没有内膜,结构排列紊乱,瘤壁变薄,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囊状动脉瘤在长期血流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增大生长塑形,提供了一个目前所知的较好的研究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过程中血管生物学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光照对硝酸甘油诱导的慢性偏头痛小鼠模型行为症状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硝酸甘油诱导小鼠慢性偏头痛,观察每次给硝酸甘油后,在不同光源干预下小鼠的行为学症状。结果亮光、频闪光明显使造模后的小鼠焦虑程度加重,黑暗坏境使小鼠焦虑程度降低;随着小鼠急性偏头痛转向慢性的过程,表现焦虑程度的行为如挠头次数下降、活动度减少;慢性偏头痛引起小鼠体质量减轻。结论亮光和频闪光能加重小鼠的焦虑程度并诱导畏光行为如闭眼、缩进角落,黑暗坏境是偏头痛缓解因素;长期的慢性偏头痛会导致小鼠体质量下降,活动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按Tassorelli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罗格列酮组(于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罗格列酮),对照组(不造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观察三叉神经颈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结果对照组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中PPARγ为弱阳性表达,模型组为阳性表达,罗格列酮组为强阳性表达。模型组IL-6、ICAM-1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大鼠耳发红、肢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等症状减轻,IL-6、ICAM-1、MMP-9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偏头痛时PPARγ表达增强;罗格列酮可通过活化PPARγ,下调IL-6、ICAM-1、MMP-9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致力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并且已经建立了几种不同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和猴子模型)。其中,大鼠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对几种常用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造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马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方法及其行为、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fKA)建立颞叶癫痫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有典型癫痫发作表现: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随后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8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Ⅳ~Ⅴ级。同时有额叶皮层和海马的癫痫放电脑电图及病理、影像学表现。结论 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癫痫发作明显,其行为表现、海马病理改变、脑电及影像改变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可作为较好的研究颞叶癫痫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模型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多病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豚鼠全脊髓匀浆(GPSCH)为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并在光镜下观察不同发病类型EAE的病理改变。结果: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可将Wistar大鼠EAE模型分为5种发病形式:急性型、缓解-复发型、持续进展型、良性型和隐匿型。光镜下可见不同发病时期的EAE的病理改变有所不同,但都以血管袖套状改变、脑室周围及白质脱髓鞘改变为主,伴有神经元肿胀变性。结论:首次建立了Wistar大鼠多病程EAE,是研究多发性硬化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侧脑室注射腺苷A1受体激动剂(R-phenylisopropyl-adenosine,R-PIA),探讨腺苷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内挠头、爬笼次数及心率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液、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挠头、爬笼次数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大鼠心率没有明显变化;(2)治疗组大鼠血液、TG、TNC部位CGRP的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结论激活的腺苷A1受体能够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痛觉传导,从而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及痛觉敏化,对偏头痛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血液凝血过程对自发性脑出血脑水肿的影响。方法与结果:我们参照Bullock和Yang方法制作成功大鼠自体定量新鲜无肝素未凝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并予改进,该模型成功率达80%,稳定性强,容易操作,大鼠全身反应小,便于观察。结论: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大鼠脑内出血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建立稳定、制作过程创伤小的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其行为、脑组织水肿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取大鼠自体动脉血注入尾壳核不同时间对行为评分、测定脑含水量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出血后,。6h出现行为异常,2周行为异常好转脑含水量;24h增加(P<0.05),48~72h达高峰(P<0.01);1周血肿开始吸收,4周血肿大部分吸收镜下,血肿侧早期脑室受压、细胞肿胀晚期胶质增生结论此模型制作方便创伤小血肿形成稳定脑出血病理生理变化接近临床患者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偏头痛实验模型中糖酵解的作用。方法 通过硬脑膜灌输炎性汤建立偏头痛实验模型; 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用于抑制糖酵解; 治疗效果通过挠头次数和机械痛阈评定; 通过动物行为学、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糖酵解抑制剂2-DG对炎性汤诱导的机械异常性疼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糖酵解抑制剂2-DG可改善偏头痛实验模型中的偏头痛样症状,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并降低CGRP和c-Fos的表达水平。结论 糖酵解抑制剂对c-Fos,CGRP、炎症因子释放和偏头痛样症状缓解的影响表明增强的糖酵解可能是实验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糖酵解抑制可能是偏头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并观察其周围神经病变特点。方法: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诱发胰岛素抵抗,然后用亚致病剂量的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高血糖。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其肌电图和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此方法制备的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特点有:1、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降低。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2、腓肠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的总截面积和纤维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结论:Wistar大鼠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注射可成功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具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特点,是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共9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动物模型之前(预防组)、模型制备后(治疗组)接受高剂量(0.32 g/ml)或低剂量(0.16 g/ml)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行为学评价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30、60、180 min)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与高、低剂量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于高剂量预防组(P=0.031,0.000,0.000),并于制模后60和180 min时高于低剂量预防组(均P=0.000);制模后30 min时高剂量预防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预防组(P=0.029)。结论预防性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显著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型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方法:对20例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可能发生机理。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35.8岁,女性占95%,均有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发生脑梗塞。主要临床表现以偏盲为最多;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次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扑吗啡(APO)和亚氨基二丙腈(IDPN)诱导的抽动障碍(TD)模型大鼠的刻板运动和头动次数,挑选可以全面体现TD特征性行为变化的造模方法. 方法 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APO组、IDPN组,每组10只.APO组大鼠给予APO 2 mg/kg腹腔注射,IDPN组大鼠给予IDPN 150 mg/kg腹腔注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体积均为1mL/100 g、每天1次、连用7d,注射结束5 min后记录各组大鼠5~10 min、15~20 min、25~30 min、35~40 min、45~50 min、55~60 min时间段的刻板行为评分和5 min内大鼠头部抽动次数. 结果 IDPN组和APO组的大鼠头动次数明显比正常组多,IDPN组大鼠的头动次数多于A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组大鼠在5~10 min、15~20 min、25~30 min、35~40 min时间段刻板行为评分高于正常组,IDPN组大鼠各个时段的刻板行为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IDPN组大鼠在45~50min和55~60 min时间段刻板行为评分高于A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DPN诱导的TD模型能比较全面的再现TD的特征性行为变化,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9例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头痛与眩晕/头晕的关系,以利正确诊治。方法作者医院收治的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9例,对所有患者均详细收集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前庭功能、听力检查和头颅CT/MRI等实验室检查,以除外中枢性和耳源性眩晕。结果 9例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中,基底型偏头痛2例,无先兆偏头痛3例,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6例(其中2例为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数年后和50岁后转变为MV)。本组6例MV患者中,眩晕/头晕在头痛发作前数秒钟~1h内发生3例,在头痛发作后发生1例,与头痛同时发生1例,另1例偏头痛患者其头痛与眩晕从未同时发作过,为偏头痛等位征。结论 MV是不同于基底型偏头痛的头痛伴眩晕综合征,二者易与梅尼埃病、良性复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等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混淆或并存,临床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与生长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SD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比较其生长评估方法。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浓缩悬置,调制为浓度5×1011/L的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将20μl悬液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接种后分时段观察与评估实验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肿瘤的生长特性、MRI检查结果,并做组织病理学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立体定向技术接种的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实验周期短,可重复性好,组织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等特征。神经功能评分与荷瘤鼠的脑胶质瘤大小及生长进程具有相关性。结论建立的SD大鼠的C6脑尾状核胶质瘤模型,其肿瘤影像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神经功能评分可作为其生长的间接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 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 24例;异基因组:DA-Lewis 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 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 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 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 < 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小电导钙激活型钾通道SK3与大鼠偏头痛的关系,为研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寻找新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干预组16只,后两组再随机分为发作期组和间歇期组,每组8只。按Tassorelli Cristina法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造模。干预组每天灌服氟桂利嗪2 ml(0.5 mg/kg),对照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2 ml。发作期组于第5次造模后3 h、间歇期组于第5次造模后4 d断头处死取脑干组织。RT-PCR法及Western法分别检测各组脑干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干预组脑干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各发作期组均较相应间歇期组更低(P0.05);而模型发作期组与干预发作期组、模型间歇期组与干预间歇期组比较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干SK3表达的降低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有关;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可能不是通过影响脑干SK3的表达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