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94例妊娠晚期孕妇和27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AT、PC、PS的活性以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PC、PS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抗凝成分AT、PC、PS活性减低、纤溶活性增强,妊娠期检测AT、PC、PS活性、DD含量的变化,对预防出血、降低DIC的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中各实验室应建立孕妇AT、PC、PS活性及DD含量的参考范围,而不能套用一般健康人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宁波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妊娠晚期DIC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产检的90例妊娠晚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Ⅲ、PL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α2-AP和D-D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及时检测AT-Ⅲ及D-D对预防DIC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进行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晚期妊娠孕妇1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凝血四项(PT、APTT、FIB、TT)、FDP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检测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FIB、FDP及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与正常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晚期妇女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应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临床上应对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霍梅  周莉  刘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08-480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IL公司的ACLAdvance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94例妊娠晚期孕妇和27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的活性、PT、APTT、F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凝血因子Ⅴ、Ⅶ、Ⅹ、Ⅷ、Ⅸ、Ⅻ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Ⅱ因子活性只比对照组稍高,而Ⅺ因子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妊娠晚期妇女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晚孕组PT与凝血因子Ⅱ、Ⅴ、Ⅶ活性成负相关,与Ⅶ活性相关性较好,而与Ⅹ因子活性无相关性;APTT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成负相关,与Ⅷ、Ⅺ、Ⅻ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这可能是引起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婧婧  王文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07-5708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妊娠妇女分别在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和临产期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T)在孕早期、孕中期至孕晚期进行性缩短(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凝血活酶时间(TT)在妊娠早期至临产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孕早期至孕中期明显缩短(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显著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在孕早期至孕中期显著升高(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晚期至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结论:联合动态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鹤进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52-215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择90例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妊娠晚期妇女为妊娠组和90例同期进行健康检查未婚或未孕妇女为对照组,采用CA-50血凝仪检测2组的凝血4项,并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组PT、APTF、TF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IB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前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防止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形成,对提高分娩安全,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期,在孕晚期孕妇多项血液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孕妇的凝血状态。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相似文献   

9.
妊娠高血压疾病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杰  刘晓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63-266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血小板α2颗粒膜蛋白(GMP-140)在妊娠子痫前期高凝状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FM用发色底物法、D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GMP-140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免法测定,进行FM、DD、GMP-140检验。结果:FM、DD、GMP-140联合检测,轻度、重度子痫前期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子痫前期血液存在凝血功能异常,FM、DD、GMP-140可作为高凝状态、亚临床DIC时检测的首选指标,对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异常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实验室诊断的首选指标,有利于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减少病情恶化,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保证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RA50例为观察组,其中D-二聚体升高RA组40例,D-二聚体正常RA组10例;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RA相关实验指标CRP,RF,抗CCP抗体,血沉。结果:RA组D-二聚体,FDP,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RA组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升高RA组RF,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正常RA组(均P<0.01),而抗CC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RA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RA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正常中晚期孕妇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了解正常中晚期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凝血四项测定均为凝固法,D-二聚体为免疫比浊法。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妊娠中晚期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FIB显著增高(P<0.01);TT差异不明显(P>0.05);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及羊水栓塞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凝血指标检测的临产孕妇285例,以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凝血指标检测的健康非孕妇女作为实验对象,对临产孕妇以及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均有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其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针对性地对临产孕妇全身微血栓的发生进行预防,减少孕妇分娩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407-1408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凝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孕妇47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孕妇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前的血凝指标、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的FIB、AT-Ⅲ、P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阿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NICU入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ATⅢ、PLT、D-D等血凝指标可作为简便的子痫前期病情变化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859例妊娠妇女及20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T、APTT、TT、FIB值,分成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APTT值呈缩短趋势,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F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町、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孕妇产前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孕妇产前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1-10月2010例孕妇进行产前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4项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185例,阳性宰9.2%;抗-HCV阳性4例,阳性率0.2%;抗-HIV1/2未检出;梅毒阳性10例,阳性率0.5%;总阳性率9.9%.结论 孕妇产前血液肝炎病毒及梅毒的感染率不低,并有可能垂直传播感染的危险;加强围产期孕妇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采取预防保健措施可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7,(3):371-372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血脂水平和脂蛋白水平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80例产检孕妇,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各60例,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60名非怀孕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各组的凝血指标、血脂水平和脂蛋白水平。结果 (1)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的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孕早期组(P<0.05);对照组和孕早期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的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孕中期组(P<0.05)。(2)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组(P<0.05);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的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的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组(P<0.05);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的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凝血指标、血脂水平、脂蛋白水平的检测,能够准确地判断孕妇的高凝状态程度,可以预测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血清叶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12月正常妊娠妇女225例作为观察组,孕早、中、晚期各75例.同期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22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妊娠各期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RDW、叶酸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叶酸、Hb水平、RBC计数低于对照组,而RDW则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孕期的延长叶酸、Hb、RBC水平进行性下降,RDW进行性升高,各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个妊娠期血清叶酸低,并随妊娠进展降低,血清叶酸、RDW呈一定的反相关,通过对孕妇叶酸、RDW的测定.判断妊娠期妇女贫血的类型,推测引起孕期贫血发生的可能原因,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对于孕期贫血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Sever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lead levels and hematological impairment.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ead levels and hematological indices in 292 pregnant women from Durango, Mexico. Apparently healthy pregnant women, aged 14–41 years and at 3–41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recruited between June 2007 and May 2008. Blood lead and hematological indices were measured. The mean blood lead was 2.79 ± 2.16 μg/dL, and lead levels ≥5 μg/dL were detected in 25 women (8.6%). Hemoglobin, hematocrit, and red blood cells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 of ≥5 μg/dL than the group with lower blood lead levels (p < .05).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and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d levels.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showed a non-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lood lead,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count and blood lead level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 = 0.185, p = .002).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lead and some hematological indices may occur at relatively low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 (mean < 5 μg/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